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7.200 J 73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0079—2018 代替GB/T10079—2001
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组)
Single-stage reciprocating refrigerant compressor( unit)
2018-12-28发布
2019-07-01实施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 10079—2018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2
3术语和定义 4基本参数
技术要求 6试验方法 7检验规则 8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附录A(规范性附录) 耗油量试验方法· 附录B(规范性附录)机械强度试验方法
10
11
13
GB/T10079—2018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0079—2001《活塞式单级制冷压缩机》,与GB/T10079—2001相比主要技术内
容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和适用范围(见第1章,2001年版的第1章):修改了压缩机的名义工况和性能允差(见4.2、5.3.3.2001年版的4.15.8);增加了压缩机容积流量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3.2、6.2.2);增加了压缩机的制热量及制热性能系数评价(见5.3.3、6.2.3); -增加了可燃性制冷剂的安全要求和标志要求(见5.2、8.1.3、8.2.2);增加了压缩机振动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3.7、6.2.7);一修改了压缩机气密性、内部杂质含量和机械强度的要求和试验方法(见5.3.1、5.3.4、5.3.11和
6.2.1、6.2.4、6.2.11.2001年版的5.6、5.7、5.10、6.2和附录C);修改了检验项目的相关规定(见第7章,2001年版的第7章);删除了型号编制方法和型式与基本参数(2001年版附录D、附录E)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冷冻空调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38)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合肥通用环境控制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开利空调冷冻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合肥
通用机电产品检测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秀平、王汝金、曹裴、刘洁、杨坤,贾甲、赵爱国。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0079—1988.GB/T10871-10876—1989 GB/T10079—2001。
I
GB/T 10079—2018
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组)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以下简称压缩机)和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组(以下
简称“压缩机组”)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参数,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及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组。 本标准不适用于以R744为制冷剂的压缩机(组)及以下产品中的压缩机(组):
家用冷藏箱和家用冻结箱;运输用及特殊用途制冷空调设备。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4706.17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电动机-压缩机的特殊要求 GB4706.32一2012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 GB/T 5773 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性能试验方法 GB/T6388 运输包装收发货标志 GB/T 9237 制冷系统及热泵安全与环境要求 GB/T13306 标牌 GB/T19410—2008 螺杆式制冷压缩机 GB/T34619 容积式制冷剂压缩机容积流量试验方法 JB/T4330—1999 制冷和空调设备噪声的测定 JB/T5446—1999活塞式单机双级制冷压缩机 JB/T7249 制冷设备术语 JB/T 9058 制冷设备清洁度 测定方法 JB/T10597一2006封闭式制冷压缩机用三相异步电动机通用技术条件
3术语和定义
