
ICS 25.200 J36 备案号:45500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8062014
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
热处理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heat treatment for controlled atmosphere
bell-typemultipurposefurnace line
2014-10-01实施
2014-05-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806—2014
目 次
前言,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组成 4.1生产线组成. 4.2型号和规格 5生产线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II
5.2 底装料立式加热炉 5.3 火槽 5.4 缓冷槽 5.5 清洗机 5.6 回火炉 5.7 装卸料装置 5.8 装卸料台, 5.9 电气控制系统 5.10 气氛控制系统 5.11 计算机操作系统生产线可靠性要求,
生产线故障分类生产线可靠性指标
6.1 6.2
热处理工艺要求
工艺类型及典型工艺流程 7.2 工艺规范 7.3 工艺过程 8工件质量控制与检验 8.1 质量控制 8.2 质量检验.. 9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 10 节能要求.... 表1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型号及主要参数表 2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规格
7.1
8 .8 .9 .9 .9 .9 10
JB/T1180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东世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科发动机控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小虹、徐跃明、陈志强、梁先西、胡小丽、王广生、李艳红、成亦飞。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
JB/T11806-2014
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热处理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组成,生产线技术要求和可靠性要求,热处理工
艺要求,工件质量控制与检验,生产过程安全、卫生和环保节能要求。
本标准适用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热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予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汀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4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T 230.1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
N、T标尺)
GB/T 231.1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0.1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1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方法 GB 5959.1 电热装置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5959.4 电热装置的安全第4部分:对电阻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 GB/T 6394 金属平均品粒度测定法 GB/T 7232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 9450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 9451 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 9452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 10066.1- 2004 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 10066.4 2004 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 第4部分:问接电阻炉 GB/T 10067.1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 10067.4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4部分问接电阻炉 GB/T 13324 热处理设备术语 GB/T 15318 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 GB 15735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 GB/T 16923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 GB/T 16924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GB/T 17358 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方法 GB/T 18177 钢件的气体渗氮 GB/T 25744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GB/Z 18718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JB/T 3999 钢件的渗碳与碳氮共渗淬火回火 JB/T 6050 钢铁热处理零件硬度检验通则
