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83.180 G 38
C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31113—2014
胶黏剂抗流动性试验方法
Measurement of the resistance to flow for adhesive
[ISO14678:2005,Adhesive-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flow (Sagging),MOD)
2015-03-01实施
2014-09-03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中 华人民共 和国
国家标 准胶黏剂抗流动性试验方法
GB/T31113—2014
*
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西街甲2号(100029) 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北街16号(100045)
网址www.spc.net.cn
总编室:(010)64275323 发行中心:(010)51780235
读者服务部:(010)68523946 中国标准出版社秦皇岛印刷厂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
开本880×1230 1/16 印张1.5字数40千字 2014年9月第一版 2014年9月第一次印刷
*
书号:155066·1-49494
如有印装差错 由本社发行中心调换
版权专有侵权必究举报电话:(010)68510107
GB/T 31113—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的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ISO14678:2005《胶黏剂抗流动性的测定》。 本标准与ISO14678:2005相比在结构上有一些调整,附录A中列出了本标准与ISO14678:2005
的章条编号对照一览表。
本标准与ISO14678:2005相比,存在技术性差异,这些差异涉及的条款已通过在其外侧页边空白位置的垂直单线(I)进行了标示,附录B中给出了技术性差异及其原因的一览表。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胶粘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85)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苏州天山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康达化工新材料股份
有限公司、湖北回天胶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院、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市白云化工实业有限公司、江苏黑松林粘合剂厂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建庆、王霞、陈亚菊、胡红梅、刘鹏、付刚、曾荣、干小会、刘鹏凯、郑妙生、韩红丽、 殷葬、袁素兰、王俊、邹正钱。
GB/T31113—2014
胶黏剂抗流动性试验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测量胶黏剂抗流动性的七个试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胶黏剂抗流动性能的测量,这些试验方法可用于质量控制和产品工艺性能研究。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2943胶黏剂术语 GB/T20740—2006胶黏剂取样 GB/T21526一2008结构胶黏剂粘结前金属和塑料表面处理导则
3术语和定义
GB/T294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流动flow 胶黏剂形态或胶层的变形。
3.2
下垂sagging 在应用和固化期间,胶黏剂在重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导致了具有不平涂层的下沿。 注:由此产生的下垂通常是限制于一个垂直表面上的局部区域。
4方法种类与使用说明
胶黏剂抗流动性试验方法种类和使用说明见表1。
表1胶黏剂抗流动性试验方法种类及使用说明
方法编号方法一 使用涂胶器制作湿胶条方法二 使用塞子模型方法三 使用刮板涂覆胶黏剂湿膜层方法四 使用试样块测量胶黏剂在施胶固化期间的 样块法 热固化胶黏剂的静态流动性
方法名称
方法简称涂胶器法 施胶时胶黏剂的下垂性胶塞法 施胶时胶黏剂的下垂性刮板法 室温固化时胶黏剂的下垂性
使用指南
静态流动
方法五 胶黏剂从搭接处流过
槽法 施胶后胶黏剂的流动性
1
GB/T31113—-2014
表1(续)
