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13.030.20 Z 05 备案号:387472013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335.6—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6部分:冰醋酸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cids spill
Part 6 : Glacial acetic acid
2012-12-28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HG/T4335.6—2012
前 言
HG/T4335《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盐酸;第2部分:硫酸;第3部分:硝酸;第4部分:磷酸;第5部分:乙二酸(草酸);第6部分:冰醋酸;第7部分:发烟硫酸;第8部分:高氯酸;第9部分:氢氟酸;第10部分:氟硅酸;第11部分:甲酸; -第12部分:氢溴酸。
本部分为HG/T4335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弓创周、李丹阳、程鹏。
(61)
HG/T4335.6—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6部分:冰醋酸
1范围
本部分告知了冰醋酸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冰醋酸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冰醋酸在生产、使用、经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0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一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AQ6102耐酸(碱)手套
3理化性质
冰醋酸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 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05第4章的规定,冰醋酸属第8类腐蚀性物质。 4.2健康危害 4.2.1冰醋酸经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 4.2.2吸入冰醋酸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眼脸水肿、结膜充血、 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 4.2.3摄入冰醋酸,可产生口腔和消化道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4.3环境危害 4.3.1冰醋酸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4.0%~17%。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4.3.2大量泄漏的冰醋酸流散到土壤,则对土壤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的酸碱度,严重影响耕种。 4.3.3冰醋酸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造成水域酸性污染。 4.3.4冰醋酸发生泄漏时,对水泥地面、钢筋、建筑物的地基、路面等有较强的腐蚀性。 4.4腐蚀危害
冰醋酸对普通钢铁、4%10%铬钢、铝镁合金(Mg3.8%~10%)、铅、黄铜、镁和镁合金等材料腐蚀严重,生产、使用、运输和贮存的设备、容器和管道不宜采用上述材料。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5.1.1发生环境泄漏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
.
(63)
1
HG/T4335.6—2012
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5.1.2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救电话。 5.1.3同时设置警戒线,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泄漏现场严禁烟火。在救援人员未到达之前,当事人(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5.2个体防护 5.2.1一般防护 5.2.1.1进人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体防护。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2.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人泄漏现场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撤离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2.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2.1.4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5.2.2身体防护
当冰醋酸发生泄漏时,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按GB/T24536一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ET,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 5.2.3呼吸系统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按GB/T18664一2002第4章的规定,宜选择正压式呼吸器或符合GB2890要求的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5.2.4眼睛防护
在眼睛防护时,应佩戴防腐蚀液喷溅的面罩或护目镜。 5.3泄漏源控制 5.3.1断源 5.3.1.1切断泄漏源时,必须在开花或喷雾水枪的掩护下,谨慎操作。条件允许,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口。 5.3.1.2输送冰醋酸的容器、槽车、储罐或管道发生泄漏时,应切断泄漏源制止泄漏。 5.3.2堵漏 5.3.2.1针对泄漏容器、储罐、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用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耐冰醋酸腐蚀的材质,建议使用镍铬不锈钢、高合金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木材、多数塑料(酚醛塑料、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材质。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罐体、管道等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宜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
方法堵漏;
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
(适用于高压)、堵漏夹具或堵漏锥堵漏: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锥堵漏;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
堵漏;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5.3.2.2 阀门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5.3.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专用法兰夹具堵漏、注人式堵漏胶堵漏管 2
(64)
HG/T4335.6—2012