-
-
JB/T11806—2014
JB/T7530 热处理用氟气、氮气、氢气一般技术要求 JB/T7710 薄层碳氮共渗或薄层渗碳钢件显微组织检测 JB/T8195.11 间接电阻炉第11部分:RB系列罩式炉 JB/T 8434 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JB/T9209 化学热处理渗剂技术条件 JB/T10175 热处理质量控制要求 JB/T10312 钢箔测定碳势法 JB/T 10457 液态淬火冷却设备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T7232、GB/T10066.1—2004、GB/T10066.4-—2004、GB/T13324、JB/T8195.11--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bell-typemultipurposefurnace 具有结构分离的立式加热炉、淬火槽及炉或槽传输机构,采用底开门形式,工件在底部装卸并在立
式加热炉中加热和转移的多用途周期式炉。
注:泽火槽可选配水槽、盐水槽、聚合物水溶液槽、冷油或200℃热水槽、350℃或500℃盐浴淬火槽、气冷槽、缓
冷槽。可以在可控气氛下完成对工件的渗碳、碳氮共渗、薄层渗碳、渗氮、氮碳共渗,以及可控保护气氛火、 退火、正火、同火等热处理工艺。
3.2
超薄层渗碳 炭ultra sheetcarburizing 工件渗碳淬火后,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0.1mm。
4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组成
4.1生产线组成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由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清洗机、回火炉、装卸料装置、装卸料台、 操作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气氛控制系统及废气废液收集处理装置等组成。可以分为可控气氛渗碳生产线和可控气氛渗氮生产线,可以在多种可控气氛下按预定工艺白动完成对工件的渗碳、碳氮共渗、薄层渗碳、超薄层渗碳、渗氮、氮碳共渗、淬火、调质、退火、回火、正火、固溶和时效等热处理工艺。整个生产过程除装卸料工作外,生产线能实现自动化运行。 4.2型号和规格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一般按加热炉最大装载量或最大有效加热区尺寸划分为不同型号,以加热炉最大装载量划分的典型型号和主要参数见表1。一般按最高工作温度和工作特点划分为不同规格,典型的规格见表2。
表1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型号及主要参数
型号装载量 kg
P50 P80 P150 P300 P500 P800 P1000 P1500 P3000
150
50
80
500
300
1 000 1 500 3 000
800
2
JB/T11806—2014
表 1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型号及主要参数 (续)
型号有效加热区高度
P80 P150 P300 P500 P800 P1000 P1500 P3000
P50
700 700/1 100 700/1 100 900/1 500 1 000 1 500 3 300
300
600
mm 有效加热区截面尺寸 300×300 300×300 400 ×400 500 $700 900 $950 $1 100 $2 000 mm
$900 $1100
表2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规格
纽成名称
规 格
炉体移动式或炉塞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700℃ 炉体移动式或滚火槽移动式,最高工作温度850℃ 炉体移动式或滚火槽移动式,最高.T.作温度950℃ 炉体移动式或泽火槽移动式,最高T作温度1050℃ 最高工作温度60℃ 最高.T.作温度100℃ 最高工作温度200℃ 最高工作温度350℃ 最高T作温度500℃ 带保护气氛炉体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450℃ 炉体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650℃ 炉赛移动式, 最高.T作温度450℃ 炉塞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650℃ 油清洗机盐清洗机手动叉车白动机械于单卸料台、又 双卸料台、3卸料台、4卸料台等计算机半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全自动控制系统
加热炉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
济火档
缓冷槽
回火炉
清洗机
装卸装置装卸料台控制系统
6
