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1.100.10 H 12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6609.19—2018 代替GB/T6609.19—2004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第19部分:氧化锂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Chemical analysis methods and
determinationofphysicalperformanceof alumina- Part19:Determination of lithiumoxidecontent-
Flame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method
2019-02-01实施
2018-05-14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6609.19—2018
前 言
GB/T6609《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分为37部分:
第1部分: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第2部分:300℃和1000℃质量损失的测定;第3部分:钼蓝光度法测定二氧化硅含量;第4部分:邻二氮杂菲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铁含量;第5部分:氧化钠含量的测定;第6部分:氧化钾含量的测定;第7部分:二安替吡啉甲烷光度法测定二氧化钛含量;第8部分:二苯基碳酰二肼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铬含量;第9部分:新亚铜灵光度法测定氧化铜含量;第10部分:苯甲酰苯基羟胺萃取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钒含量;第11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一氧化锰含量;第12部分:氧化锌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13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钙含量;第14部分:镧-茜素络合酮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含量;第15部分:硫氰酸铁光度法测定氯含量;第16部分:姜黄素分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硼含量;第17部分:钼蓝分光光度法测定五氧化二磷含量;第18部分:N,N-二甲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硫酸根含量;第19部分:氧化锂含量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第20部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氧化镁含量;第21部分:丁基罗丹明B分光光度法测定三氧化二镓含量;第22部分:取样;第23部分:试样的制备和贮存;第24部分:安息角的测定;第25部分:松装密度的测定;第26部分:有效密度的测定 比重瓶法:第27部分:粒度分析筛分法;
第28部分:小于60um的细粉末粒度分布的测定 湿筛法;第29部分:吸附指数的测定;第30部分: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含量;第31部分:流动角的测定;第32部分:α-三氧化二铝含量的测定 X-射线衍射法:第33部分:磨损指数的测定;第34部分:三氧化二铝含量的计算方法;第35部分:比表面积的测定 氮吸附法;第36部分:流动时间的测定;第37部分:粒度小于20um颗粒含量的测定。
I
GB/T 6609.19—2018
本部分为GB/T6609的第19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是对GB/T6609.19一2004《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
法测定氧化锂含量》的修订。本部分与GB/T6609.19一2004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测定范围,由0.005%~0.040%修改为0.005%~0.20%(见第1章,2004年版的第 1章); 增加了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装置图(见附录A):修改了氧化锂质量分数0.005%~0.040%和>0.040%0.20%的试液处理步骤(见6.4.2,
一
2004年版的6.4.2);修改了工作曲线的绘制步骤(见6.5,2004年版的6.5);修改了精密度范围,由0.005%~0.040%修改为0.005%~0.20%(见第8章,2004年版的第 8 章)。
本部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铝业郑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省分析测试研究院、洛阳香江万基
铝业有限公司、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石磊、李家华、蒋炜、胡璇、杨炳红、杨鸿波、刘国伟、梁冬梅、高风光、黄安平、 卢成。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6609.19—2004。
II
GB/T 6609.19—2018
氧化铝化学分析方法和物理性能测定方法
第19部分:氧化锂含量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1范围
GB/T6609的本部分规定了氧化铝中氧化锂含量的测定。 本部分适用于氧化铝中氧化锂含量的测定。测定范围:0.005%~0.20%。
方法原理
2
试料于聚四氟乙烯密封容器中,加盐酸恒温溶解,使用乙炔-空气贫燃火焰,于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 670.8nm处测量其吸光度,以此计算氧化锂量。在系列标准溶液中加入等量的铝和钠以抵消其影响
3试剂和材料
除非另有说明,在分析中仅使用确认为优级纯的试剂和二级水。 3.1铝,w(A1)≥99.99%,预先用少量硝酸浸洗,再用水洗除硝酸后,以无水乙醇或丙酮冲洗两次,晾干。 3.2盐酸(p=1.19g/mL)。 3.3盐酸(1+1)。 3.4钠溶液:称取1.8859g氯化钠(基准试剂),溶于水中,移人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贮存于聚乙烯瓶中。此溶液1mL含1mg氧化钠。 3.5铝基体溶液:称取10.5853g铝(3.1)置于1000mL烧杯中,加人240mL盐酸(3.2),待剧烈反应停止后,将烧杯置于电热板上缓慢加热至完全溶解,冷却。将溶液移入5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40mg氧化铝。 3.6氧化锂标准贮存溶液:称取2.4734g预先在280℃士10℃烘干2h并在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的碳酸锂(光谱纯)置于200mL烧杯中,加20mL盐酸(3.3)溶解,加热煮沸,冷却至室温,移入1000mL 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1mg氧化锂。 3.7氧化锂标准溶液:移取25.00mL氧化锂标准贮存溶液(3.6)于1000mL容量瓶中,加人5mL盐酸(3.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1mL含0.025mg氧化锂。用时现配。
