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75.160.20 E31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8020—2015 代替GB/T8020—1987
汽油中铅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
Determination of lead in gasoline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2016-06-01实施
2015-12-31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8020—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GB/T8020—1987《汽油铅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本标准与GB/T8020
1987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引用了标准GB/T4756、GB/T6682、GB/T15337(见第 2章); 方法概要中增加了对原子吸收光谱仪使用的规范(见第3章,1987年版中第1章);增加了第4章“方法应用”(见第4章);移取微量溶液时使用100μL移液器或移液管。在GB/T8020—1987中使用0.5或1.0mL移液管(见5.1,1987年版中4.1);修改了空白汽油的铅含量,本标准要求低于1.32mg/L,在GB/T8020一1987中为低于 1.25mg/L(见6.6,1987年版中3.6);修改了铅标准溶液的浓度值,本标准为2.6mg/L、5.3mg/L、13.2mg/L和26.4mg/L,在 GB/T8020—1987中为5.28mg/L、13.21mg/L和26.42mg/L(见6.12,1987年版中4.4.3);增加了“质量控制样品”,用于验证仪器系统和测试过程(见6.13);增加了使用空白试剂调整混合气流量和样品传输速率(见8.2.1);指定用26.4mg/L的铅标准溶液调整燃烧头高度,在GB/T8020一1987中未指明浓度(见 8.2.2,1987年版中5.2);取消了GB/T8020一1987中的计算公式X=C×10(见第10章,1987年版中第7章);取消了GB/T8020一1987报告中的“取重复测定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样的结果”内容,改为报告从第10章中计算得到的试样的铅含量,精确到质量浓度0.1mg/L。(见第12 章,1987年版中第9章);修改了重复性和再现性数值,本标准分别为1.3mg/L和2.6mg/L,GB/T8020—1987中为 1.25mg/L和2.5mg/L(见13.1.1和13.1.2,1987年版中8.1和8.2);增加了“偏差”内容(见13.2);增加了“附录A”,用来进行质量控制监测(见附录A)。
本标准使用重新起草法修改采用美国试验与材料协会标准ASTMD3237-12《汽油中铅含量的标准测定方法(原子吸收光谱法)》。
本标准在采用ASTMD3237-12时进行了修改。本标准与ASTMD3237-12的主要技术差异及其原因如下:
删除了ASTMD3237-12中1.2关于国际单位制的说明,因本标准已采用国际单位制;第2章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引用了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以适应我国的技术条件;增加了第12章“报告”,规定了报告分析结果精确至0.1mg/L;删除了ASTMD3237-12第13章关键词,因该内容不属于我国标准的内容。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0)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石油产品和润滑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石油燃料和润滑剂分技术委员会
(SAC/TC280/SC1)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深圳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
I
wv.xuetutu.co