生产线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组成配置、热处理工艺、 温度控制系统、碳势或氮势控制系统等应能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生产率要求 5.1.2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设计和制造应满足 GB5959.1、 GB 5959.4、 GB/T10067.1、GB/T 10067.4及JB/T10175、JB/T8195.11的规定。
m
JB/T11806—2014
5.2底装料立式加热炉 5.2.1结构
加热炉为倒置井式炉结构,主要由炉壳、炉衬、加热元件、炉罐、炉塞、料具保持机构、升降机构、 移动装置、炉气循环系统、测温装置等组成。 5.2.1.1炉壳由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整个炉壳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密封性,其炉底固定炉罐,使了更换、维修。气体进出口、热电偶和加热元件引出棒的出口处均应采用密封结构。 5.2.1.2炉衬的材料和结构应能满足炉体的性能要求,除易碰撞的部位外全部采用轻型耐火纤维材料。 5.2.1.3炉罐应采用能满足多用炉工作条件及使用寿命的耐热合金材料制成,炉罐保证T作温度下不产生有碍正常工作的畸变。渗氮和氮碳共渗炉炉罐应采用抗渗氮材料制造。 5.2.1.4加热元件应能满足多用炉的T作要求。元件的安装牢固,在正带工作条件下不应产生位移和松动。加热元件应方使拆卸和更换。 5.2.1.5工件料具由炉底托持机构或吊装机悬吊在加热炉中加热和转移,这些机构必须保证装载工件的料具准确保持在加热炉炉罐有效加热区范围内。 5.2.1.6炉塞机构由炉塞和炉塞升降机组成。炉塞由升降机提升或下降,以方便关闭或开启炉门。炉塞由钢结构的塞盘和耐火材料组成,并有炉温均匀性检测口、炉气和试样取样孔。炉塞与炉体采用石英砂或陶瓷纤维填料密封,炉塞在最高温度下应保证不变形和密封良好。 5.2.1.7炉体传动机构可以采用双梁滑动机构,也可采用门式运行机构。炉体传动系统保证在最大装载量的情况下,炉体能平稳、及时、准确地走行到淬火槽上方和返回,并有防止越位的安全措施。处理的工件在炉内加热状态下转移到淬火槽上方,转移过程中通保护气保护,保证工件在转移过程中不产生氧化脱碳,温度降低符合工艺要求。 5.2.1.8炉气循环系统包括具有耐蚀耐热材料风叶的风机和导风罩,保证炉气强迫循环。风机轴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可靠的冷却,当风机因故障停转时,能白动切断加热电源。 5.2.2温度 5.2.2.1渗碳(含碳氮共渗,下向)淬火炉的最高T作温度可为850℃、950℃、1050℃,渗氮(含氮碳共渗,下同)炉的最高工作温度一般为700℃。 5.2.2.2渗碳、淬火炉有效加热区温度均匀性为土5℃、土8℃、土10℃三个档次,渗氮炉有效加热区温度均匀性为土3℃、土5℃两个档次。温度均匀性测定方法应符合GB/T9452的规定,加热炉的控温和记录系统应符合JB/T10175的规定。 5.2.3气氛 5.2.3.1渗碳、淬火炉气氛为可控渗碳气氛,主要有:
氮-甲醇+富化气; —-甲醇+富化气;一吸热式气氛; -放热式气氛+富化气:直生式气氛。
5.2.3.2渗氮炉气氛为可控渗氮气氛,主要有:
氨裂解气氛+氨气:氨裂解气氛+氨气+二氧化碳(或内烷)。
5.2.3.3 渗剂和载气应符合JB/T9209和JB/T7530的规定。 5.2.3.4渗碳气氛的碳势一般采用氧探头控制,碳势控制精度应不大于土0.05%。渗氮气氛氮势可采用
4
JB/T11806—2014
氢探头、氢分析仪、氨红外仪控制,氮势控制精度以氨分解率波动来衡量,应控制在土1.0%以内。 5.2.3.5底装料立式多用炉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保持炉内正压,并可以适当调整炉压。渗碳炉、淬火炉一般采用两道密封;渗氮炉可采用硬化纤维带或耐热橡胶两道密封。 5.3淬火槽 5.3.1一般要求 5.3.1.1底装料立式多用炉可配备多个不同的火槽,包括水槽、盐水槽、聚合物水溶液槽、冷油或 200℃热水槽、350℃或500℃盐浴淬火槽,气冷槽。液态淬火槽应符合JB/T10457的规定。 5.3.1.2淬火槽主要由槽体、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循环系统、升降机构和槽盖、液位控制装置等组成。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和循环系统使介质溢度应能自动控制;淬火槽内升降机构保证工件下落、上升平稳可靠:淬火槽容积应保证在最大装载量的情况下满足淬火介质的温升要求,火槽上方配有槽盖不用时可封盖,防止灰尘等污染。 5.3.1.3淬火转移时间应≤15s,淬火转移时间为T件自加热炉中开始移动至完全浸没在淬火介质中的时间。 5.3.2淬火油槽 5.3.2.1淬火油槽的电加热系统应能自动控制温度,热油油槽内槽四周应设有陶瓷纤维材料保温层,能在室温至200℃间的任何设定温度下使淬火油汕的温度变化维持在士10℃的范围内,并配备有超温报警系统。 5.3.2.2淬火油槽冷却系统包括空气冷却型热交换器和泵等,其冷却系统能使重量为最大允许装载量的工件于950℃下淬火时,淬火油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0℃。 5.3.2.3淬火油槽的油面上方应设置表面吹氮气保护和灭火装置。 5.3.3淬火盐槽 5.3.3.1淬火盐槽的电加热系统应能自动控制温度,盐槽内槽四周应设有陶瓷纤维材料保温层,能在 150℃~350℃和350℃~500℃间的任何设定温度下使淬火介质的温度变化维持在±10℃的范围内,并配备有超温报警系统。 5.3.3.2淬火盐槽的冷却系统采用槽壁夹层鼓风机冷却,或者用储备盐槽循环交换冷却方式冷却,其冷却系统能使重量为最大允许装载量的工件于950℃下淬火时,淬火介质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0℃。 5.3.3.3淬火盐槽内槽一般用不锈钢制成。 5.3.4淬火水槽 5.3.4.1淬火水槽的电加热系统应能自动控制温度,能在室温至60℃间使淬火水或水溶液温度变化细持在土10℃的范围内,并配备有超温报警系统。 5.3.4.2率火水槽的冷却系统包括空气换热器和泵等,其冷却系统能使重量为最大充许装载量的T.件于 950℃下淬火时,淬火介质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0℃。 5.3.4.3淬火水槽内槽一般用不锈钢制成。 5.3.5升降装置
