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37.020 N 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8312—2015 代替GB/T18312—2001
双简望远镜检验规则
Inspectionruleforbinoculars
2015-12-10发布
2016-07-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18312—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是国家标准GB/T17117一2008《双目望远镜》的配套文件。本标准代替GB/T18312-
2001《双目望远镜检验规则》。
本标准与GB/T18312一2001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改为:《双筒望远镜检验规则》;前言中增加了标准编制所依据的起草规则;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的引导语,删除了引用文件中GB/T17118一1997《伽利略式双目望远镜》,并将JJG8271993《分辨力板检定规程》变更为JB/T9328—1999《分辨力板》;对表1中部分试验工具、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的名称、要求进行了适当修改;
一
修改了视场中心分辨力的试验方法;删除第4章:检验规则。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本标准由全国光学和光子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0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理工大学、苏州一光仪器有限公司、宁波市教学仪器有限公司、梧州奥卡光学
仪器公司、南京东利来光电实业有限公司、宁波永新光学股份有限公司、宁波舜宇仪器有限公司、宁波湛京光学仪器有限公司、南京江南永新光学有限公司、宁波华光精密仪器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卫佳、范荣萍、王国瑞、张景华、杨广烈、曾丽珠、胡森虎、熊守裕、李晞、
徐利明。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18312—2001。
1
GB/T18312—2015
双简望远镜检验规则
范围
1
本标准规定了双筒望远镜检验时的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双筒望远镜(以下简称望远镜)的制造和验收,单筒望远镜也可以参照使用。
规范性引用文件
n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GB/T17117—2008 双目望远镜 JB/T9328—1999 分辨力板
3 检验规则
3.1 试验工具及设备
望远镜主要试验工具、设备及其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
表1 试验工具、设备及其主要技术要求
试验工具、设备名称
主要技术要求
口径标定误差绝对值不大于0.05mm 径向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1mm 轴向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2mm 视场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3 分划误差绝对值不大于0.01mm 镜筒轴向分划误差绝对值不大于0.1mm 视度零位误差绝对值不大于0.1m-1 视度测量范围不小于-6m-1~6m-1 视度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25m-1 示值误差不大于22 分度值0.02mm 视差不大于0.01m-1 分辨力不低于(140/D)" 焦距不小于1000mm,通光口径不小于110mm 按JB/T9328—1999执行放大率不小于4倍分辨力不低于(140/D)"
标准口径框测量显微镜视场仪倍率计
视度计
像倾斜仪游标卡尺
平行光管
分辨力板前置镜
1
GB/T18312—2015
表1(续)
试验工具、设备名称
主要技术要求
放大率不小于4倍筒距范围不小于50mm~70mm 光轴平行性不大于30" 光轴平行性示值误差不大于2°
双管前置镜
放大率示值误差绝对值不大于1% 像倾斜示值误差不大于6' 平行光管视差不大于0.01m-";光束平行度在垂直方向不大于30",水平方向发散不大于60",汇聚不大于10"
望远镜综合校正仪(以下简称综合校正仪)
注: D 被测望远镜的人瞳直径,单位为毫米(mm),
3.2 试验方法
3.2.1 放大率及放大率差 3.2.1.1 方法I
用标准口径框和测量显微镜或倍率计检验 a) 首先将望远镜调焦至无限远,目镜视度调整到零位, b) 在望远镜物镜前垂直于物镜光轴安置标准口径框(其口径“D”为被测望远镜入瞳直径的60%~
80%),用漫射光照明标准口径框。 c) 用倍率计或测量显微镜测量标准口径框经过望远镜后成像的大小,并按式(1)~式(3)分别计
算望远镜的放大率及放大率差:
D