道堵漏。 5.3.3倒罐 5.3.3.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5.3.3.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的、耐冰醋酸腐蚀材质的容器(材质宜选用镍铬不锈钢、高合金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陶瓷、玻璃、塘瓷、木材、碳和石墨、酚醛塑料、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 5.3.3.3倒罐时不能进行带压操作。 5.3.3.4倒罐时,应使用防爆电器,并且接地良好,如防爆耐酸泵、防爆排风扇等。 5.3.3.5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进行及时处理、处置。 6泄漏现场处理方法 6.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6.1.1冰醋酸在水体发生泄漏时,对水体周围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水体周围的地下井水应禁止饮用。 6.1.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适量的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钙(石灰石,CaCO3)、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与泄漏物中和,上述操作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并由环保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 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6.2.1少量泄漏 6.2.1.1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1.2吸附、中和
用砂土、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E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钙(石灰石, CaCO3)等与泄漏物混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置。 6.2.2大量泄漏 6.2.2.1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2.2收纳
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
上塑料薄膜防止液体下渗。 6.2.2.3转移
迅速将泄漏区中冰醋酸的禁忌物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其与泄漏物接触发生更大危险。 6.2.2.4回收
用防爆耐酸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洁净的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6.2.2.5吸附、中和
对不能回收的泄漏物,可使用抗溶泡沫、泥土、砂土或塑料布、帆布覆盖,降低冰醋酸蒸气的危害。 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气。用砂土、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 Ca(OH)2J、粉状碳酸钙(石灰石,CaCO3)、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s)或粉状碳酸钠(纯碱, Na2CO3)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 6.3消防
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C。
(65)
3
HG/T 4335.62012
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1泄漏物的处置
>
未污染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使用单位或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回收利用。被污染的泄漏物收集后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2 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置冰醋酸泄漏使用的所有覆盖物(包括吸附物)进行彻底清理,将覆盖物转移到专用容器中,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处理,或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及防护用品等,由救援人员用开花或喷雾水流进行集中洗消,再用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7.4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的路面等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患。
(66)
HG/T4335.6—20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冰醋酸的理化性质
A.1化学品标识 A.1.1 中文名:冰醋酸;英文名:Aceticacid。 A.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2H4O2,60.06(按2010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1.3CAS登记号:64-19-7。 A.1.4危险性类别:第8类,腐蚀性物质。 A.1.5化学类别:有机酸。 A.2 主要组成与性状 A.2.1 主要成分:含量一级≥99.0%,二级纯品≥98.0%。 A.2.2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臭。 A.2.3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醋酸盐、醋酸纤维素、医药、颜料、酯类、塑料、香料等。 A.3理化特性 A.3.1熔点:16.7℃。 A.3.2 沸点:118.1℃。 A.3.3相对密度(水=1):1.05。 A.3.4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2.07。 A.3.5 饱和蒸气压:1.52kPa(20℃)。 A.3.6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一0.31~0.17。 A.3.7 燃烧热:873.7kJ/mol。 A.3.8 临界温度:321.6℃。 A.3.9 临界压力:5.78MPa。 A.3.10 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A.4燃爆特性 A.4.1 燃烧性:易燃。 A.4.2 闪点:39℃。 A.4.3爆炸极限:4.0%~17.0%。 A.4.4引燃温度:463℃。 A.4.5最小点火能:0.62mJ。 A.4.6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钠、硝酸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有爆炸危险。具有腐蚀性。 A.5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5.1稳定性:稳定。 A.5.2聚合危险:不聚合。 A.5.3禁忌物:碱类、强氧化剂。
(67)
5
HG/T4335.6—2012 A.5.4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A.6毒理学资料 A.6.1急性毒性
LDso=3530mg/kg(大鼠经口),1060mg/kg(兔经皮);LC50=13791mg/m3,1h(小鼠吸人)。 A.6.2致突变性
微生物致突变:大肠杆菌300ppm(3h)。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5mmol/L。 A.6.3生殖毒性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o):700mg/kg(18d,产后),对新生鼠行为有影响。大鼠睾丸内最低中毒剂量(TDLo):400mg/kg(1d,雄性),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 A.7 生态学资料
