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416-2014 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

SY/T 6416-2014 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6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09:40:41



相关搜索: 发动机 推荐 作法 作法 6416

内容简介

SY/T 6416-2014 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 ICS 75. 180. 01 E 92 备案号:48199—2015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416—2014 代替SY/T6416—1999
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
Recommended practice for installation,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engine
2014一10一15发布
2015一03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416—2014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
2
3
4 安装 4. 1 搬运要求 4.2 安装要求操作
......
..
......
S
5.1 总则 5. 2 发动机起动前的准备 5.3 起动 5. 4 初期运行 5.5 正常工作运行 5.6 停车 6 维护 6.1 维护保养的种类 6.2 日保养 6.3 周保养 6.4 月保养 6.5 换季保养
P
故障分析与排除附录A(资料性附录) 发动机常见故障分析及排除方法
7
-
..
............
...
8 SY/T6416—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
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6416一1999《内燃机的安装、维护和操作推荐方法》,与SY/T6416一199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更改为《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本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及其适用范围更改为石油、天然气井场用往复式内燃发动机(包括柴油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及其辅助设备等)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见第1章);增加了“规范性引用文件”一章(见第2章);增加了“术语与定义”一章(见第3章)一增加了天然气发动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及偶合器机组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的内容(见4.2,5.3*5.5和5.6)
删除了抽油机用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的内容(见1999年版的第4章、第5章和第8 章)。 附录A更改为资料性附录,标题更改为“发动机常见故障分析与排除方法”(见附录A, 1999年版附录A);删除附录B(见1999年版附录B)。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济柴动力总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浩、李树生、马俊杰、朱海丽、王令金、李全武、王安忠、俞晓艳、杨加
成、李舜昌、李晓静。
II SY/T6416—2014
发动机的安装、操作和维护推荐作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井场用往复式内燃发动机(以下简称“发动机”,包括柴油发动机、 天然气发动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及其辅助设备等)的安装、安全操作、维护保养及故障排除等推荐作法。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天然气井场用发动机(包括柴油发动机、天然气发动机、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及其辅助设备等)的安装、操作和维护等;其他用途的发动机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0651.1往复式内燃机安全第1部分:压燃式发动机 GB50183一2004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单机 bare engine 仅配有发动机正常运转所必需的附件,而不带其他配套附件的发动机。
3.2
配套机 engine with fan.radiator,fluid coupling.etc 由单机和配套附件组成的发动机。 配套附件包括:空气滤清器、冷却风扇,冷却液散热器,偶合器及其他配套附件。
