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13.030.20 Z 05 备案号:38748—2013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335.7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7部分:发烟硫酸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cids spill
Part 7 : Fuming sulfuric acid
2012-12-28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335.7—2012
前 言
HG/T4335《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盐酸;第2部分:硫酸;第3部分:硝酸; -第4部分:磷酸; -第5部分:乙二酸(草酸);第6部分:冰醋酸;第7部分:发烟硫酸;第8部分:高氯酸;第9部分:氢氟酸;第10部分:氟硅酸;第11部分:甲酸;第12部分:氢漠酸。
本部分为HG/T4335的第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
究院、天津市勤发化工有限公司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夏俊玲、温炎、冯俊婷、马卫华。
(73)
T
HG/T4335.7—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7部分:发烟硫酸
1范围
本部分告知了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发烟硫酸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发烟硫酸在生产、贮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一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AQ6102耐酸(碱)手套
3理化性质
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一2005第4章的规定,发烟硫酸属第8类腐蚀性物质和第6.1项毒性物质。 4.2健康危害 4.2.1发烟硫酸可导致皮肤、眼或黏膜的严重损害,蒸气或酸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浑浊,以致失明。 4.2.2吸人酸雾后会引起呼吸道刺激反应,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吸人高浓度酸雾会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室息死亡。 4.2.3摄人发烟硫酸会腐蚀口腔和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形成溃疡,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 4.3环境危害 4.3.1对土壤造成污染,使植物炭化,严重影响耕种,甚至造成土壤不能使用。 4.3.2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造成水域酸性污染。 4.3.3对水泥地面、建筑物的地基、路面等有较大的损害。 4.3.4发烟硫酸会产生大量烟雾,对空气以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4腐蚀危害
发烟硫酸对水泥、木材、橡胶、织物、石棉、碳钢、铸铁、铅合金、铜及青铜、黄铜、镍、钛及钛合金、银等金属材质有腐蚀性。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5.1.1发生环境泄漏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
(75)
1
HG/T4335.7—2012
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5.1.2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敦电话。 5.1.3同时设置警戒线,在救援人员未到达之前,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5.2个体防护 5.2.1一般防护 5.2.1.1进行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体防护。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2.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入泄漏现场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具,撤离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2.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相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2.1.4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5.2.2身体防护
现场救险人员应按GB/T24536一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 5.2.3呼吸系统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按GB/T18664一2002第4章的要求,宜选择正压式呼吸器。 5.2.4眼睛防护
在眼睛防护时,应佩戴防腐蚀液喷溅的面罩或护目镜。 5.3泄漏源的控制 5.3.1断源 5.3.1.1切断泄漏源时,谨慎操作,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口。 5.3.1.2输送发烟硫酸的容器、管道或槽车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泄漏源。 5.3.2堵漏 5.3.2.1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用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耐发烟硫酸腐蚀的材质,建议选用聚四氟乙烯、高硅铁、20号合金不锈钢、铝和铝合金等材质。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罐体、管道等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宜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
方法堵漏;
一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夹具或堵漏锥堵漏;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或堵漏
锥堵漏;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
具堵漏;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或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5.3.2.2阀门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堵漏。 5.3.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专用法兰夹具堵漏。 5.3.3倒罐 5.3.3.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76)
2
HG/T 4335.7—2012
5.3.3.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的、耐硫酸腐蚀的材质的容器(可采用糖瓷,高硅铁,20号合金不锈钢,铝和铝合金材质,内衬聚四氟乙烯、陶瓷或耐酸岩石碳钢)和耐酸泵。 5.3.3.3倒罐时不能进行带压操作。 5.3.3.4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及时进行处理。 5.3.3.5用雾状水抑制发烟硫酸的烟雾,禁止将水直接洒向泄漏物或容器内。 6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6.1水体中泄漏的应急处理 6.1.1应对水体周围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水体周围的地下水应禁止饮用。 6.1.2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下游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如果可能应在事发地点上游沿河筑建拦河坝或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流来的清洁水绕过污染源减少污染物下排速度。 6.1.3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适量的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L熟灰石,Ca(OH)2J、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s)等中和泄漏物,或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 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6.2.1少量泄漏 6.2.1.1隔离
设立紧急隔离警戒区,紧急隔离半径距离约为60m,下风向防备距离白天为400m,晚间为 1000m,严格限制人员进人。 6.2.1.2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1.3抑制烟雾
用雾状水抑制发烟硫酸的烟雾,禁止将水直接洒向泄漏区或容器内。 6.2.1.4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硫酸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 6.2.1.5收容
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上塑料膜防止液体渗漏。 6.2.1.6中和
使用适量的砂土、水泥、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等与泄漏物混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置。向路面撒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J、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s)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中和可能残留的泄漏物,再用大量水冲洗路面。 6.2.2大量泄漏 6.2.2.1.隔离
设立紧急隔离警戒区,紧急隔离半径距离约为300m下风向防备距离白天为2900m,晚间为 5700m,严格限制人员进人。 6.2.2.2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2.3抑制烟雾