升降装置的设计应保证在最大装载量的情况下,能平稳地快速升降,并有防止越位的安全措施。 5.4缓冷槽 5.4.1缓冷槽应通入保护气氛或抽真空以防止冷却时氧化脱碳。
5
ICS 25.200 J36 备案号:4550020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18062014
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
热处理技术要求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heat treatment for controlled atmosphere
bell-typemultipurposefurnace line
2014-10-01实施
2014-05-06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1806—2014
目 次
前言,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组成 4.1生产线组成. 4.2型号和规格 5生产线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II
5.2 底装料立式加热炉 5.3 火槽 5.4 缓冷槽 5.5 清洗机 5.6 回火炉 5.7 装卸料装置 5.8 装卸料台, 5.9 电气控制系统 5.10 气氛控制系统 5.11 计算机操作系统生产线可靠性要求,
生产线故障分类生产线可靠性指标
6.1 6.2
热处理工艺要求
工艺类型及典型工艺流程 7.2 工艺规范 7.3 工艺过程 8工件质量控制与检验 8.1 质量控制 8.2 质量检验.. 9 生产过程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要求 10 节能要求.... 表1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型号及主要参数表 2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规格
7.1
8 .8 .9 .9 .9 .9 10
JB/T1180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广东世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北京航科发动机控制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小虹、徐跃明、陈志强、梁先西、胡小丽、王广生、李艳红、成亦飞。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
JB/T11806-2014
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热处理技术要求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组成,生产线技术要求和可靠性要求,热处理工
艺要求,工件质量控制与检验,生产过程安全、卫生和环保节能要求。
本标准适用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热处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予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汀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4钢的脱碳层深度测定法 GB/T 230.1 金属材料洛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A、B、C、D、E、F、G、H、K、
N、T标尺)
GB/T 231.1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0.1 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 4341 金属肖氏硬度试验方法 GB 5959.1 电热装置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5959.4 电热装置的安全第4部分:对电阻加热装置的特殊要求 GB/T 6394 金属平均品粒度测定法 GB/T 7232 金属热处理工艺术语 GB/T 9450 钢件渗碳淬火硬化层深度的测定和校核 GB/T 9451 钢件薄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的测定 GB/T 9452 热处理炉有效加热区测定方法 GB/T 10066.1- 2004 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 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 10066.4 2004 电热设备的试验方法 第4部分:问接电阻炉 GB/T 10067.1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1部分:通用部分 GB/T 10067.4 电热装置基本技术条件 第4部分问接电阻炉 GB/T 13324 热处理设备术语 GB/T 15318 热处理电炉节能监测 GB 15735 金属热处理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 GB/T 16923 钢件的正火与退火 GB/T 16924 钢件的淬火与回火 GB/T 17358 热处理生产电耗计算和测定方法 GB/T 18177 钢件的气体渗氮 GB/T 25744 钢件渗碳淬火回火金相检验 GB/Z 18718 热处理节能技术导则 JB/T 3999 钢件的渗碳与碳氮共渗淬火回火 JB/T 6050 钢铁热处理零件硬度检验通则