3.3
天然气发动机natural gas engine 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往复活塞式内燃机。
3. 4
柴油/天然气双燃料发动机diesel/naturalgasdual-fuelengine 具有柴油和天然气两套燃料供给系统,可单独燃用柴油或同时燃用柴油和天然气两种燃料的发动
机(以下简称“双燃料发动机”)。
4安装
4.1搬运要求 4.1.11 单机搬运时,应通过起重吊挂,用起重吊杠、钢丝绳进行水平吊装,不应使用其他部位吊装。
1 SY/T6416—2014
运输时,应固定在具有足够刚性的支架上,支架的支承表面应平整,支架与发动机用螺栓固紧,并与运输车辆固牢。 4.1.2配套机搬运时,应通过底盘前后端的起重吊挂,用钢丝绳进行吊装,不应使用机体上的起重吊挂或其他部位进行吊装。运输时,可直接平放在运输车辆上,并与运输车辆固牢 4.1.3起吊时起重设备的吊钩应高出排气总管上平面1m以上,吊装时钢丝绳不得损伤发动机零件。 4.1.4发动机搬运时,应将外接排气管、联轴器等附加装置全部拆除。机器上所有油、水、气管的进、出口应进行密封。 4.1.5发动机在搬运至新位置后应按照5.2.1的规定进行检查。装有偶合器的配套机经过搬运后。 偶合器与单机相互联接位置精度应按照4.2.4.9的规定进行检查调整。 4.2安装要求 4.2.1安装位置及环境要求 4.2.1.1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应根据石油天然气井场的特点及火灾危险性,结合地形与风向等因素,综合合理布置,并应遵守GB50183一2004中5.1的规定。 4.2.1.2发动机应安装在井场盛行风的下风位置,并应避开井口下风向正对的区域。发动机不应安装在通讯线和架空电力线处。 4.2.1.3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应远离腐蚀性物质,并应保证周边环境清洁。 4.2.1.4在野外作业条件下,若发动机置于室外,其上方应设置顶篷,便于维护,防止雨淋。 4.2.1.5发动机的使用环境应具有良好的通风,宜根据环境条件选用合适的吸风或排风风扇。当发动机置于室内时,进、出风口面积应满足发动机热负荷、进风量及散热器的要求,出风口面积应大于散热器正面积。应配备导气装置以防止空气在室内再循环。 4.2.2安装基础 4.2.2.1发动机连同底盘应安装在具有足够刚性或弹性的底座上,支承表面应平整。 4.2.2.2单机安装时,应设置支承底架,机体底平面与支承底架支承面应均匀接触,并用螺栓固紧。 单机与被驱动的机械应采用公共底座。 4.2.2.3配套机安装时,应将发动机底盘置于平台底座或基础之上,调平并固紧,固定点应均布。 4.2.2.4被驱动机械与发动机固定在同一底座之后,可直接将底座支承在预先制作好的平台底座或地面基础上,并用薄钢垫片调整水平,便各支点均匀接触,最后用压板或螺栓固紧,使用中不得产生松动。 4.2.2.52 发动机的周围通常应留出排污沟,以便于排水、排油、排污。必要时基础周边宜预留防振沟。 4.2.3动力输出联接 4.2.3.1发动机与被驱动的从动机联动机组相互位置应统一找正,然后固牢,保持相对位置正确。 4.2.3.2发动机与钻机联动机组减速箱之间,不应用刚性联接。 4.2.3.3采用方向联轴节连接时,发动机联接器与被驱动机械的连接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要求, 4.2.3.4采用其他连接方式时,安装位置精度应符合相应联接器的规定。不应在功率输出盘上直接安装皮带轮等传动件做横向动力输出。 4.2.3.5同一台钻机联动机组使用的多台发动机,其相对安装位置应能使传动皮带的张紧度保持一致。
2 SY/T 6416—2014
4.2.4发动机外接管路和系统的安装 4.2.4.1所有外接管路内部应清洁、畅通,安装排列整齐,连接牢固,密封良好,不应有漏油、漏水,漏气现象。 4.2.4.2机油应在清洁、封闭的油箱内存放,并经充分沉淀和严格滤清后方可注人发动机内使用 4.2.4.3燃油供给系统应设置沉淀、供油两套燃油箱。各油箱出口均应高出底面,进、出油口处均应设置滤清装置,油箱底部应有排污阀门,供油箱出油口位置应高于喷油泵。 4.2.4.4燃气供给系统的安装要求如下:
a)燃气管路上应装有控制阀门和压力表。手动控制阀应安装在便于开关操作的位置上。 b) 发动机前及与明火设备连接的燃气管路上应设置阻火防爆设施。阻火防爆设施宜包括安全
放泄阀,正回阀、阻火器等。
c) 燃气管路宜采用法兰式连接,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应有防止松脱的保护措施。当放喷管线
和天然气输送管线发生交叉时,应采取有效隔离措施。
4.2.4.5冷却装置的安装要求如下:
a)不自带散热装置的发动机应设置与其冷却系统相匹配的冷却液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应分为高
温系统和低温系统两套设施,两者不可合一使用。 b)冷却液液面高度应高出发动机水泵进水口。 c 发动机进水管的内径应不小于与发动机配套的冷却液出水管的内径,并应尽量减少弯道,避
免流通截面突变。应尽量缩短整个散热装置和发动机的距离。 d) 每台发动机冷却管路应自成系统,不允许多台发动机共用一条管路。
4.2.4.6起动系统的安装要求如下:
a)采用气起动的发动机应设置足够容量的储气罐和压缩空气,气源压力应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
规定;储气罐容量应能保证发动机连续三次起动;送人的压缩空气应经净化和油水分离处理;供气管道应尽量短而直。
b)头 采用电起动方式的发动机应设置24V直流电源。蓄电池容量应保证发动机连续起动不少于
