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JB/T 12735-2016 再制造内燃机 零部件表面修复工艺规范

JB/T 12735-2016 再制造内燃机 零部件表面修复工艺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1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11 17:06:46



相关搜索: jb 规范 表面 内燃机 工艺 制造 零部件 12735

内容简介

JB/T 12735-2016 再制造内燃机 零部件表面修复工艺规范 ICS27.020 J90 备案号:55203—2016
JB
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12735—-2016
再制造内燃机 零部件表面修复工艺规范
Remanufacture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Part and element surface
restoration process specifications
2016-09-01实施
2016-04-05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JB/T127352016
目 次
前言 1范围、 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零部件表面修复通用技术要求. 5零部件表面修复方法及工艺流程,
5.1喷涂技术 5.2 电镀技术. 5.3 微束等离子修复技术 5.4 微脉冲电阻焊技术(冷焊技术) 5.5 激光修复技术。 5.6 粘接技术, 5.7 表面强化技术 5.8 修复方法常见应用 6零部件表面修复质量检验要求.. 6.1 表面修复层的外观质量检测 6.2 表面修复层的结合强度检测, 6.3 表面修复层的硬度检测 6.4 表面修复层的抗疲劳性、耐磨性、耐压性、抗高温性检测. 6.5 表面修复层的合金成分均匀性检测 6.6 表面修复层的金相检测 6.7 密封性检测 6.8无损检测附录A(资料性附录) 零部件表面修复主要方法附录B(资料性附录) 零部件表面修复后主要检测项目附录C(资料性附录) 零部件表面修复主要方法的常见应用
表A.1: 零部件表面修复主要方法表B.1 零部件表面修复后主要检测项目表C.1零部件表面修复主要方法的常见应用, JB/T12735—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77)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常州常瑞天力动力机械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
力有限公司、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商用车技术中心、无锡大豪动力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谢亚平、钱华金、罗建明、邱伟冰、刘欢、乔亮亮、殷开松、陆好、孟红霞、 郭华、陈云清、包卫平、沈红节、沈秀奇。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 JB/T12735—2016
再制造内燃机零部件表面修复工艺规范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再制造内燃机零部件表面修复的通用技术要求、方法及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再制造内燃机零部件表面修复加工,其他机械产品零部件也可参考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1354一2005钢铁零件渗氮层深度测定和金相组织检验 GB/T28618一2012机械产品再制造通用技术要求 GB/T28619—2012再制造术语
3术语和定义
GB/T28619一2012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零部件表面修复通用技术要求
4.1对可进行表面修复的零部件应进行表面修复设计,即确定其表面修复方法及工艺,可参照附录A。 4.2零部件表面修复前应进行清洗除油,油孔及其邻近区域不应有沉积的油污、锈迹。 4.3 表面修复后的零部件修复层应表面均匀,无裂纹、翘起、脱落等现象,检验方法可参照附录B 4.4表面修复后的零部件应进行无损检测,保证修复后的零部件满足使用要求,避免出现新的表面缺陷。 4.5零部件表面修复后应按照产品图样尺寸进行机械加工,并进行尺寸检测。 4.6零部件表面修复应符合国家有关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及相关国家标准的规定。 4.7 零部件表面修复操作过程中应对操作者进行必要的劳动保护,防止对操作者产生伤害。 4.83 其他要求应符合GB/T28618一2012的规定。
5零部件表面修复方法及工艺流程
5.1喷涂技术 5.1.1适用范围
适用于表面有划伤、凹坑等损伤的零部件修复处理。 5.1.2工艺流程 5.1.2.1预处理
对于有划伤或画坑的零部件以最小加工量进行磨前,去除待修复表面的疲劳层,损伤缺陷及氧化
一 JB/T12735—2016
层。对油道孔、油槽及其他非工作面进行防护,然后用喷砂材料进行喷砂粗化处理,至表面均匀、粗糙为止。 5.1.2.2喷涂
首先向待修复表面均匀喷涂底层,然后换用满足材料力学性能的喷涂材料对喷涂表面进行反复、均匀喷涂,喷涂中每一阶段留有冷却时间,直至达到喷涂厚度要求,最后对工作表面进行检查清理。 5.2电镀技术 5.2.1刷镀 5.2.1.1适用范围
适用于修复表面有划伤、凹坑或表面粗糙的零部件。 5.2.1.2工艺流程 5.2.1.2.1预处理
