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75-010 E 11 备案号:48198—2015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414—2014 代替SY/T6414—1999
全岩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及统计方法
Maceral identification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on polished surfaces of whole rocks
2014一10一15发布
2015一03一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414—2014
目 次
前言
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基本原理仪器与材料
2
4.
5样品制备全岩中显微组分的鉴定
6
显微组分统计方法统计结果精密度
8
门
附录A(资料性附录) 全岩光片显微组分分析报告表附录B(资料性附录) 全岩显微组分图版和图版说明
10
SY/T 6414—2014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6414一1999《全岩光片显微组分测定方法》,与SY/T6414一1999相比,主要变化内容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全岩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及统计方法》;一修改了标准英文名称;修改了标准范围(见第1章);修改了引用标准(见第2章);修改了基本原理(见第3章);修改了仪器与材料中的内容(见4.1,4.2和4.3);修改了取样及质量检查的内容(见5.1和5.2);增加了全岩中显微组分的鉴定内容(见第6章);修改和增加了测定方法的题目与目估法内容(见第7章和7.1.4,7.2);修改了结果表达题目和表中的内容(见第8章和8.1,8.2)修改了分析报告表的内容(见附录A);增加了全岩显微组分图版和图版说明的内容(见附录B);
本标准由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石化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徐州)、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海油钻采工程研究院渤
海实验中心、江苏油田研究院、中石油吐哈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试验中心、中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黎萍、张学军、韩冬梅、秦勇、王飞宇、钟宁宁、李洋冰、杨晓清、胡剑型、谢小敏
II
SY/T 6414—2014
全岩光片显微组分鉴定及统计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在显微镜下,用反射白光和反射荧光鉴定全岩光片显微组分及统计百分含量的
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泥页岩、碳酸盐岩、煤光片显微组分的鉴定及统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6773煤岩分析样品制备方法
3基本原理
将有代表性的岩样所制成的光片置于反光显微镜下,交替使用白光和荧光,根据反射光颜色、强度、结构形态、突起、内反射、产状等反射光特征和荧光下的颜色、形态及强度鉴定显微组分。用点计法或目估法统计各种显微组分和矿物的百分含量
4仪器与材料
4.1显微镜:应备有双目偏光、反射白光、反射荧光装置,其中包括:
a)反射白光部分:宜采用功率50W~100W卤素石英灯。可选用片状或棱镜偏光器。物镜放大
倍数宜选择在×20~×60之间。两个观察目镜之一应装有十字丝 b)反射荧光部分:备有荧光照明器分界值为400mm~450nm双向色束分离器的垂直照明器,应使用
荧光物镜,可以根据激发滤光片的波长选用由410nm~530nm的任何一种阻挡滤片组合 c)光源和滤光片:激发光源为50W~200W超高压汞灯。激发滤光片中心波长为405nm~
435nm的激发滤光片。有与显微镜匹配的白光和荧光灯切换室。
4.2载物台移动尺:在横向(α)和纵向()上移动范围不小于35mm,并且都能以等步长移动 4.3计数器或统计软件等:有16个以上的计数键,宜为微机控制带步进微电机,在完成一个测点计数后能自动驱动载物台移动尺以等步长移动,另可用统计软件等进行统计。 4.4试样安置材料:载片、胶泥、压平器。 4.5浸液:采用适合物镜要求的浸油。进行荧光观察时,选用无荧光浸油。 4.6无荧光黏结剂
5样品制备
5.1岩石样品粉碎至粒径0.5mm~1.0mm,用缩分法取10g~20g备用。选用环氧树脂和固化剂或
SY/T 6414—2014
6.2.1.2层状藻类体
