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SY/T 6099-2012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

SY/T 6099-2012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0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16:53:36



推荐标签: 储量 细则 油气藏 6099

内容简介

SY/T 6099-2012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 ICS 75 -- 010 E 11 备案号:37533—2012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6099—2012 代替 SY/T 6099—1994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贝
Detail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for reserves estimiation
of fault block oil - gas reservoir
2012—08—23 发布
2012一12-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 6099—2012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规范性引用文件储量分类
2
3
4. 储量计算
4.1 储量计算方法 4. 2 储量计算单元容积法储量参数的确定 5.1 含油(气)面积 5. 2 油(气)层有效厚度 5.3 有效孔隙度 5. 4 原始含油(气)饱和度 5. 5 地面原油(凝析油)密度 5.6 原始体积系数 5.7 气油比 5.8 参数的取值位数 5.9 可采储量计算
5 SY/T 6099--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6099—1994《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与SY/T6099--1994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按GB/T19492--2004《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要求,修改了1994年版中储量分类部分内容; 地质储量计算方法中增加了原油体积量计算公式和凝析气藏地质储量计算公式;根据DZ/T0217一2005《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中的要求,细化了纵向储量计算单元的划分原则; ~1994年版中含油(气)面积圈定的部分条款与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中相关内容不符合,予以修改或删除;修改了对有效厚度选值的方法,删除了与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中相关内容不符合的条款; 一完善了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选值的原则、方法和结果的可靠性评价等内容,删除了孔隙度、含油(气)饱和度计算方法中的部分内容; -删除了1994年版中的5.4.5c“计算探明储量时,应对含油饱和度值作孔隙体积压缩校正”; -删除了 1994 年版中的附录 A、附录 B、附录 C、附录 D。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胜利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
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起草人:傅爱兵、宋明水、万智民、张玲。 SY/T 6099--2012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细则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断块油气藏储量的计算方法、容积法地质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原则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断块油气藏的储量计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492一2004 石油天然气资源/储量分类 DZ/T 0217--2005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5367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5386 3 裂缝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计算细则 SY/T 5615 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 SY/T 6098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6583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报告编制规范
3 储量分类
断块油气藏储量计算包括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的计算,分类标准和定义按照 GB/T 19492—2004 中的规定执行。
储量计算
4
4.1储量计算方法 4.1.1储量计算应具备的条件
地质储量计算应具备的条件包括储量计算的经济条件(即储量起算标准)、勘探开发程度(即资料录取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探明、控制、预测储量计算分别应具备的条件按照DZ/T0217一2005 中5.1的规定执行。 4.1.2地质储量计算方法
地质储量计算主要采用容积法,根据油气藏情况或资料情况也可采用动态法。 4.1.2.1 容积法 4.1.2.1.1 油藏地质储量计算公式
原油地质储量由下式计算: SY/T 6099—2012
当气藏或凝析气藏中总非烃类气含量大于15%或单项非烃类气含量大于以下标准者,烃类气和非烃类气地质储量应分别计算:硫化氢含量大于0.5%,二氧化碳含量大于5%,氮含量大于0.1%。 具有油环或底油时,原油地质储量按油藏地质储量计算公式计算。 4.1.2.2动态法
难以用容积法计算地质储量时,应采用动态法计算。在取全、取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按 DZ/T 0217—2005中5.3.2的规定执行。 4.21 储量计算单元 4.2.11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储量计算单元(简称计算单元)根据油气藏分布规律分为: a)‘ 纵向计算单元。 b)平面计算单元。
4.2. 23 纵向计算单元