三次;蓄电池应安装在清洁、干燥、阴凉、无振动和易接近的地方,且尽可能地靠近起动电动机处,连接导线尽量短。蓄电池与起动电动机间的连接导线截面应按发动机制造厂的技术要求执行
4.2.4.7空气滤清器及进气管的安装要求如下:
a)空气滤清器周围通风条件应良好。 b)空气滤清器应远离排气出口。 c) 装有两个空气滤清器的发动机,其安装条件应相同。 d)进气管直径不得小于压气机进气口。 e) 进气管的各接头应严格密封,不应有漏气现象。
4.2.4.8消声器及排气管道的安装要求如下:
a)消声器内应有贮水处和排污阀门,防止水和污物进人气缸。 b)排气引管和消声器应单独设置支承,不应直接支承在排气总管或发动机的其他部位上。 c 发动机设有机房时,排气引管、消声器宜设在室外,并应有防雨措施。 d)排气引管不宜过长,并应有足够的内径,应尽量避免弯道,尤其是直角弯道,以减少排气
阻力,保证排气系统的背压值符合产品技术文件的规定。对于新机,排气系统的总背压值宜不大于产品技术文件规定的最大允许值的75%。
e)排气引管和发动机之间应采用挠性连接,且应尽量靠近发动机的排气口。 f)安装期间应防止焊渣和其他外部杂质进人发动机。
3 SY/T6416—2014
g)整个排气系统应做防水处理,以防止冷凝水倒流至发动机内,排气管系内应有适当的存水
弯管和排水管。
4.2.4.9装有偶合器的配套机,偶合器与单机的联接分为两种形式:单支承联接和双支承联接。其安装要求如下:
a)单支承联接的安装要求及调整方法如下:
1)先将偶合器的内齿圈安装在单机飞轮上; 2)将偶合器吊装在公用底盘上,并使之与单机飞轮罩壳靠拢; 3)通过偶合器底座上调整螺栓和公用底盘两侧调整螺栓,使偶合器中心线与单机中心线基
本一致的情况下,先将偶合器输人轴的轴头伸人柴油机飞轮的中心孔中,然后将偶合器推向单机,并盘动单机飞轮,直至偶合器上的外齿轮伸人单机飞轮上的内齿圈内为止;
4)用塞尺测量偶合器底座与公用底盘间的距离,确定调整垫的厚度。将调整垫塞人偶合器
底座下平面与公用底盘上平面之间(在塞人调整垫之前,可利用偶合器底座上的调整螺栓,将两平面之间的间隙调大一些);
5)装人底座上的地脚螺栓,并将偶合器上的调整螺栓松开,拧紧地脚螺栓。 b)双支承联接的安装要求及调整方法如下:
1)安装时,发动机应充满机油和冷却液,同时要求单机与联轴器输人端、偶合器输人端
与联轴器输出端之间的轴向偏差不大于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 2)调整时,盘动单机的飞轮,若径向和端面的圆跳动公差值大于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
应通过调整顶起螺栓或调整垫的厚度进行调整;若端面圆跳动公差值大于产品技术要求的规定,应通过左右调整螺栓进行调整。
注:“双支承”是指偶合器与柴油机用高弹性联轴器连接;“单支承”是指偶合器直接与柴油机飞轮罩壳连接。 4.2.5安全装置 4.2.5.1发动机的安全要求应按照GB20651.1的相关要求执行。 4.2.5.2发动机外露的旋转部件及可能对操作人员造成危险的传动机构均应加装防护装置和设置警示标记。 4.2.5.3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应设置醒目的防烫伤警示标志;发动机的增压器及排气管,应以不可燃烧的隔热材料包裹。 4.2.5.4发动机应具备机油压力低、超速停车功能。当其超出规定范围时,发动机应迅速自动切断燃料并停车。 4.2.5.5天然气发动机及双燃料发动机混合气进气管道或进气腔上应装有进气切断阀,当进气管道或进气腔内压力达到产品技术文件规定限值时,该装置应可靠动作。天然气发动机及双燃料发动机曲轴箱上应装有进气切断阀,当曲轴箱压力达到产品技术文件规定限值时,该装置应可靠动作。 4.2.5.6天然气发动机及双燃料发动机运行现场应设有可燃气体探测及报警系统,连续监测泄漏气体。
5操作
5.1总则 5.1.1运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上岗前应具备下列要求:
a)柴油发动机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应经过专业技术培训和生产实践 b)钻井用天然气发动机与双燃料发动机的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上岗前应经过专业技术考核,
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4
上一章:SY/T 6424-2014 复合驱油体系性能测试方法 下一章:SY/T 6414-2014 全岩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及统计方法

相关文章

SY/T 10010-2020 非分类区域和Ⅰ级1类及2类区域的固定及浮式海上石油设施的电气系统设计、安装与维护推荐作法 SY/T 10010-2020 非分类区域和I级1类及2类区域的固定及浮式海上石油设施的电气系统设计、安装与维护推荐作法 SY/T 6484-2013 气举系统操作、维护及故障诊断推荐作法 SY/T 666-2017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丝绳的选用和维护的推荐作法 SY/T 6666-2017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 钢丝绳的选用和维护的推荐作法 SY/T 6666-2012 石油天然气工业用钢丝绳的选用和维护的推荐作法 SY/T 5188-2012 抽油泵维护和使用推荐作法 SY/T 5643-2010 抽油杆维护和使用推荐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