GB/T5773和JB/T7249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开启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open-type single-stagereciprocating refrigerant compressor 靠原动机来驱动伸出外壳的轴或其他运转零件的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 注:以下简称开启式压缩机”。
3.2
半封闭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semi-hermetic single-stage reciprocating refrigerant compressor 压缩机和电动机装在一个可在现场拆开的外壳内的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
1
GB/T 10079—2018
注:以下简称“半封闭式压缩机”。
3.3
全封闭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hermetic single-stage reciprocating refrigerant compressor 压缩机和电动机装在一个由熔焊或钎焊焊死的外壳内的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 注:以下简称“全封闭式压缩机”。
3.4
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组 single-stage reciprocating refrigerant compressor unit 由活塞式单级制冷剂压缩机、和/或原动机及其他附件(如油泵、油冷却器、油分离器等)组装在-
起,用于压缩制冷剂蒸气的机组。
4 基本参数
4.1 设计和使用条件
压缩机(组)的设计和使用条件见表1。
表1设计和使用条件
单位为摄氏度
排气饱和(冷凝)温度
类型高温型中温型低温型注:对于使用R717制冷剂的压缩机,吸气饱和(蒸发)温度范围为:≥一30℃~5℃排气饱和(冷凝)温度范围为
吸气饱和(蒸发)温度
高冷凝压力 25~60 25 ~55 25~50
低冷凝压力 25~50 25~50 25~45
≥—1~13 ≥-18~~-1 ≥-40~-18
≥25℃~45℃
4.2 名义工况
有机制冷剂压缩机(组)的名义工况按表2的规定,制冷剂为R717的压缩机(组)的名义工况按表3 的规定。
表2 有机制冷剂压缩机(组)的名义工况
排气饱和(冷凝)温度
吸气饱和(蒸发)温度
吸气温度 ℃ 21 18.5 4.5/18.5 4.5/-20.5
过冷度 K 8.5 8.5 0 0 8.5
应用
℃ 10 7.0 6.5 31.5 -15
C 46 54.5 43.5 40.5 35
高温中温低温
制冷
热泵
-4
2
GB/T 10079—2018
表3R717制冷剂压缩机(组)的名义工况
排气饱和(冷凝)温度
吸气饱和(蒸发)温度
过冷度 K 5
吸气温度
℃ -10
℃ -15
℃ 30
5技术要求
5.1一般要求
5.1.1压缩机(组)按本标准的规定,并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图样和技术文件(或用户和制造厂的协议)制造。 5.1.2对于带有安全阀的压缩机(组)其阀动作应灵敏不漏气,安全可靠 5.1.3压缩机(组)润滑系统应满足以下要求:
当环境温度高达43℃或冷却水温度为33℃时,半封闭式压缩机(组)曲轴箱中冷冻机油的温度不应高于80℃,开启式压缩机(组)则不应高于70℃;一采用压力润滑系统的压缩机(组),其润滑系统的油压和压缩机曲轴箱中制冷剂压力的差值应保证在油路无堵塞情况下,压缩机(组)正常可靠工作:采用飞溅润滑的压缩机(组)应保证电动机在正转或反转(当允许反转时)情况下润滑系统均能够可靠工作;开启式压缩机(组)轴封处油的渗漏应不超过0.5mL/h。
5.1.4压缩机(组)外表面应清洁,漆层应附着牢固。不应有影响外观质量的缺陷。 5.2安全要求
压缩机(组)的安全要求应符合GB/T9237和GB4706.17的规定。 5.3性能要求 5.3.1气密性
压缩机(组)的气密性应满足以下要求:
一当检漏介质为干燥,洁净的空气或氮气时,压缩机(组)或其壳体等受压零件各部位应无渗漏:一当检漏介质为氨气时,压缩机(组)或其壳体等受压零件用真空氢检漏仪进行检测时应无泄漏。
5.3.2容积流量
压缩机(组)的实测容积流量应符合制造厂的设计要求, 5.3.3制冷(热)量、输入功率及性能系数
压缩机(组)的制冷(热)量(或质量流量)、输人功率和制冷(热)性能系数的实测值与明示值的比值应满足表4的要求。
3
GB/T 10079—2018
表4性能允差
制冷(热)量(或质量流量) ≥90.0% ≥92.5% ≥95.0%
类型低温型中温型高温型
输人功率
性能系数
≤110.0% ≤107.5% ≤105.0%
≥90.0% ≥92.5% ≥95.0%
5.3.4 内部杂质含量
压缩机的实测内部杂质含量应满足表5或表6的要求
表5全封闭和半封闭压缩机的内部杂质含量
额定功率范围
内部杂质含量
额定功率范围
内部杂质含量
机型
机型
kw >1.5~3.7 >3.7~5.5 >5.5~7.5 >7.5~11 >11~15 >15~22 >22
kw ≤0.37
mg ≤40 ≤60 《80 ≤100 ≤140 ≤180 ≤500
mg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0.37~0.75 >0.75~1.5 >1.5~3.0 >3.0~5.5
全封闭
半封闭
>5.5 ≤1.5
半封闭
表6 开启式压缩机的内部杂质含量
内部杂质含量
内部杂质含量
名义工况制冷量
名义工况制冷量
kw ≤35 >35~55 >55~110 >110-~225
mg ≤1000 ≤1150 ≤1300 ≤1450
kw >225~~450 >450~600 >600~800 >800
mg ≤1800 ≤2 000 ≤2 200 ≤2500
5.3.5残余水分含量
压缩机的实测残余水分含量应满足表7的要求。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