纵向计算单元按以下原则确定: a): 探明储量计算单元纵向上按油(气)层组(砂层组)划分。
1)已查明为统一油(气)水界面的油(气)水系统一般可划为个计算单元; 2) 尚不能断定为统一油(气)水界面的层状油(气)藏,当油(气)层跨度大于 50m时
应细划计算单元; 3)不同岩性、储集特征的储层应划分独立的计算单元; 4)当油(气)性质差别很大时,应分别划分计算单元; 5)裂缝性油(气)藏计算单元的划分按照SY/T5386的规定执行。
b)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时,以油(气)层组或大于油(气)层组的含油(气)层段为计
算单元。
4.2.3平面计算单元
平面计算单元按以下原则确定: a)探明储量平面上一般以由断层切割、具有独立油(气)水系统的断块为计算单元。 b)复杂断块油气藏探明储量平面计算单元的选定分以下两种情况:
1)受同一构造控制的复杂断块区,当油(气)藏类型、储层类型和流体性质相似,且相
同层位含油(气)连片或迭置时,可合并为一个计算单元; 2)当断层断距小、封隔差、断层两侧油(气)水关系无明显差异时,可合并为一个计算
单元。
c)计算控制储量和预测储量时,以断块或断块区为平面计算单元。
容积法储量参数的确定
5
5.1含油(气)面积 5.1.1含油(气)面积圈定原则
含油(气)面积圈定原则包括: a)应综合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化验分析等资料,分析研究油气藏地质特征、油气
3 SY/T 6099—2012
控制因素及油、气、水分布规律,精细落实断块构造形态和边界断层,确定各储量计算单元含油(气)面积。
b)含油(气)面积图应采用靠近储量计算单元的、由钻井资料校正的油(气)层组(砂层组)
顶面或底面构造图编制,井位必须复测并进行井斜校正。 c)含油(气)面积图比例尺:探明储量面积图比例尺一般为1:10000~~1:25000,小型断块
油气藏可为1:5000;控制储量面积图比例尺为1:10000~1:25000;预测储量面积图比例尺为1:25000~1:50000。
5.1.2含油(气)面积边界 5.1.2.1含油(气)面积边界构成
含油(气)面积边界由断层边界线、油/气/水边界线、含油(气)边界线、有效厚度零线和储量计算线等构成。含油(气)面积图的图例及表示方法见SY/T6583和SY/T5615中的规定。 5.1.2.2断层边界线
为了查明断层的落实程度,应有断层数据表、断点统计及组合情况说明。 断层边界线的确定原则包括: a)油(气)藏断层遮挡边界,宜以油(气)层顶(底)面与断层面相交的外含油(气)边界閣
定含油(气)面积。 b)当油(气)层厚度较薄、断面倾角较陡时,构造图层面距油(气)顶(底)面距离小于
10m时,可直接采用构造图断层边界线;若油(气)层顶(底)面距构造图层面较远时,应根据断层倾角经深度换算后确定合适的断层边界线位置。
c) 当油(气)层厚度较薄、断面倾角较缓时,断层边界线可以采用油(气)层集中段中部深度
与断面交线在构造图上的投影线(即中迹线)。 d)当油(气)层厚度较大时,断层边界线可采用油(气)层段与断面交线的外投影线。
5.1.2.3油/气/水边界线
油/气/水边界线的确定原则包括: a)确定油水、油气、气水界面,应具备有代表性的油气藏剖面图(纵向比例尺不小于1:
5000),并有油气、油水、气水界面统计数据,为界面选值提供依据。 b$ 纵向以油(气)藏为计算单元时,若断块内有井或可靠的压力测试资料确定油水、油气、
气水接触面,应采用实际的油水、油气、气水界面选值;若仅钻遇油水同层,则用油水同层底界深度为油水界面选值。
c) 对有明显纯油(气)区和过渡带的断块,若过渡带面积较大,应确定出内、外流体边界线,
并分别计量纯油(气)区与过渡带的含油(气)面积。
5.1.2.4含油(气)边界线
含油(气)边界线的确定原则包括: a:探明储量:未查明流体界面的油(气)藏,应以钻井、测井或测试证实的低的出油(气)
层(或井段)底界或有效厚度累计值或集中段厚度外推作为含油(气)边界线,或结合开发动态推测的含油(气)边界线。
b)控制储量:依据测井解释的油气层底界面、钻遇或预测的流体界面确定含油(气)边界;
*
或依据多种方法对储层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油(气)层分布规律,确定可能的含油(气)
4 SY/T 6099-—2012
边界线;或依据相邻已探明同类型油(气)藏类比确定含油(气)边界预测储量:依据圈闭溢出点或依据油(气)藏综合分析所确定的油(气)层分布范围,结合同类油(气)藏圈闭油气充满系数类比结果,确定含油(气)边界。
5.1.2.5有效厚度零线
有效厚度零线的确定原则包括: a)油(气)藏储层岩性或物性遮挡边界,用有效厚度零线圈定含油(气)面积。 b) 在开发井网控制的范围内,以相邻的已确定有效厚度井与有效厚度为零井的二分之一井距
确定有效厚度零线。 c)在井距较大且井点有效厚度变化大的情况下,须考虑油(气)层厚度的变化趋势,圈定有效
厚度零线。
5.1.2.6储量计算线
在计算单元内,由于局部勘探程度及地质认识程度较低,边部油(气)井到含油(气)边界的距离过大或未查明边界时,暂以储量计算线作为含油(气)面积边界,具体确定根据已知油(气)井外推。
探明储量可按照油(气)藏开发井距的1倍~1.5倍外推划储量计算线。 控制储量应依据储层和油(气)层分布规律,外推储量计算线。
5.2油(气)层有效厚度 5.2.1有效厚度标准
有效厚度标准的制定原则如下: a) 依据岩心资料标定的测井解释资料和生产测试资料,确定有效厚度划分的岩性、含油性、物
性、电性下限标准和夹层扣除标准。 b) 储层性质和流体性质相近的断块区,可制定统一的标准。 c) 借用邻近油(气)藏下限标准应论证类比依据和标明参考文献。 d)有效厚度标准图版符合率大于80%。
5.2.2有效厚度划分
主要利用测井解释资料和岩心资料划分有效厚度,其中测井曲线应进行必要的井筒环境校正,不同系列的测井曲线进行归一化处理。用岩心资料划分有效厚度的收获率不低于30%。
有效厚度的起算厚度为0.2 m~0.4 m,夹层起扣厚度为0.2 m。 5.2.3有效厚度选值
有效厚度选值的原则和方法如下: a)按储量计算单元分别确定有效厚度选值。 b)有效厚度选值方法般采用有效厚度等值线面积权衡法,可视情况采用井点控制面积权衡、
分块面积权衡值或均匀网格面积权衡法。 以断层边界线为含油(气)面积边界时,应根据断层边界线的位置,考虑断面内有效厚度的
c)
变化编绘有效厚度等值线图。 d) 斜井有效厚度须经井斜数据校正为垂直厚度后参加选值。 e)l 单井油水(气水)同层有效厚度可折半参加选值;或以油水(气水)同层全厚度选值,但油
5
上一章:SY/T 6066-2012 原油输送管道系统能耗测试和计算方法 下一章:SY/T 6581-2012 高压油气井测试工艺技术规程

相关文章

SY/T 5838-2011 陆上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评价细则 SY/T 5782-2010 岩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计算细则 SY/T 5386-2010 裂缝性油(气)藏探明储量计算细则 低渗气藏气井产能与动态储量计算方法 SY/T 5706-2012 油气储量成果数据属性规范值 SY/T 6025-2012 油气储量数据项名称规范 Q/SY 01005-201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缝洞雕刻储量计算方法 SY/T 7463-2019 页岩油储量计算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