-
-
JB/T11806—2014
JB/T7530 热处理用氟气、氮气、氢气一般技术要求 JB/T7710 薄层碳氮共渗或薄层渗碳钢件显微组织检测 JB/T8195.11 间接电阻炉第11部分:RB系列罩式炉 JB/T 8434 热处理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JB/T9209 化学热处理渗剂技术条件 JB/T10175 热处理质量控制要求 JB/T10312 钢箔测定碳势法 JB/T 10457 液态淬火冷却设备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T7232、GB/T10066.1—2004、GB/T10066.4-—2004、GB/T13324、JB/T8195.11--200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bell-typemultipurposefurnace 具有结构分离的立式加热炉、淬火槽及炉或槽传输机构,采用底开门形式,工件在底部装卸并在立
式加热炉中加热和转移的多用途周期式炉。
注:泽火槽可选配水槽、盐水槽、聚合物水溶液槽、冷油或200℃热水槽、350℃或500℃盐浴淬火槽、气冷槽、缓
冷槽。可以在可控气氛下完成对工件的渗碳、碳氮共渗、薄层渗碳、渗氮、氮碳共渗,以及可控保护气氛火、 退火、正火、同火等热处理工艺。
3.2
超薄层渗碳 炭ultra sheetcarburizing 工件渗碳淬火后,表面总硬化层深度或有效硬化层深度≤0.1mm。
4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组成
4.1生产线组成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由可控气氛底装料立式多用炉、清洗机、回火炉、装卸料装置、装卸料台、 操作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气氛控制系统及废气废液收集处理装置等组成。可以分为可控气氛渗碳生产线和可控气氛渗氮生产线,可以在多种可控气氛下按预定工艺白动完成对工件的渗碳、碳氮共渗、薄层渗碳、超薄层渗碳、渗氮、氮碳共渗、淬火、调质、退火、回火、正火、固溶和时效等热处理工艺。整个生产过程除装卸料工作外,生产线能实现自动化运行。 4.2型号和规格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一般按加热炉最大装载量或最大有效加热区尺寸划分为不同型号,以加热炉最大装载量划分的典型型号和主要参数见表1。一般按最高工作温度和工作特点划分为不同规格,典型的规格见表2。
表1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型号及主要参数
型号装载量 kg
P50 P80 P150 P300 P500 P800 P1000 P1500 P3000
150
50
80
500
300
1 000 1 500 3 000
800
2
JB/T11806—2014
表 1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型号及主要参数 (续)
型号有效加热区高度
P80 P150 P300 P500 P800 P1000 P1500 P3000
P50
700 700/1 100 700/1 100 900/1 500 1 000 1 500 3 300
300
600
mm 有效加热区截面尺寸 300×300 300×300 400 ×400 500 $700 900 $950 $1 100 $2 000 mm
$900 $1100
表2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典型规格
纽成名称
规 格
炉体移动式或炉塞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700℃ 炉体移动式或滚火槽移动式,最高工作温度850℃ 炉体移动式或滚火槽移动式,最高.T.作温度950℃ 炉体移动式或泽火槽移动式,最高T作温度1050℃ 最高工作温度60℃ 最高.T.作温度100℃ 最高工作温度200℃ 最高工作温度350℃ 最高T作温度500℃ 带保护气氛炉体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450℃ 炉体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650℃ 炉赛移动式, 最高.T作温度450℃ 炉塞移动式, 最高工作温度650℃ 油清洗机盐清洗机手动叉车白动机械于单卸料台、又 双卸料台、3卸料台、4卸料台等计算机半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全自动控制系统
加热炉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
济火档
缓冷槽
回火炉
清洗机
装卸装置装卸料台控制系统
6
生产线技术要求
5.1 一般要求 5.1.1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组成配置、热处理工艺、 温度控制系统、碳势或氮势控制系统等应能满足产品的技术要求和生产率要求 5.1.2 底装料立式多用炉生产线的设计和制造应满足 GB5959.1、 GB 5959.4、 GB/T10067.1、GB/T 10067.4及JB/T10175、JB/T8195.11的规定。
