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01005—201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缝洞雕刻储量
计算方法
Three dimentional spatial carving and reserves calculating approach
forfracture-cavity carbonatereservoir
2016—10—27发布
201701一01实施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01005—2016
目 次
前言:
ⅡI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
-
2
3 术语和定义 4 储量计算需具备的条件
5
缝洞雕刻地震技术要求、方法与流程 6 缝洞雕刻容积法地质储量计算
1
储量开发状态界定 8 技术可采储量计算
9
经济评价和经济可采储量计算储量综合评价
9
C
10
10
附录A(规范性附录) 储量计算公式中参数名称、符号、计量单位及取值位数附录B(资料性附录) 缝洞雕刻容积法储量计算图件要求参考文献
11
13
:14
Q/SY01005—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
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中国石油勘探与生产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丽娟、张君峰、赵宽志、毕海滨、郑多明、段晓文。
II
Q/SY01005—2016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缝洞雕刻储量计算方法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缝洞雕刻储量计算中的术语和定义、界定条件、计算与评价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的探明、控制、预测储量计算与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8170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DZ/T0217 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 SY/T5367—2010石油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5838 陆上油气探明经济可采储量评价细则 SY/T6098—2010 天然气可采储量计算方法 SY/T 6580 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常用量和单位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缝洞体fracture-cavity 由裂缝网络连通的洞穴、孔洞形成的缝洞储集体,是动用地质储量计算的基本单元。
3.2
缝洞系统 unitedfracture-cavity 受相同主控因素控制的储层集中发育区,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缝洞体构成,是探明地质储量计
算的基本单元。 3.3
缝洞带fracture-cavityzone 受相似或同一岩溶背景(构造、断裂、地貌、水系、沉积相带)控制具有较大延展规模的缝洞发
育带,是控制和预测地质储量计算的基本单元。 3.4
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fracture-cavitycarbonatereservoir 由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构成的油气藏,储集空间以大型洞穴为主,溶蚀孔洞为辅,裂缝是次要的
储集空间。油气沿不整合面或层序界面规模分布,不受局部构造控制,平面上整体含油气,局部油气富集,强非均质性的缝洞型储层纵向上无统一的油水界面,既不是典型的底水块状油气藏,也不是典
1
Q/SY01005—2016
型的边水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准层状分布,是缝洞雕刻储量计算的主要油气藏类型。
4储量计算需具备的条件 4.1储量起算标准
储量起算标准是地质储量计算的最低经济下限日产量。碳酸盐岩缝洞型油气藏应以本地区价格和成本等为依据,测算求得只回收开发并投资的未开发储量单并下限日产量,也可用平均的操作费和油价求得已开发储量平均井深的单井下限日产量。 4.2 储量计算所具备的条件
各级储量勘探开发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应满足表1、表2的要求,是进行储量计算地质可靠程度的基本条件。
表1探明地质储量勘探开发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要求
类别
探明地质储量
(1)已完成适合开展地震反演的三维地震;(2)开展了保幅叠前偏移处理;
地震 (3)开展了高精度的地震标定、精细构造解释(解释密度不低于1线×1道)
(4)针对缝洞型储层开展了有效的地震反演、地震储层预测,钻井验证储层预测吻合率≥80%:(5)已进行缝洞体有效储层雕刻(1)已完成探评井钻探,探明储量含油面积内至少有1/3以上探评井或开发井钻穿油气藏底界,平面分
布较均匀,能控制油气水分布;(2)完钻部分开发井,满足编制开发方案的要求;
勘 钻井 (3)单元内井距控制在3km~4km(油藏)和4km~6km(气藏),针对试采效果好的单元可以适当放探
宽井距;(4)小型及以上油气藏油气层段有岩心资料,中型及以上油气藏油气层段基本有一个完整的取心剖面,
开发程度
岩心收获率应能满足对测井资料标定的需求(1)应有合适的测并系列,能满足解释储量计算参数的需要;(2)对缝洞型储层进行了特殊项目测井(电成像测井或远探测声波测井),能有效地划分渗透层、裂缝
测井
段或其他特殊岩层;(3)已建立测井解释模型、流体性质判别和有效储层下限评价标准(1)评价井均已完井测试,取全取准产能、流体性质、温度和压力资料;(2)中型及以上油气藏,已获得有效厚度下限层试油资料或产液剖面资料;