GB/T8020—2015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高萍、冒昕烨、黄开胜、赵彦、张世元、李思源。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T8020—1987。
GB/T8020—2015
汽油中铅含量的测定 原子吸收光谱法
警告一一本标准涉及某些有危害的材料、操作及设备,但未对所涉及的所有安全问题提出建议。因此,在使用本标准以前,用户应建立适当的安全和保护措施,并确定相关规章限制的适用性。对于一些特殊的预防说明见6.6和6.9。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汽油中铅含量的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测定汽油中质量浓度范围为2.5mg/L~25mg/L的总铅含量。本标准的测定结果
不受汽油组成差别和不同类型烷基铅化合物的影响。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4756石油液体手工取样法 GB/T6682—2008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GB/T15337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通则
3方法概要
汽油试样用甲基异丁基甲酮稀释,含有烷基铅的试样需要加人碘和氯化甲基三辛基铵作为稳定剂。 由分析纯及以上纯度的氯化铅来制备标准溶液,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在波长283.3nm处检测试样中铅含量。采用上述处理方法,汽油中的所有烷基铅化合物均能给出相同的响应。
原子吸收光谱仪的使用规程详见GB/T15337。
4方法应用
本标准为无铅汽油中的痕量铅的限值规定提供了检测手段,
5仪器
5.1原子吸收光谱仪:带有标尺扩展,雾化器可调,有为使用空气乙炔火焰所配置的狭缝燃烧炉和原料预混室。 5.2容量瓶:50mL、100mL、250mL和1000mL。 5.3移液管:2mL、5mL、10mL、20mL和50mL。 5.4微量移液管:100μL移液器或移液管。
GB/T8020—2015
6试剂和材料
6.1试剂的纯度: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6.2水的纯度:除非有特殊说明,本标准使用GB/T6682一2008规定的二级水。 6.3氯化甲基三辛基铵。 6.4甲基异丁基甲酮(MIBK)。 6.5氯化铅(PbCl)。 6.6空白汽油:铅含量低于质量浓度1.32mg/L。
注:如果需要确认铅含量是否小于1.32mg/L,可先对样品进行萃取富集然后用原子吸收光谱仪或等离子发射光谱
仪测定,也可用其他可行的方法进行确认。 警告一极易燃,吸入对身体有害,蒸气可引起闪燃。
6.7体积分数为10%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用MIBK溶解100mL(88.0g)氯化甲基三辛基铵并稀释至1L。 6.8体积分数为1%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用MIBK溶解10mL(8.8g)氯化甲基三辛基铵
并稀释至1L。 6.9质量浓度为30g/L的碘-甲苯溶液:用甲苯溶解3.0g碘并稀释至100mL。
警告一 易燃,蒸气有毒 6.10质量浓度为 1321mg/L的铅标准溶液:将在105 下干燥3h的氯化铅(PbCl2)0.4433g溶于
约200mL体积分数为10%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中,移人250ml L容量瓶并用体积分数为 10%的氯化 甲基三 辛基铵-MIBK溶液定容至刻度,混合均匀后转移至配有聚四氟乙烯衬里盖子的棕色瓶中储存。 6.11质量浓度为264mg/L的铅标准溶液:用移液管准确移取质量浓度为1321mg/L的铅标准溶液
50.0mL~250mL容量瓶中,用体积分数为1%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后转移至配有聚四氟乙烯衬里盖子的棕色瓶中储存 6.12质量浓度分别为2.6mg/L5.3mg/L13.2mg/L和26.4mg/L的铅标准溶液:用移液管准确移取1.0mL2.0ml.5.0mL、和10.0mL质量浓度为264mg/L的溶液至100mL容量瓶中,分别加人 5.0mL体积分数为 为1%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用MIBK稀释至刻度,混合均匀后转移至配有聚四氟乙烯村里盖子的棕色瓶中储存。 6.13质量控制(QC)样品:选择稳定并具代表性的一种或多种液体石油类产品作为质量控制样品,用来检验试验过程的有效性,具体方法见第11章。 7取样 7.1 按照GB/T4756规定的方法取样, 7.2将所采取的样品存放在非铅、密封和避光的金属容器中,在测量前保持储存的环境温度恒定。 8校准 8.1配制铅工作标准溶液 8.1.1用6.12中的质量浓度为2.6mg/L、5.3mg/L、13.2mg/L和26.4mg/L的铅标准溶液配制4个铅工作标准溶液,并准备一个空白溶液。 8.1.2在5个50mL的容量瓶中分别加人30mLMIBK和5.0mL空白汽油,再在其中3个容量瓶中 2