方法编号方法六方法七
方法名称胶黏剂从小孔中流过
使用指南施胶后胶黏剂的流动性胶膜固化时的流动性
方法简称小孔法胶膜法
结构型胶黏剂胶膜固化时的流动
5取样
根据GB/T20740一2006对胶黏剂取样。
6 6方法一:涂胶器法 6.1原理
使用涂胶器将指定厚度和形状的胶黏剂湿胶条(后面简称胶条)涂布在试验板的平整水平面上。将试验板垂直竖起,置于试验环境下至指定的时间,测量胶黏剂下垂程度(可以使用试验板的顶部边缘作为参考)。 6.2附加信息
采用此方法需要明确以下补充信息: a) 试验板。 b) 试验板表面处理过程。 c) 状态调节。 d) 试验环境调节。 c) 双组分胶黏剂的混合方式及混合和施胶的时问。 f) 胶黏剂涂布方式和涂胶器凹槽的尺寸。 注:一般来说,通过涂胶器得到的胶层厚度小于凹槽深度。 g) 试验的持续时间。
6.3 装置和材料
6.3.1 试验板:玻璃或其他材料,尺寸约为300mmX200mm。试验板能足够涂布相同厚度的三条胶。 6.3.2涂胶器:不同凹槽尺寸(根据胶黏剂性质选择合适的涂胶器和试验板)。 6.3.3恒温箱:提供规定的状态调节环境和/或试验环境。 6.4状态调节和预处理
按6.3.1要求裁切试验板,彻底清洁试验板并进行规定的预处理。按规定对胶黏剂和试验板进行状态调节。
如果没有另外的规定,推荐的条件为(23士2)℃和(50士5)%的相对湿度。
6.5 试验步骤
将制备好的试验板水平放置,用涂胶器将胶黏剂涂布在试验板上,使胶条平行于试验板较长边(见图1)。把其中条较长边作为基准边,迅速测量基准边到每个胶条较远边的垂直距离,用毫米表示。
2
GB/T31113—2014
说明:基准边;
1- 2- 3
一涂胶器;一试验板;一胶条。
图1 制备胶条的涂胶器(方法一:涂胶器法)
试验板垂直放置(偏差2°以内),保持胶条水平,基准边位于顶部(见图2),避免振动。在试验环境下将试验板停放至规定时间,测量每个胶条的最远流点与基准边之间的垂直距离。
-
说明:
一基准边; 2- 试验前胶条较低的边线
-
一最大的流动距离。 注1:如果实际黏合过程中试验板表面条件不影响试样结果,试验板可以重复利用。 注2:每个凹檀尺寸的涂胶器至少有三条胶条重复试验。
3-
图2胶条的流动(方法一:涂胶器法)
M
GB/T31113—2014
6.6 结果的表述
计算每个胶条试验后流消最远点到基准边的垂直距离与试验前胶条最远边到基准边的距离之差,差值为下垂程度,用毫米表示。
在每个规定的涂胶器凹槽尺寸下,取三条胶条试样试验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胶黏剂样品下垂程度的结果。 6.7试验报告
试验报告应包括下列内容: a) 引用本标准; b) 胶黏剂样品的完整标识信息,包括生厂商名称、生产日期、批号; c) 6.2中要求的附加信息; d) 涂胶器的凹槽深度; e) 每个胶条的测量值和胶黏剂样品平均值; f) 试验方法符合本标准方法一的规定;或者,标明不符之处; g) 任何方法一中没有规定的操作细节,以及任何可能影响试验结果的因素,如相分离等, h) 试验日期。
7方法二:胶塞法
7.1原理
将胶黏剂填充人一个已知尺寸的孔中,并用流动试验装置上的活塞推出,形成胶黏剂胶塞。将流动试验装置垂直放置在试验环境中,测量指定时间内胶塞的下垂程度。 7.2附加信息
采用此方法需要注明以下信息: a)状态调节; b)试验环境调节; c) 双组分胶黏剂的混胶方式、混胶和施胶的时间; d)试验的持续时间。
7.3装置和材料 7.3.1流动试验装置:总体尺寸不小于(100mmX50mm)的金属块,如经过抛光的黄铜、轻合金或钢。 在金属块的上端钻一个直径为(38士0.05)mm、深度为(9.5士0.05)mm的圆柱形孔。胶塞被与孔匹配的固体柱塞从孔内推挤出来,并且推出后确保柱塞的表面与金属块的表面齐平。在金属块的下表面上标记或者刻上刻度,刻度总距离在50mm以上。刻度的第一条线应与圆孔圆周的最低点相切,后续的刻度线间隔为(1士0.1)mm或(2土0.1)mm。金属块的两端可装配端板,以便填充胶黏剂时支撑金属块,如图3所示。
4
GB/T31113-2014
单位为毫米
说明:
孔深[(9.5±0.05)mm]; 2——刻度; 3——柱塞;
孔的直径[(38±0.05)mm]。
图3流动性试验装置(方法二:胶塞法)
7.3.2塑料刮板:其宽度不小于模具宽度。 7.3.3恒温恒湿实验室:保持(23土2)℃的温度和(50士5)%的相对湿度。 7.3.4溶剂:适合于在使用前后清洗装置和去除多余的胶黏剂。 7.4状态调节与预处理
用溶剂彻底地清洗试验装置。胶黏剂样品在设定的环境下放置至少5h。 如果没有另外的规定,推荐的条件为(23士2)℃和(50士5)%的相对湿度。
7.5试验步骤
试验装置放置在一个水平面上,钻孔面朝上,将柱塞压人形成9.5mm深的孔。采用合适的方法充分混合或搅拌胶黏剂,将孔以胶黏剂填满并且确保无气泡形成。使用刮板(见7.3.2),将多余的胶黏剂从刻度尺一端(即胶黏剂将流过的部分)向另一端拉开,使胶黏剂表面与金属块表面平齐。
将柱塞推至其极限行程,使其表面与金属块表面持平,从而使待测胶黏剂在金属块平面上形成一个直径为38mm的圆柱形塞子。
立即将胶塞在上部的装置垂直放置(如图4所示),并且避免振动;在试验环境下放置规定的时间。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