4仪器设备
4.1 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装置图见附录A。 4.2 烘箱,额定温度不小于350℃,控温精度士3℃。 4.3干燥器,用新活性氧化铝做干燥剂。 4.4原子吸收光谱仪,附锂空心阴极灯。在仪器最佳工作条件下,凡达到下列指标的原子吸收光谱仪均可使用:
1
GB/T 6609.19—2018
特征浓度:在与测量溶液基体相一致的溶液中,氧化锂的特征浓度应不大于0.075μg/mL;精密度:用最高浓度的标准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平均吸光度的1.0%;用最低浓度的标准溶液(不是“零”浓度溶液)测量10次吸光度,其标准偏差应不超过最高浓度标准溶液平均吸光度的0.5%;工作曲线线性:将工作曲线按浓度等分成五段,最高段的吸光度差值与最低段的吸光度差值之比,应不小于0.7。
5试样
5.1 试样应能通过0.125mm标准筛。 5.2 试样预先在300℃士10℃烘干2h,置于干燥器(4.3)中,冷却至室温。
6 分析步骤
6.1试料
称取0.50g试样(5),精确至0.0001g。 6.2测定次数
独立地进行两次测定,取其平均值。 6.3 空白试验
随同试料(6.1)做空白试验。 6.4测定 6.4.1将试料(6.1)置于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4.1)的反应杯中,加入8.0mL盐酸(3.3),盖严反应杯盖,将反应杯放人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4.1)中,加盖,将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4.1)放入钢套中,上紧钢套盖。置于烘箱(4.2)中升温至240℃士3℃,保温6h,取出,自然冷却至室温。 6.4.2根据试料中氧化锂的质量分数分别接下述进行:
氧化锂质量分数0.005%~0.040%时,取出反应杯,将试液(6.4.1)移人100mL容量瓶中,用水洗净反应杯,洗涤液并人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稀释倍数R为1;氧化锂质量分数>0.040%~0.20%时,取出反应杯,将试液(6.4.1)移入100mL容量瓶中,用水洗净反应杯,洗涤液并入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移取20.00mL此试液于 100mL容量瓶中,补加10.0mL铝基体溶液(3.5)、2.0mL钠溶液(3.4)、2.4mL盐酸(3.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此溶液稀释倍数R为5。
6.4.3在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670.8nm处,用空气-乙炔贫燃性火焰,以水调零,同时测量试液与系列工作曲线溶液的吸光度,从工作曲线上查得相应的氧化锂浓度。 6.5工作曲线的绘制 6.5.1氧化锂质量分数0.005%~0.050%时:
移取0mL、0.50mL、1.00mL、2.00mL、3.00mL、4.00mL、5.00mL氧化锂标准溶液(3.7)置于- 组50mL容量瓶中,加人6.25mL铝基体溶液(3.5)、1.25mL钠溶液(3.4)、1.5mL盐酸(3.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6.5.2氧化锂质量分数>0.050%~0.20%时:
2
GB/T 6609.19—2018
移取0mL、0.50mL、1.00mL、1.50mL、2.00mL、4.00mL氧化锂标准溶液(3.7)置于一组50mL 容量瓶中,加人6.25mL铝基体溶液(3.5)、1.25mL钠溶液(3.4)、1.5mL盐酸(3.3),用水稀释至刻度,混匀。 6.5.3在原子吸收光谱仪波长670.8nm处,用空气-乙炔贫燃性火焰,以水调零,测量系列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减去系列标准溶液中“零”浓度溶液的吸光度,以氧化锂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工作曲线。
分析结果的计算
7
按式(1)计算氧化锂的质量分数w(LizO):
w(Li: 0) = (p1 po)VR × 10-3
X100%
.....( 1 )
m
式中: p1 自工作曲线上查得的试液中氧化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mg/mL); po 自工作曲线上查得随同试料所做空白试验溶液中氧化锂的质量浓度,单位为毫克每毫升
(mg/mL);
V 试液的体积,单位为毫升(mL); R 稀释倍数;
试料的质量,单位为克(g)。
m
计算结果保留2位有效数字。
8 精密度 8.1 重复性
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试结果的测定值,在以下给出的平均值范围内,这两个测试结果的绝对差值不超过重复性限r,超过重复性限r情况不超过5%,重复性限r按表1数据采用线性内插法或外延法求得。
表1 重复性限
质量分数/% 0.009 4 0.027
重复性限r/%
0.000 8 0.001 0.002 0.003 0.005 0.01
0.035 0.059 0.080 0.16
8.2 允许差
实验室之间分析结果的差值应不大于表2所列允许差。
3
GB/T 6609.19—2018
表 2 允许差
氧化锂质量分数/% 0.005~0.010 >0.010~0.025 >0.025~0.050 >0.050~0.075 >0.075~0.10 >0.10~0.15 >0.15~0.20
允许差/% 0.001 0.003 0.005 0.008 0.01 0.02 0.03
质量保证与控制
分析时,用标准样品或控制样品进行校核,或每年至少用标准样品或控制样品对分析方法校核一次。 当过程失控时,应找出原因。 纠正错误后,重新进行校核。
10 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至少应给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试样;本部分编号;所使用的方法;分析结果及其表示;与基本分析步骤的差异;测定中观察到的异常现象;试验日期。
GB/T 6609.19—201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
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装置图见图A.1。
单位为毫米
$99
911
$38
5
容积30cm
o
888888888888888
o,
$56 $66 $76
说明: 1- 聚四氟乙烯反应杯盖; 2- 聚四氟乙烯溶样器盖; 3- 钢套盖;
聚四氟乙烯反应杯; 5- 聚四氟乙烯溶样器; 6- 钢套。
4-
图A.1 聚四氟乙烯密封溶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