1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A.8运输信息 A.8.1危险货物编号:81601。 A.8.2联合国危规号:2789。 A.8.3包装类别:Ⅱ。 A.8.4包装方法:小开口铝桶;小开口塑料桶;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花格箱。 A.8.5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铝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铁路非罐装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振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68)
ICS 13.030.20 Z 05 备案号:387472013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 4335.6—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6部分:冰醋酸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cids spill
Part 6 : Glacial acetic acid
2012-12-28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
HG/T4335.6—2012
前 言
HG/T4335《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盐酸;第2部分:硫酸;第3部分:硝酸;第4部分:磷酸;第5部分:乙二酸(草酸);第6部分:冰醋酸;第7部分:发烟硫酸;第8部分:高氯酸;第9部分:氢氟酸;第10部分:氟硅酸;第11部分:甲酸; -第12部分:氢溴酸。
本部分为HG/T4335的第6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弓创周、李丹阳、程鹏。
(61)
HG/T4335.6—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6部分:冰醋酸
1范围
本部分告知了冰醋酸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冰醋酸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冰醋酸在生产、使用、经营、运输和贮存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2890呼吸防护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一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AQ6102耐酸(碱)手套
3理化性质
冰醋酸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 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2005第4章的规定,冰醋酸属第8类腐蚀性物质。 4.2健康危害 4.2.1冰醋酸经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 4.2.2吸入冰醋酸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可引起眼脸水肿、结膜充血、 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 4.2.3摄入冰醋酸,可产生口腔和消化道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 4.3环境危害 4.3.1冰醋酸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爆炸极限4.0%~17%。 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4.3.2大量泄漏的冰醋酸流散到土壤,则对土壤造成污染,破坏土壤的酸碱度,严重影响耕种。 4.3.3冰醋酸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造成水域酸性污染。 4.3.4冰醋酸发生泄漏时,对水泥地面、钢筋、建筑物的地基、路面等有较强的腐蚀性。 4.4腐蚀危害
冰醋酸对普通钢铁、4%10%铬钢、铝镁合金(Mg3.8%~10%)、铅、黄铜、镁和镁合金等材料腐蚀严重,生产、使用、运输和贮存的设备、容器和管道不宜采用上述材料。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5.1.1发生环境泄漏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
.
(63)
1
HG/T4335.6—2012
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5.1.2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救电话。 5.1.3同时设置警戒线,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泄漏现场严禁烟火。在救援人员未到达之前,当事人(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5.2个体防护 5.2.1一般防护 5.2.1.1进人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体防护。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2.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人泄漏现场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品,撤离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2.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有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2.1.4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5.2.2身体防护
当冰醋酸发生泄漏时,现场应急救援人员应按GB/T24536一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ET,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 5.2.3呼吸系统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按GB/T18664一2002第4章的规定,宜选择正压式呼吸器或符合GB2890要求的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 5.2.4眼睛防护
在眼睛防护时,应佩戴防腐蚀液喷溅的面罩或护目镜。 5.3泄漏源控制 5.3.1断源 5.3.1.1切断泄漏源时,必须在开花或喷雾水枪的掩护下,谨慎操作。条件允许,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口。 5.3.1.2输送冰醋酸的容器、槽车、储罐或管道发生泄漏时,应切断泄漏源制止泄漏。 5.3.2堵漏 5.3.2.1针对泄漏容器、储罐、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用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耐冰醋酸腐蚀的材质,建议使用镍铬不锈钢、高合金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木材、多数塑料(酚醛塑料、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等材质。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罐体、管道等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宜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
方法堵漏;
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
(适用于高压)、堵漏夹具或堵漏锥堵漏: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锥堵漏;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
堵漏;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5.3.2.2 阀门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注入式堵漏胶、堵漏夹具堵漏。 5.3.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专用法兰夹具堵漏、注人式堵漏胶堵漏管 2
(64)