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非常密集的线形藻类薄层,每层厚度在1um左右,长度可达10um~ 100um,具内反射;一种是分散状态保存、形态完整的薄片状藻类体,呈长条状,有些似小孢子体,呈扁平的浑圆体,无内反射。在未成熟阶段一成熟阶段,具有弱一中强荧光,浅绿色、绿黄色、黄色、橙色、红褐色[参见图版B.2a),b),c),d),e),f),g)};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反射面模糊不清晰,部分具有层状藻原始产状,部分转化为微粒体。 6.2.1.3沥青质体
经过强烈的生物、化学降解的产物,无固定形态,常呈细小的纹层状或基质状产出。在未成熟成熟阶段,具有弱一中强荧光,黄色、褐黄色、黄褐色、暗褐色[参见图版B.2h)和图版B.6a)」 反射白光下具内反射;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灰黑色,常构成密集的块体或分散在矿物晶间缝隙中,部分转化为微粒体。是构成干酪根中腐泥无定形的主要来源。 6.2.2壳质组
主要由高等植物繁殖器官、保护组织、分泌物等形成的显微组分组,多数壳质组在不同成熟阶段能够保存较好的结构与形态。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壳质组具有弱一中强荧光,绿黄色、黄色、黄褐色,灰绿色,褐色,棕红色,反射白光下具内反射: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至灰白色。 6.2.2.1孢粉体
主要由植物繁殖器官形成的壳质组分。保持孢子和花粉的形貌。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大孢子,直径一般0.1mm~3mm,呈被压扁的扁平体,纵切面呈封闭的长环状,折曲处呈钝圆形,一般外缘光滑,表面有瘤状、棒状、刺状等各种修饰;一种是小孢子或花粉,一般小于0.1mm,呈扁球状、细短的线条状或蠕虫状等,有时分散沿层理单独分布,或聚集在一起形成小抱子堆,小孢子往往有三射线裂缝痕;常见到孢子的某一切面。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青灰色、淡绿色、黄褐色、褐黄色荧光[参见图版B.3a),b),c),d),e),f),正荧光变化;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至灰白色。 6.2.2.2角质体
主要由植物的叶片、种子、叶柄、嫩枝和细茎的外部保护层(角质层)形成的壳质组分。有厚壁和薄壁两种,呈厚度不等的细长条带状平行层理分布,外缘平滑,内缘锯齿状,在水平切面上,偶见留有表皮组织印痕。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绿黄色,黄色、黄褐色、褐色荧光「参见图版B.3 h)i)和图版B.4a)d),正荧光变化;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至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黑色至灰白色 6.2.2.3木栓质体
由植物茎(或根)的周皮组织中木栓层转变形成的壳质组分。细胞中空或充填无荧光的质物质,常显示叠砖状或叠瓦状构造。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弱荧光,灰绿色、青灰色、绿黄色、褐黄色[参见图版B.4e),较强的正荧光变化,反射白光下具红黄色内反射;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至灰白色 6.2.2.4树脂体
主要由植物的树脂、蜡质和脂类物质形成的壳质组分。呈大小不等的圆形,椭圆形及不规则形
SY/T 6414—2014
态,零星分布或充填于植物组织的细胞腔中。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较强荧光,黄绿色、亮黄色橙黄色褐色参见图版B.3g)和图版B.4b),d),f),弱的正荧光变化,反射白光下具内反射;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至灰白色。部分转化为微粒体、各向异性体。 6.2.2.5荧光质体
主要由植物分泌的油脂转化形成的具强荧光的壳质组分,来源于植物油或其他类脂物质。呈小透镜体、椭圆形、串珠状、粒状集合体、似条带状平行层理分布,产于叶镜质体中时排列上呈一定规则。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从极强的绿色或黄绿色荧光变为橘黄色至红色[参见图版B.4c),e)],负荧光变化,反射白光下具内反射;在高成熟一过成熟时部分转化为微粒体。 6.2.2.6叶绿素体
主要由植物的叶绿素转变形成的壳质组分,偶见于褐煤和泥炭中,颗粒约1um~5um。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具类似叶绿素的血红色荧光[参见图版B.4e),大多数为黄红色、褐色及绿色等不同荧光色彩的颗粒共生在一起,有时叶绿素体分解混合,构成不同荧光色彩的混合基质。在高、过成熟阶段转化为微粒体。 6.2.2.7壳屑体