m
JB/T11806—2014
5.2底装料立式加热炉 5.2.1结构
加热炉为倒置井式炉结构,主要由炉壳、炉衬、加热元件、炉罐、炉塞、料具保持机构、升降机构、 移动装置、炉气循环系统、测温装置等组成。 5.2.1.1炉壳由钢板和型钢焊接而成,整个炉壳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良好的密封性,其炉底固定炉罐,使了更换、维修。气体进出口、热电偶和加热元件引出棒的出口处均应采用密封结构。 5.2.1.2炉衬的材料和结构应能满足炉体的性能要求,除易碰撞的部位外全部采用轻型耐火纤维材料。 5.2.1.3炉罐应采用能满足多用炉工作条件及使用寿命的耐热合金材料制成,炉罐保证T作温度下不产生有碍正常工作的畸变。渗氮和氮碳共渗炉炉罐应采用抗渗氮材料制造。 5.2.1.4加热元件应能满足多用炉的T作要求。元件的安装牢固,在正带工作条件下不应产生位移和松动。加热元件应方使拆卸和更换。 5.2.1.5工件料具由炉底托持机构或吊装机悬吊在加热炉中加热和转移,这些机构必须保证装载工件的料具准确保持在加热炉炉罐有效加热区范围内。 5.2.1.6炉塞机构由炉塞和炉塞升降机组成。炉塞由升降机提升或下降,以方便关闭或开启炉门。炉塞由钢结构的塞盘和耐火材料组成,并有炉温均匀性检测口、炉气和试样取样孔。炉塞与炉体采用石英砂或陶瓷纤维填料密封,炉塞在最高温度下应保证不变形和密封良好。 5.2.1.7炉体传动机构可以采用双梁滑动机构,也可采用门式运行机构。炉体传动系统保证在最大装载量的情况下,炉体能平稳、及时、准确地走行到淬火槽上方和返回,并有防止越位的安全措施。处理的工件在炉内加热状态下转移到淬火槽上方,转移过程中通保护气保护,保证工件在转移过程中不产生氧化脱碳,温度降低符合工艺要求。 5.2.1.8炉气循环系统包括具有耐蚀耐热材料风叶的风机和导风罩,保证炉气强迫循环。风机轴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可靠的冷却,当风机因故障停转时,能白动切断加热电源。 5.2.2温度 5.2.2.1渗碳(含碳氮共渗,下向)淬火炉的最高T作温度可为850℃、950℃、1050℃,渗氮(含氮碳共渗,下同)炉的最高工作温度一般为700℃。 5.2.2.2渗碳、淬火炉有效加热区温度均匀性为土5℃、土8℃、土10℃三个档次,渗氮炉有效加热区温度均匀性为土3℃、土5℃两个档次。温度均匀性测定方法应符合GB/T9452的规定,加热炉的控温和记录系统应符合JB/T10175的规定。 5.2.3气氛 5.2.3.1渗碳、淬火炉气氛为可控渗碳气氛,主要有:
氮-甲醇+富化气; —-甲醇+富化气;一吸热式气氛; -放热式气氛+富化气:直生式气氛。
5.2.3.2渗氮炉气氛为可控渗氮气氛,主要有:
氨裂解气氛+氨气:氨裂解气氛+氨气+二氧化碳(或内烷)。
5.2.3.3 渗剂和载气应符合JB/T9209和JB/T7530的规定。 5.2.3.4渗碳气氛的碳势一般采用氧探头控制,碳势控制精度应不大于土0.05%。渗氮气氛氮势可采用
4
JB/T11806—2014
氢探头、氢分析仪、氨红外仪控制,氮势控制精度以氨分解率波动来衡量,应控制在土1.0%以内。 5.2.3.5底装料立式多用炉应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保持炉内正压,并可以适当调整炉压。渗碳炉、淬火炉一般采用两道密封;渗氮炉可采用硬化纤维带或耐热橡胶两道密封。 5.3淬火槽 5.3.1一般要求 5.3.1.1底装料立式多用炉可配备多个不同的火槽,包括水槽、盐水槽、聚合物水溶液槽、冷油或 200℃热水槽、350℃或500℃盐浴淬火槽,气冷槽。液态淬火槽应符合JB/T10457的规定。 5.3.1.2淬火槽主要由槽体、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循环系统、升降机构和槽盖、液位控制装置等组成。加热系统、冷却系统和循环系统使介质溢度应能自动控制;淬火槽内升降机构保证工件下落、上升平稳可靠:淬火槽容积应保证在最大装载量的情况下满足淬火介质的温升要求,火槽上方配有槽盖不用时可封盖,防止灰尘等污染。 5.3.1.3淬火转移时间应≤15s,淬火转移时间为T件自加热炉中开始移动至完全浸没在淬火介质中的时间。 5.3.2淬火油槽 5.3.2.1淬火油槽的电加热系统应能自动控制温度,热油油槽内槽四周应设有陶瓷纤维材料保温层,能在室温至200℃间的任何设定温度下使淬火油汕的温度变化维持在士10℃的范围内,并配备有超温报警系统。 5.3.2.2淬火油槽冷却系统包括空气冷却型热交换器和泵等,其冷却系统能使重量为最大允许装载量的工件于950℃下淬火时,淬火油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0℃。 5.3.2.3淬火油槽的油面上方应设置表面吹氮气保护和灭火装置。 5.3.3淬火盐槽 5.3.3.1淬火盐槽的电加热系统应能自动控制温度,盐槽内槽四周应设有陶瓷纤维材料保温层,能在 150℃~350℃和350℃~500℃间的任何设定温度下使淬火介质的温度变化维持在±10℃的范围内,并配备有超温报警系统。 5.3.3.2淬火盐槽的冷却系统采用槽壁夹层鼓风机冷却,或者用储备盐槽循环交换冷却方式冷却,其冷却系统能使重量为最大允许装载量的工件于950℃下淬火时,淬火介质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0℃。 5.3.3.3淬火盐槽内槽一般用不锈钢制成。 5.3.4淬火水槽 5.3.4.1淬火水槽的电加热系统应能自动控制温度,能在室温至60℃间使淬火水或水溶液温度变化细持在土10℃的范围内,并配备有超温报警系统。 5.3.4.2率火水槽的冷却系统包括空气换热器和泵等,其冷却系统能使重量为最大充许装载量的T.件于 950℃下淬火时,淬火介质的最高温升不大于20℃。 5.3.4.3淬火水槽内槽一般用不锈钢制成。 5.3.5升降装置
升降装置的设计应保证在最大装载量的情况下,能平稳地快速升降,并有防止越位的安全措施。 5.4缓冷槽 5.4.1缓冷槽应通入保护气氛或抽真空以防止冷却时氧化脱碳。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