对待修复零部件表面,以最小加工量进行磨削,以去掉划痕为准。在清洗机中对零部件进行清洗并吹干,使整个表面干净、无锈、无污。 5.2.1.2.2刷镀
首先做好零部件非工作部位防护。通电后用电净液快速擦拭工作表面,用活化液在待镀表面上擦拭活化至均匀一致。适当调整电压和刷镀速度,刷镀至要求尺寸。镀完修整毛刺,清洗整个表面并吹干。 5.2.2镀铁 5.2.2.1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表面尺寸恢复层的结合力、硬度和耐磨性要求较高的轴类零件的再制造修复,尤其适用于修复大面积的拉伤、扎刀、锈蚀缺陷。 5.2.2.2工艺流程 5.2.2.2.1预处理
首先根据工件尺寸结构及材料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清洗方式,彻底去除工件表面油污。然后处理镀液要求镀液组分及各项技术指标符合工艺要求。再根据零件大小和结构选择适宜的加工方式,彻底去除表面损伤层。将非镀铁部位用绝缘材料进行包裹,用橡胶堵头封堵各部位油孔、键槽、销孔等结构,防止镀液与非镀铁部位接触。最后用金属清洗剂二次清洗绝缘包扎之后的零件表面,彻底去除表面油污、杂质。 5.2.2.2.2镀铁
根据工件材质、施镀厚度和面积、表面恢复层的性能要求调整各种镀铁参数和阳极材质,完成工件表面的尺寸恢复。然后根据零件大小和结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按产品图样要求恢复损伤部位的形位尺寸。 5.3微束等离子修复技术 5.3.1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薄板焊接以及排气门、凸轮轴等零件的表面修复。
2 JB/T127352016
5.3.2工艺流程 5.3.2.1预处理
根据焊缝的长度制作精密且拆卸方便、具有一定的焊缝保护作用的夹具或进行定位焊,焊缝周围的夹具零件要用非磁性材料(黄铜、不锈钢)制造,防止焊接时电弧产生偏吹。在焊道背面要放上金属垫板,便于成形。根据零件的厚度选择适当的焊接接头,焊接接头待焊处及端边焊前均要进行净化处理,除去油污、锈迹。 5.3.2.2焊接
使用联合弧的电弧形态,用熔池无小孔效应的熔透型焊接法进行焊接,即用微弧将零件焊接处熔化到一定深度或熔透成双面成形的焊缝。 5.4微脉冲电阻焊技术(冷焊技术) 5.4.1适用范围
适用于锈蚀氧化,表面划伤,受冲击损伤的凹坑,棱角缺损等零部件表面的修复。 5.4.2工艺流程 5.4.2.1预处理
查看零件划伤的位置面积和深度等,将表面的油污除去。依据零件损伤的程度选择材料。按照损伤面积大小,划痕的深浅选用不同材料进行修补。 5.4.2.2焊接
将修补材料放于零件损伤处,用焊笔均匀焊接,有凹坑的部位可进行多次焊接,直至焊接部位均匀、平整,将焊接完毕的零件清洗干净,做好防锈处理,然后进行机械加工至产品图样尺寸。 5.5激光修复技术 5.5.1适用范围
适用于表面磨损、腐蚀、冲蚀、缺损等局部损伤的零部件及尺寸变化需要进行结构尺寸恢复的零部件。 5.5.2工艺流程 5.5.2.1预置式激光熔覆 5.5.2.1.1预处理
对于有划伤或凹坑的零部件以最小加工量进行磨削,去掉表面的疲劳层、氧化层及损伤缺陷。查看零件划伤的位置、面积和深度等,将表面的油污除去,直至清洗干净,无锈迹油污。选择合适的熔覆材料。 5.5.2.1.2激光熔覆
将熔覆材料事先置于基材表面的熔覆部位,然后采用激光束辐照扫描熔化,熔覆材料以粉、丝、板的形式加入,其中以粉末的形式最为常用。
工艺流程为:基材熔覆表面预处理→预置熔覆材料→预热一激光熔化→后热处理。
3 JB/T127352016
5.5.2.2同步式激光熔覆 5.5.2.2.1预处理
对于有划伤或凹坑的零部件以最小加工量进行磨削,去掉表面的疲劳层、氧化层及损伤缺陷。查看零件划伤的位置、面积和深度等,将表面的油污除去,直至清洗干净,无锈迹、油污。选择合适的熔覆材料。 5.5.2.2.2激光熔覆
将熔覆材料直接送入激光束中,使供料和熔覆同时完成。熔覆材料主要也是以粉末的形式送入,有的也采用线材或板材进行同步送料。
工艺流程为:基材熔覆表面预处理→送料激光熔化→后热处理。 5.6粘接技术 5.6.1适用范围
适用于各种材质气孔、裂纹等缺陷的修补及各类机械设备零部件磨损、破损的修复与再生及实现增加表面耐磨等特定用途的零件。 5.6.2工艺流程 5.6.2.1表面粘接 5.6.2.1.1预处理
使用清洗溶剂进行清洗,去除待修复面的油污、锈迹等杂物。表面进行机加工预处理,再使用抛丸或化学处理,提高表面活性。 5.6.2.1.2表面粘接
使用刮涂法、刷涂压印法、模具成形法粘涂试剂。待其固化后进行清理、检测、修整。 5.6.2.2浸渗处理 5.6.2.2.1预处理
投入固化促进剂于浸渗液中进行搅拌混合,根据需要投放防锈剂,零件除油。 5.6.2.2.2浸渗处理
对零件进行浸渗的同时进行加压,然后采用离心技术除去浸渗零件的浸渗液,再进行二次清洗,使用热水进行硬化。最后进行除水干燥。 5.7表面强化技术 5.7.1适用范围
适合于需要改变其表层化学成分、组织和性能的零件。 5.7.2工艺流程
主要方法有火焰淬火和感应加热热处理,常用的热源有氧乙炔或氧丙烷等火焰、感应电流、激光和电子束等。 4
上一章:JB/T 12736-2016 再制造内燃机 喷油泵总成工艺规范 下一章:JB/T 12734-2016 再制造内燃机 连杆工艺规范

相关文章

JB/T 12735-2016 再制造内燃机 零部件表面修复工艺规范 JB/T 13792-2020 土方机械再制造 零部件表面修复技术规范 QC/T 1185-2023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热喷涂修复工艺规范 JB/T 13340-2018 再制造内燃机缸盖工艺规范 JB/T 13339-2018 再制造内燃机机体工艺规范 JB/T 13327-2018 再制造内燃机水泵工艺规范 JB/T 12734-2016 再制造内燃机连杆工艺规范 JB/T 12733-2016 再制造内燃机飞轮工艺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