测试
分析 (1)已取得孔隙度、渗透率、岩电、相渗等岩心分析资料;化验 (2)取得了流体分析及合格的高压物性分析资料,稠油油藏已取得黏温曲线
(1)构造特征清楚、主要断裂分布已查明,提交了由钻井资料校正的1:10000~1:25000油气层或
储集体顶面(或底面)构造图;
地质 (2)已查明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储层物性、储层厚度的分布特征;认识 (3)油气藏类型、驱动类型、温度及压力系统、流体性质及其分布、产能等清楚;程度 (4)有效厚度下限标准和储量计算参数基本合理,储量估算置信度≥80%,地质储量动用程度≥30%;
(5)选择国内外相似油气藏开展类比参数分析,为碳酸盐岩油气藏采收率确定提供类比依据;(6)完成开发(初步)方案编制及经济评价
2
Q/SY 01005—2016
表2控制和预测地质储量勘探程度和地质认识程度要求
类别
控制地质储量
预测地质储量
(1)已完成适合开展地震反演的三维地震;(2)开展了保幅叠前偏移处理;(3)断裂构造解释≥2线×2道;
(1)已完成适合开展属性研究的三维地震;(2)开展了保幅叠前偏移处理;
地震 (4)针对缝洞型储层开展了地震反演、地震属性 (3)断裂构造解释≥4线×4道;
(4)针对缝洞型储层开展地震属性研究;(5)已进行缝洞体几何形态雕刻
研究,钻井验证储层预测吻合率≥50%;(5)已进行缝洞体有效储层雕刻
(1)每个缝洞带至少有1口工业油气流井,并有 (1)至少1口探井在预测的储层发育区获工业油气
流;
合理井控;
勘 钻井 (2)本区及邻区有1/3探评井钻穿计算油底,基 (2)如果本区钻井未钻穿计算油底,可参考邻区资探
料; (3)本区或邻区目的层有取心
本控制油气水界面;(3)主要含油气层段有代表性岩心(1)采用适合本探区特点的测井系列,解释了油、
程度
(1)采用本探区合适的测井系列,初步解释了油、
气、水层及其他特殊岩性段;
测井 (2)针对缝洞型储层,少量井有特殊项目测井
气、水层;(2)测井解释方法合理适用
(如成像测井);(3)已建立可信的解释模板已进行油气层完井测试,取得了部分井产能、流油气显示层段及解释油气层段有中途测试或完井测体性质、温度和压力资料;
测试分析 (1)进行了常规岩心分析及必要的特殊岩心分析; (1)有本区或邻区的岩心分析资料;化验 (2)取得了油、气、水性质及高压物性等分析资料 (2)取得了本区或邻区油、气等流体资料
试资料
(1)已基本查明构造特征,提交了由钻井资料校
正的1:25000~1:50000的油气层或储 (1)已基本查明构造特征,提交了由钻井资料校正
的1:50000~1:100000的油气层或储集体顶面(或底面)构造图;
集体顶面(或底面)构造图;(2)已初步了解油气层的储集类型、储层物性、
(2)通过对三维地震信息的研究,获得了储层、油
储层厚度的分布特征;体性质及分布,地质储量动用程度不低于 (3)已明确油气的层位、岩性、储层特征;
地质
认识 (3)已初步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气层分布、流 气相关的结论;程度
(4)可采用类比法确定储量计算参数;(5)已初步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气层分布,地质储
20% ; (4)储量计算参数基本合理;(5)有油气藏评价勘探方案;(6)完成了开发概念设计
量动用程度≥10%;(6)有油气藏评价勘探方案
5缝洞雕刻地震技术要求、方法与流程 5.1技术要求
缝洞雕刻必须是在三维地震资料基础上,完成了叠前时间偏移或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成果资料在信噪比、缝洞储层成像、目的层波组特征、主频率、频带等方面能够满足断裂构造解释与缝洞储层雕刻需求。 5.2缝洞雕刻方法与流程 5.2.1缝洞雕刻方法
缝洞雕刻方法包括:
3
Q/SY 01005—2016
a)地震属性体与地震反演体相结合的地震缝洞雕刻方法。 b)地质建模的地震缝洞雕刻方法。 两种方法均适用于探明、控制、预测储量计算,可任选一种方法求取面积、厚度和孔隙度参数。
5.2.2地震属性体和地震反演体相结合的地震缝洞雕刻方法
该方法的关键是地震属性体与地震反演体相结合进行缝洞雕刻,雕刻流程如图1所示。包括: a)依据保真地震数据体,结合储层井震标定,识别出有效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并进行分类。 b)在地震敏感属性优选与雕刻门槛值测试的基础上,雕刻出不同储层类型地震相的三维几何形态 c)开展井震联合地震反演,求取地震有效孔隙度体。 d)将分类地震相几何形态雕刻成果和对应的地震有效孔隙度体相融合并求取交集,得到分类储
层有效孔隙度体。 e)依据储量计算单元划分成果,利用分类储层有效孔隙度体求取储量计算单元内不同储集空间
的面积、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编制图件。
5.2.3地质建模的地震缝洞雕刻方法
该方法是将地质建模思路引入到地震缝洞雕刻中,雕刻流程图如图2所示。包括: a)依据保真地震数据体,结合储层井震标定,识别出有效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并进行分类。 b)在地震敏感属性优选与雕刻门槛值测试的基础上,雕刻出不同储层类型地震相的三维几何形态。 c)在地质建模思路指导下,将不同储层类型地震相三维几何形态转变为缝洞体三维几何结构模型。 d)开展井震联合地震反演,求取地震波阻抗约束建模体。 e)在单井测井建模与地震波阻抗约束建模基础上,结合缝洞体三维几何结构模型,得到缝洞体
有效孔隙度地质模型。 依据储量计算单元划分成果,利用分类储层有效孔隙度体求取储量计算单元内不同储集空间的面
积、有效厚度及有效孔隙度,编制图件。
地震数据体
测井数据
地震数据体
构造信息
钻井地质信息
I
井震联合地震反演
储层地震反射特征分类
地震波阻抗体
地震敏感几何属性测试
井波阻抗与孔隙度模型
地震孔隙度体
地震相分析
储量计算孔隙度下限
分类地震相几何形态雕刻
地震有效孔隙度体
分类储层有效孔隙度体
储量计算单元划分
储量计算单元内不同类型储集空间面积、有效厚度、有效孔隙度求取与编图图1地震属性体与地震反演体相结合的地震缝洞雕刻流程图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