泛指来源难辨且具壳质组光性的碎屑状有机质。常呈片状、棒状或碎屑状,镶嵌于矿物沥青基质、沥青质体、基质镜质体或黏土矿物集合体中,一般小于3um。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荧光强度不均一,具黄色、褐黄色、绿色、棕红色[参见图版B.2h)]: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色至灰白色。 6.2.3镜质组
主要由高等植物的木质纤维组织受凝胶化作用转化形成的显微组分组。主要依据其成因、光性特征、生烃潜力分为:富氢镜质体、正常镜质体和再循环镜质体。在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镜质组有的具弱荧光,褐色至暗褐色,反射白光下皇灰黑色至灰色;在成熟一过成熟阶段,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加,反射白光下呈灰色至灰白色转变。 6.2.3.1富氢镜质体
由植物在凝胶化作用过程中混人超微类脂物质所形成,是生烃潜力相对较高的显微组分。其反光强度低于正常镜质组,呈条带状或不规则的透镜状平行层理分布。在未成熟一成熟阶段,具褐色至暗褐色弱荧光,反射白光下低反射力,呈灰黑色,边缘往往具暗色内反射[参见图版B.5a),a2)。 在高成熟一过成熟阶段,无荧光,部分转化为各向异性体。 6.2.3.2正常镜质体
由植物木质纤维素等转变形成的显微组分。依据保存形态可分为五类:结构镜质体、基质镜质体、均质镜质体、团块镜质体及胶质镜质体。在未成熟一过成熟阶段,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加,反射白光下由灰黑色至灰白色转变,无荧光[参见图版B.5b),c),d),e),j),多呈条带状、块状、透镜状及碎屑颗粒状。 6.2.3.3再循环镜质体
由异地搬运来的镜质组显微组分。单颗粒,多呈磨圆状,反光强度高于同一样品中的正常反射力
SY/T 6414—2014
镜质体,往往发育暗色氧化环边[参见图版B.5f)。 6.2.4情质组
由植物木质纤维组织经丝炭化作用形成或由木质组织经凝胶化作用后再受强烈氧化作用形成或菌类组织形成的显微组分组。包括四类:丝质体、粗粒体,菌类体、情屑体。在未成熟至高过成熟阶段,随着热演化程度增加,反射白光下由灰白色至亮黄白色转变,多数具有凸起现象,无荧光。 6.2.4.1丝质体
植物细胞结构保存完好的情质组分,丝炭化作用强烈时形成丝质体,作用中等或较弱时形成半丝质体,有时可见清晰的原始胞壁、胞间隙、管胞纹孔等,反射白光下呈浅灰色、灰白色、白色至黄白色[参见图版B.5i),j】,k)]。 6.2.4.2粗粒体
植物组织在强烈凝胶化作用基础上经氧化作用生成的惰质组组分,轮廓呈块状或浑圆形,内部结构呈无定形,粒径一般大于10um,反射白光下呈浅灰色至亮白色[参见图版B.51)]。 6.2.4.3菌类体
由真菌类或高等植物细胞分泌物氧化产物形成的惰质显微组分,高突起,高反射率,显示真菌组织的形态和结构,常见有菌核、菌孢子、菌丝、假菌类体等。个体直径在十几微米至几十微米不等。 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状或破碎状,含两个以上空腔,空腔中空或充填黏土矿物、黄铁矿、胶质镜质体,沥青体等,有时部分或全部胞壁被黄铁矿化。反射白光下呈浅灰色至亮白色[参见图版B.5 gt),gz),h) 6.2.4.4情屑体
为植物组织无法辨认的惰质组碎片或碎屑,粒径一般小于5um,圆形或棱角状,反射白光下呈浅灰色至亮白色。 6.2.5次生有机组
有机显微组分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显微组分组。根据荧光特征分为富氢和贫氢次生显微组分两类。富氢次生显微组分是指生烃物质在成熟过程中渗出的烃类物质,包括烃类体,荧光沥青体,具有弱一强荧光。贫氢次生显微组是指生烃母质或烃类物质在较高成熟阶段形成的热变质残余物,无荧光,反射偏光下常具各向异性特征,包括微粒体、各向异性体、无荧光沥青体。 6.2.5.1烃类体
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排出的石油及运移的液态烃类,如油珠、油膜、油气包裹体等。因石油成熟度及成分不同荧光颜色不同,如褐色、黄褐色、黄色、黄绿色、蓝色、蓝白色等[参见图版B.6 a),b),c),d),e),f),常产出在矿物的裂缝、孔隙、溶蚀孔中。 6.2.5.2沥青体
原生显微组分在热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有机质,经运移后充填于其他空间的组分。其形状与充填的
空间相关,常见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楔形,长条形,似三角形等。沥青体充填后演化程度较低时具橙色,褐黄色,褐色,暗褐色荧光,称荧光沥青体;演化程度较高时荧光消失,:反射白光下呈灰黑色至灰白色,称无荧光沥青体。在煤岩学中运移距离较近或与母质相连的称为渗出沥青体「参见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