T=DI
+..++...+.+.+.++.()
D
T2=D I ,F2I
........(2)
AF=
X100%
....(3)
P
式中: Fi T2 D D'i 标准口径框经左光学系统成像后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D2 标准口径框经右光学系统成像后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AF 放大率差; F
左光学系统的放大率;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标准口径框的直径,单位为毫米(mm);
放大率公称值。
3.2.1.2 方法Ⅱ
用综合校正仪检验。 将望远镜置于综合校正仪检验光路中,调整望远镜使综合校正仪分划板刻线经望远镜左、右镜筒后
2
GB/T18312—2015
清晰地成像于投影屏上,从投影屏上分别读出左、右镜筒的放大率值,并按式(3)计算出望远镜左、右光学系统的放大率差。
当两种方法检验结果不一致时,以方法I为仲裁, 3.2.2视场
用视场仪检验。 a)将望远镜放在视场仪物镜前,两者尽量靠近,人眼处于望远镜出瞳位置观察,调整望远镜使视
场仪分划面上十学分划线中心的像与望远镜视场中心基本重合,然后根据视场仪分划板角度分划读取望远镜视场光阑边缘左右(上下)的读数,两读数之和即为所测得的视场。
b) 视场测量时,如出现视场各方向视场大小不一致时,应以最小视场与最大视场的平均值作为
最终结果。
3.2.3出瞳直径
用测量显微镜或倍率计检验。 a) 将望远镜各视度调整到零视度条件下,并在物镜方向加以照明。 b) 将测量显微镜或倍率计置于望远镜目镜一方,纵向调焦直至清晰看到望远镜出瞳为止,用测
量显微镜或倍率计测量出瞳直径 c) 当出瞳出现切割或椭圆现象时,以最大直径与最小直径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3.2.4视度零位 3.2.4.1方法I
用平行光管和视度计检验。 a) 对于具有中轴视度调节机构和单支目镜视度调节机构的望远镜,将望远镜对准平行光管,调节
中轴用视度计,使无目镜视度调节的镜筒光学系统视度调节到零视度,然后再将另一支镜筒的目镜视度示值归零。在平行光管上利用视度计测出该筒的视度值,即为视度零位误差。
b)对于两目镜分别调节视度的望远镜,将两目镜视度示值归零,在平行光管上用视度计分别测
出两镜筒的视度值,即为视度零位误差。
3.2.4.2 方法Ⅱ
用综合校正仪检验。 将望远镜置于综合校正仪检验光路中。 a)对于具有中轴视度调节机构和单支目镜视度调节机构的望远镜,首先调节中轴使无目镜视度
调节镜筒的光学系统,在综合校正仪投影屏上的分划板成像清晰,然后调节另一镜筒的目镜,使综合校正仪分划板在投影屏上成像清晰,其目镜视度示值即为视度零位误差
b) 对于两目镜分别调节视度的望远镜,将两目镜视度分别调节至综合校正仪投影屏上的分划板
成像清晰,各目镜视度示值即为视度零位误差。
当两种方法检验结果不一致时,以方法I为仲裁。
3.2.5像倾斜和相对像倾斜
3.2.5.1方法I
用像倾斜仪和铅垂线检验。 将望远镜置于距铅垂线不小于4m的距离上,调节望远镜直至看清铅垂线为止,用像倾斜仪分别
3
GB/T18312—2015
测出铅垂线经过左、右镜筒时的像倾斜大小,并根据左、右镜筒产生的像倾斜大小及方向按式(4)计算出相对像倾斜:
= ±β1
....(4)
式中:一—望远镜左右两镜筒产生的相对像倾斜,单位为分("); β望远镜左镜筒产生的像倾斜,单位为分("); β2—望远镜右镜筒产生的像倾斜,单位为分()。 注:当β1、β32同方向时,上式取“-”,反之取“十”。
3.2.5.2 方法Ⅱ
用综合校正仪检验将望远镜置于综合校正仪检验光路中,调整望远镜使得综合校正仪上的分划线清晰地成像于投影
屏上,从投影屏上读出左、右镜筒产生的像倾斜值,并按式(4)计算出相对像倾斜。
当两种方法检验结果不一致时,以方法工为仲裁
3.2.6出射光束平行度 3.2.6.1方法I
用平行光管和双管前置镜检验。
将望远镜左、右目镜视度归零,置于视轴经过校准的平行光管和双管前置镜之间。调整望远
a)
镜,使平行光管十字分划线交点经望远镜左光学系统所成的像与前置镜左系统十字分划交点重合,望远镜保持原状,然后测出通过望远镜右光学系统的平行光管十字分划线交点的像与前置镜右系统十字分划交点的偏差,即为望远镜出射光轴平行度
b) 改变不同的目距,重复上述检验方法。出射光束平行度应在全部目距调节范围内进行,且以
最大光束平行度的读数值作为最终测量结果。
3.2.6.2 方法Ⅱ
用综合校正仪检验。 将望远镜置于综合校正仪检验光路中,调整望远镜使得综合校正仪上的分划线清晰地成像于投影
屏上,改变目距,在综合校正仪上读取目距调节范围内最大的光轴夹角值,并按式(5)计算出望远镜出射光束平行度:
α=0(F-1)
·.(5)
式中: α—出射光束平行度,单位为分("); 9一一综合校正仪上两光轴夹角的读数值,单位为分("): T一放大率公称值。 当两种方法检验结果不一致时,以方法I为仲裁,
3.2.7视场中心分辨力
在平行光管内安装号数与被检望远镜分辨力相适应的A型分辨力板,并采用适当照明。 将望远镜视度归零,用望远镜观察平行光管焦面上分辨力板,使其位于望远镜视场中心,将前置镜
置于望远镜目镜一方,调节前置镜对分划板经过望远镜后所成的像进行观察,记下刚好都能够清晰分辨开四个方向的分辨力图案的单元编号,在JB/T9328一1999表1中查出对应的线条宽度P,按式(6)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