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29.120.99 K14 备案号:51304—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2486—2015
低压电器用复铜钢片(带)
Steel sheet and strip cladding copper for low voltage electrical apparatus
2015-07-14发布
2016-01-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24862015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术语和定义. 产品分类与型号
2
3 4
要求. 6 试验方法 7 检验规则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和质量证明书,附录A(规范性附录) 复合片(带)结合强度试验方法。
图A.1 弯曲试验示意图
表1 不同宽度复合片(带)的宽度极限偏差表2不同宽度复合片(带)的厚度极限偏差表3复合片(带)的复合层厚度极限偏差表4复合片(带)的硬度. 表5 复合片(带)的力学性能
JB/T12486—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工合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28)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温州瓯旭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温州宏丰电工合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松发合金材
料有限公司、佛山通宝精密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乐银合金有限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叶建巨、吴新合、赵章林、霍志文、郑晓杰、谢永忠。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I
JB/T12486—2015
低压电器用复铜钢片(带)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复铜钢片(带)的术语和定义、产品分类与型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 包装,运输,忙存和质量证明书。
本标准适用于低压电器使用的以低碳钢为基材、铜为复合层材料的复铜钢片(带)「以下简称复合片(带)。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28.1一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1部分:室温试验方法 GB/T247一2008钢板和钢带包装、标志及质量证明书的一般规定 GB/T2059—2008铜及铜合金带材 GB/T4340.12009金属材料维氏硬度试验 立第1部分:试验方法 GB/T5121(所有部分)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片 sheet 剪切成段供货,以钢为基材、铜为复合层材料的复合产品。
3.2
带 strip 成卷供货,以低碳钢为基材、铜为复合层材料的具有均匀截面的复合产品。
3.3
侧弯edgecamber 同一侧边对应两端点连线到该侧边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3.4
不平度(波浪系数)flatness(wavefactor)片材或平铺带材表面的上下起伏,即不平直的量度,用最大波(全波)的高度与波长之比的
百分数表示。 3.5
复合层厚度比例cladding thicknessratio 复合层厚度与复合片(带)总厚度之比的百分数。双面复合时,指每层复合层厚度与复合片(带)
总厚度之比的百分数。
/
JB/T12486—2015
4产品分类与型号
4.1分类 4.1.1 复合片(带)分为单面复合片(带)和双面复合片(带)。 4.1.2复合片(带)的状态按其基层的硬度分为软态(<110HV0.5)、半硬态(100HV0.5~150HV0.5)和硬态(>150HV0.5)。 4.2型号
复合片(带)的型号表示方法如下: -××口
状态(R——软态,Y1/2——半硬态,Y——硬态)宽度,用数值表示,单位为毫米(mm)复合层厚度,用数值表示,单位为毫米(mm)复合片(带)总厚度,用数值表示,单位为毫米(mm)复合层材料,用牌号表示(缺省则为单面复合)基体材料,用牌号表示复合层材料,用牌号表示
示例:用T2铜和15F钢生产,总厚度为2.0mm=复合层厚度为0.2mm+宽度为150mm,硬态双面复合的复合片(带),
其型号规格标识为:Tz/15F/T2-2×0.2×150-Y。
5要求
5.1复合层材料
复合片(带)的复合层材料应符合GB/T20592008的规定。 5.2外观 5.2.1 复合片(带)的表面应光洁、平整,不应有气泡、夹杂、划伤、擦伤等缺陷。 5.2.22 复合片(带)的边缘应整齐,无超出宽度极限偏差的卷边和毛刺。 5.2.3 3成卷供货的带材,推荐的卷内径为150mm250mm、300mm、400mm和500mm=如有其他内径要求,由供需双方商定。 5.3尺寸 5.3.1复合片(带)的长度、宽度由供需双方商定。宽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1的规定或由供需双方商定。