GB/T8020—2015
分别加入5.0mL6.12中的质量浓度为2.6mg/L、5.3mg/L、13.2mg/L和26.4mg/L的铅标准溶液,另外一个不加铅标准溶液,用作空白溶液。 8.1.3用100μL移液器往每个容量瓶中分别加人0.10mL质量浓度为30g/L的碘-甲苯溶液,混合均匀并让其反应1min。 8.1.4在每个容量瓶中都加人5.0mL体积分数为1%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然后用MIBK 稀释至刻度并混合均匀。 8.2仪器准备 8.2.1优化原子吸收光谱仪的测定条件,调整波长到283.3nm,使用空白试剂(MIBK),调整混合气流量和样品传输速率,得到蓝色的贫燃氧化火焰。 8.2.2吸喷质量浓度为26.4mg/L的铅工作标准溶液,调整燃烧头高度从而获得仪器最大响应。在该标准中,某些仪器需要使用信号放大器使吸光度在0.150~0.170之间。 8.2.3以空白工作标准溶液作为标准曲线零点,吸喷铅工作标准溶液,绘制标准曲线,并检查标准曲线的线性关系。
9试验步骤
9.1 在50 0mL容量瓶中加人30mLMIBK,再加人5.0mL汽油试样,混合均匀。 9.2加人 0.10mL(100μL) )质量浓度为30g/1 /L的碘-甲苯溶液,混合均勾,静止1min让其完全反应。 9.3 加入 5.0mL体积分数为1%的氯化甲基三辛基铵-MIBK溶液,混合均匀。 9.4 用MIBK 定容并混合均勾 9.5 吸喷试样溶液和铅工作标准溶液,记录吸光度,并经常确定零点是否漂移。 10计算 10.1 将铅工作标准溶液的吸光度对质量浓度作曲线,从曲线上读出试样的铅含量。 10.2 如果原子吸收光谱仪配置了计算机软件,那么可用计算机进行上述计算 11 质量控制 11.1 通过分析质量控制(QC样品来确认仪器性能或测试过程的可靠性(见6.13)。 11.2 如果实验室已经建立QC或质量保证(QA)协议,则在确认测试结果可靠性时可以使用。 11.3如果实验室没有建立QC/QA协议,可以使用附录A作为QC/QA检测体系。
注:关于QC/QA的使用指导方法见ASTMD6792。
12报告
报告从第10章中计算得到的试样的铅含量,精确到质量浓度0.1mg/L。
13精密度和偏差
13.1精密度
按下述规定判断试验结果的可靠性(95%置信水平)。
utu.
GB/T8020—2015
13.1.1 重复性,
同一个操作者,在同一实验室,使用同一台仪器,对同一试样进行连续测定,所得两个试验结果之差不应超过1.3mg/L。 13.1.2再现性,R
由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实验室,使用不同的仪器,对同一试样进行测定,所得两个单一和独立的试验结果之差不应超过2.6mg/L。 13.2偏差
两个独立的实验室分析同一标准物质,两个实验室的测定结果与标准值之差都在本标准重复性的要求范围内,无显著偏差,见表1。
表1标准物质铅含量测定结果
测定值/(mg/L)
标准值/(mg/L)
标准物质
实验室1
实验室2
SRM2712 SRM2713 SRM2714
8.1 13.5 19.5
8.3 13.3 20.0
8.6 14.0 20.5
8.8 13.0
8.6 13.3
GB/T8020—2015
附录A (资料性附录)质量控制监测
A.1 QC样品的使用
A.1.1通过分析质量控制(QC)样品来确定仪器是否正常或测试过程是否正确。 A.1.2在监控分析测试过程之前,应确定QC样品的平均值和控制范围(见NB/SH/T0843)。 A.1.3根据QC样品的结果和对控制图表或其他统计技术的分析,确定整个测试过程的统计控制状况。找出测试结果超出范围的原因,重新校正曲线即可。 A.1.4QC样品的测试频率取决于对分析质量的要求、测试过程所表现的稳定性及客户的要求。一般来说,应该在每天分析之前进行QC样品的测试。如果日常分析的样品很多,QC样品测试的频率应该增加。但是,当测试过程表现很稳定时,QC样品测试的频率可以减少。
A.2 QC样品的选择
QC样品的种类应该与日常分析的样品类似。QC样品应该供应充足,以用作较长一段时间内的质量控制,在所满足的储存条件下能够保持均匀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