HG/T4335.6—2012
道堵漏。 5.3.3倒罐 5.3.3.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5.3.3.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的、耐冰醋酸腐蚀材质的容器(材质宜选用镍铬不锈钢、高合金不锈钢、铝及铝合金、钛及钛合金、陶瓷、玻璃、塘瓷、木材、碳和石墨、酚醛塑料、聚丙烯、聚四氟乙烯、聚三氟氯乙烯)。 5.3.3.3倒罐时不能进行带压操作。 5.3.3.4倒罐时,应使用防爆电器,并且接地良好,如防爆耐酸泵、防爆排风扇等。 5.3.3.5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进行及时处理、处置。 6泄漏现场处理方法 6.1水体泄漏的应急处理方法 6.1.1冰醋酸在水体发生泄漏时,对水体周围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水体周围的地下井水应禁止饮用。 6.1.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适量的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钙(石灰石,CaCO3)、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与泄漏物中和,上述操作应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并由环保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 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6.2.1少量泄漏 6.2.1.1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入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1.2吸附、中和
用砂土、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E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钙(石灰石, CaCO3)等与泄漏物混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置。 6.2.2大量泄漏 6.2.2.1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2.2收纳
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
上塑料薄膜防止液体下渗。 6.2.2.3转移
迅速将泄漏区中冰醋酸的禁忌物转移至安全地带,避免其与泄漏物接触发生更大危险。 6.2.2.4回收
用防爆耐酸泵将泄漏物转移至洁净的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6.2.2.5吸附、中和
对不能回收的泄漏物,可使用抗溶泡沫、泥土、砂土或塑料布、帆布覆盖,降低冰醋酸蒸气的危害。 喷雾状水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气。用砂土、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 Ca(OH)2J、粉状碳酸钙(石灰石,CaCO3)、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s)或粉状碳酸钠(纯碱, Na2CO3)等对泄漏物进行吸附、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 6.3消防
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C。
(65)
3
HG/T 4335.62012
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1泄漏物的处置
>
未污染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使用单位或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回收利用。被污染的泄漏物收集后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2 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置冰醋酸泄漏使用的所有覆盖物(包括吸附物)进行彻底清理,将覆盖物转移到专用容器中,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处理,或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及防护用品等,由救援人员用开花或喷雾水流进行集中洗消,再用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置,防止二次污染。 7.4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的路面等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患。
(66)
HG/T4335.6—20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冰醋酸的理化性质
A.1化学品标识 A.1.1 中文名:冰醋酸;英文名:Aceticacid。 A.1.2分子式和相对分子质量:C2H4O2,60.06(按2010年国际相对原子质量)。 A.1.3CAS登记号:64-19-7。 A.1.4危险性类别:第8类,腐蚀性物质。 A.1.5化学类别:有机酸。 A.2 主要组成与性状 A.2.1 主要成分:含量一级≥99.0%,二级纯品≥98.0%。 A.2.2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臭。 A.2.3 主要用途:用于制造醋酸盐、醋酸纤维素、医药、颜料、酯类、塑料、香料等。 A.3理化特性 A.3.1熔点:16.7℃。 A.3.2 沸点:118.1℃。 A.3.3相对密度(水=1):1.05。 A.3.4 蒸气相对密度(空气):2.07。 A.3.5 饱和蒸气压:1.52kPa(20℃)。 A.3.6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一0.31~0.17。 A.3.7 燃烧热:873.7kJ/mol。 A.3.8 临界温度:321.6℃。 A.3.9 临界压力:5.78MPa。 A.3.10 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 A.4燃爆特性 A.4.1 燃烧性:易燃。 A.4.2 闪点:39℃。 A.4.3爆炸极限:4.0%~17.0%。 A.4.4引燃温度:463℃。 A.4.5最小点火能:0.62mJ。 A.4.6危险特性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铬酸、过氧化钠、硝酸或其他氧化剂接触,有爆炸危险。具有腐蚀性。 A.5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5.1稳定性:稳定。 A.5.2聚合危险:不聚合。 A.5.3禁忌物:碱类、强氧化剂。
(67)
5
HG/T4335.6—2012 A.5.4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A.6毒理学资料 A.6.1急性毒性
LDso=3530mg/kg(大鼠经口),1060mg/kg(兔经皮);LC50=13791mg/m3,1h(小鼠吸人)。 A.6.2致突变性
微生物致突变:大肠杆菌300ppm(3h)。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5mmol/L。 A.6.3生殖毒性
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o):700mg/kg(18d,产后),对新生鼠行为有影响。大鼠睾丸内最低中毒剂量(TDLo):400mg/kg(1d,雄性),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 A.7 生态学资料
1
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A.8运输信息 A.8.1危险货物编号:81601。 A.8.2联合国危规号:2789。 A.8.3包装类别:Ⅱ。 A.8.4包装方法:小开口铝桶;小开口塑料桶;玻璃瓶、塑料桶外木板箱或半花格箱。 A.8.5运输注意事项:本品铁路运输时限使用铝制企业自备罐车装运,装运前需报有关部门批准。铁路非罐装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振荡产生静电。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