表1不同宽度复合片(带)的宽度极限偏差
单位为毫米
宽度极限偏差
宽度 ≤10 >10~125
普通级 ±0.10 ±0.15
较高级 ±0.08 ±0.10
2
JB/T12486—2015
表1 1不同宽度复合片(带)的宽度极限偏差(续)
单位为毫米
宽度极限偏差
宽度 >125~250 >250~600
普通级 ±0.20 ±0.30
较高级 ±0.13 ±0.20
注:仅要求正(或负》偏差时,其偏差值为表中对应偏差值的2倍。 5.3.2 不同宽度复合片(带)的厚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不同宽度复合片(带)的厚度极限偏差
单位为毫米
宽 度 >125~250 ±0.005 ±0.008 ±0.015 ±0.025 ±0.035 ±0.060
厚度 ≤0.10 >0.10~0.25 >0.25~0.50 >0.50~1.00 >1.00~2.00 >2.00~4.00
≤125 ±0.003 ±0.005 ±0.010 ±0.020 ±0.025 ±0.050
>250~600 ± 0.008 ±0.010 ±0.020 ± 0.035 ±0.040 ±0.070
注:仅要求正(或负)偏差时,其偏差值为表中对应偏差值的2倍。
经供需双方协商,亦可供应其他极限偏差的材料。
5.3.3 复合片(带)的复合层厚度极限偏差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 复合片(带)的复合层厚度极限偏差
单面复合层厚度比例
极限偏差 %
± 10 ±15
7%~15% ≥15%
经供需双方协议: 亦可供应其他复合层厚度比例的复合片(带)
5.4几何公差
复合片(带)任 一1000mm长度内,侧弯应≤4mm;不平度应≤1.2% 5.5 力学物理性能 5.5.1硬度
复合片(带)的硬度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复合片(带)的硬度
状态软态半硬态硬态
硬度HVo.5
<100 100~150 >150
3
JB/T12486—2015
5.5.2 抗拉强度
复合片(带)不同厚度和状态下的抗拉强度应符合表5的规定
表5复合片(带)的力学性能状态
厚度mm <0.5
抗拉强度 MPa
断裂总延伸率 % 由供需双方商定
硬态半硬态软态硬态半硬态软态硬态半硬态软态
>2 ≥6 ≥30 ≥2 ≥10 ≥30 >2 ≥12 ≥35
500~700 320~500 250~320 500~700 320~500 250~320 500~700 320~500 250~320
≥0.5~1.0
>1.0~2.0
>2.0~4.0
5.5.3 3断裂总延伸率
复合片(带)不同厚度和状态下的断裂总延伸率应符合表5的规定。 5.5.4 结合强度
复合片(带)经4次折弯试验,不得出现分层或鼓泡。 5.5.5 电阻率
必要时,可规定材料电阻率的上限,其值和检验细节由供需双方商定。
试验方法
6
6.1 原材料
按GB/T5121相关部分的方法测定复合层材料的化学成分。 6.2外观
复合片(带)的外观在自然光下目测。 6.3尺寸 6.3.1复合片(带)的厚度采用三点法分别在距离两边部t/4处(t为宽度)和中心部位用杠杆千分尺或相应精度的通用量具检测。 6.3.2 复合片(带)的复合层厚度采用金相显微镜检测 6.4几何公差
复合片(带)的几何公差用游标卡尺或相应精度的通用量具进行检测。
4
JB/T124862015
6.5力学性能 6.5.1抗拉强度和断裂总延伸率
抗拉强度和断裂总延伸率按GB/T228.1一2010规定的方法检测。 6.5.2硬度
复合片(带)基体的硬度按GB/T4340.1一2009的规定测量。 6.5.3结合强度
按附录A规定的方法检测。
7检验规则
7.1检验分类
检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7.2组批
采用同一批原材料连续生产的同一型号。同一厚度规格、同一状态的复合片(带)为一批。 7.3出厂检验 7.3.1出厂规定
每批产品应经生产厂家质检部门检验合格,并附有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方可出厂。 7.3.2检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为尺寸。几何公差、抗拉强度、结合强度和断裂总延伸率。 7.3.3抽样 7.3.3.1尺寸和几何公差遂卷检验,按卷判定 7.3.3.2对尺寸和几何公差检验合格的卷材重新组批,每批抽3卷,分别从每卷样品中截取用于测试抗拉强度、结合强度和断裂总延伸率的试样各1个(不够3卷时,逐卷判定)。 7.3.4合格判定
若所检项目均符合本标准要求,则该批复合片(带)为合格。若不合格项≥2项,则该批复合片(带)为不合格:若有1项不合格,则取双倍试样对不合格项复验。复验时全部合格则该批复合片(带)为合格:复检时仍有不合格项,则判该批复合片(带)为不合格。 7.4型式检验 7.4.1检验要求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进行型式检验:
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复合片(带)性能:一正常生产时每两年应进行一次型式检验:停产1年或1年以上后,恢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