用雾状水抑制发烟硫酸的烟雾,禁止将水直接酒向泄漏区或容器内。
(7.7)
3
HG/T 4335.7—2012 6.2.2.4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硫酸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 6.2.2.5收容
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上塑料薄膜防止液体渗漏。 6.2.2.6回收
用耐酸泵将泄漏物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6.2.2.7中和
对不能回收的泄漏物,用砂土、水泥、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 Ca(OH)2J、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对泄漏物进行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如果现场产生大量白色刺激性烟雾,应喷洒雾状水稀释烟雾和降尘,不能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在稀释或冲洗泄漏物时,控制稀释或冲洗水流散对环境的再污染,应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置。 6.2.2.8处理
污染区用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 NaHCO)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进行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 6.3消防
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C。 7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1泄漏物的处置
未污染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使用单位或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回收利用。被污染的泄漏物收集后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7.2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理事故时使用的所有覆盖物(包括吸附物)进行彻底清理,将覆盖物转移到专用容器中,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处理,或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及防护用品等,由救援人员用开花或喷雾水流进行集中洗消,再用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7.4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的路面等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患。
(78)
HG/T 4335.720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
A.1化学品名称 A.1.1中文名:发烟硫酸;英文名:Fumingsulfuricacid。 A.1.2分子式:H2SO4·αSO3 A.2成分/组成信息 A.2.1成分:发烟硫酸。 A.2.2CAS登记号:8014-95-7。 A.3理化特性 A.3.1 外观与性质: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有强刺激臭味。 A.3.2 熔点:一11℃(含三氧化硫20%)。 A.3.3 沸点:166.6℃(含三氧化硫20%)。 A.3.4相对密度:1.9(水=1)(含三氧化硫20%)。 A.3.5 溶解性:与水混溶。 A.3.6 主要用途:用作磺化剂,还广泛用于制造染料、炸药、硝化纤维以及药物等。 A.4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4.1 稳定性:稳定。 A.4.2 禁配物:碱类、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 A.4.3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A.4.4 聚合危险:不聚合。 A.4.5 分解产物:三氧化硫。 A.5 爆炸性和燃烧性
发烟硫酸无爆炸和着火性质。但由于硫酸的氧化性和脱水性,当它与可燃物接触时,有时即会着火。当硫酸在设备或管线内腐蚀金属产生的氢气蓄积,并达到爆炸范围时,遇明火时即会产生爆炸。 A.6毒理学资料 A.6.1·急性毒性:属中等毒性。发烟硫酸蒸气和烟雾吸人可刺激和烧伤上呼吸道黏膜,损伤支气管和肺脏。其腐蚀性可致组织局限性烧伤和坏死。接触皮肤,可致皮肤损伤。 A.6.2LDso=.80mg/kg(大鼠经口);LC50:无资料。 A.7生态学资料
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A.8运输注意事项
冬季运输时应注意保温,温度过低会出现结晶现象,给使用带来麻烦或不安全。
(79)
5
HG/T4335.7—201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发烟硫酸泄漏的急救措施
B.1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min,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紧急处理后送医院治疗。 B.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脸,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 B.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人。就医。
(80)
ICS13.030.20 Z 05 备案号:38748—2013
HG
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工行业标准
HG/T4335.7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7部分:发烟硫酸 Treatment and disposal method for acids spill
Part 7 : Fuming sulfuric acid
2012-12-28发布
2013-06-01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
HG/T4335.7—2012
前 言
HG/T4335《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1部分:盐酸;第2部分:硫酸;第3部分:硝酸; -第4部分:磷酸; -第5部分:乙二酸(草酸);第6部分:冰醋酸;第7部分:发烟硫酸;第8部分:高氯酸;第9部分:氢氟酸;第10部分:氟硅酸;第11部分:甲酸;第12部分:氢漠酸。
本部分为HG/T4335的第7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废弃化学品处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94)归口。 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深圳市危险废物处理站有限公司、南化集团研
究院、天津市勤发化工有限公司等。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夏俊玲、温炎、冯俊婷、马卫华。
(73)
T
HG/T4335.7—2012
酸类物质泄漏的处理处置方法
第7部分:发烟硫酸
1范围
本部分告知了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和危害性,规定了发生发烟硫酸泄漏时的紧急措施、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和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本部分适用于发烟硫酸在生产、贮存、使用、经营和运输等过程中发生泄漏时的处理、处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268-2005危险货物品名表 GB/T18664—2002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GB20266耐化学品的工业用橡胶靴 GB/T24536一2009防护服装化学防护服的选择、使用和维护 AQ6102耐酸(碱)手套
3理化性质
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参见附录A。 4危害性 4.1危险性类别
按GB12268一2005第4章的规定,发烟硫酸属第8类腐蚀性物质和第6.1项毒性物质。 4.2健康危害 4.2.1发烟硫酸可导致皮肤、眼或黏膜的严重损害,蒸气或酸雾可引起结膜炎、结膜水肿、角膜浑浊,以致失明。 4.2.2吸人酸雾后会引起呼吸道刺激反应,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吸人高浓度酸雾会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室息死亡。 4.2.3摄人发烟硫酸会腐蚀口腔和消化道,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形成溃疡,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 4.3环境危害 4.3.1对土壤造成污染,使植物炭化,严重影响耕种,甚至造成土壤不能使用。 4.3.2流散到河流、湖泊、水渠、水库等水域,造成水域酸性污染。 4.3.3对水泥地面、建筑物的地基、路面等有较大的损害。 4.3.4发烟硫酸会产生大量烟雾,对空气以及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4.4腐蚀危害
发烟硫酸对水泥、木材、橡胶、织物、石棉、碳钢、铸铁、铅合金、铜及青铜、黄铜、镍、钛及钛合金、银等金属材质有腐蚀性。 5泄漏时的紧急措施 5.1报警 5.1.1发生环境泄漏时,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应当立即按照本单位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组织救援,并
(75)
1
HG/T4335.7—2012
向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环境保护、公安、卫生主管部门报告;道路运输、水路运输过程中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驾驶人员、船员或者押运人员还应当向事故发生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报告。 5.1.2报警的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现场状况、已采取的措施,联络电话、联络人姓名等,如果有人员中毒或伤亡应拨打120急敦电话。 5.1.3同时设置警戒线,在救援人员未到达之前,应疏散无关人员撤离事故区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自救。 5.2个体防护 5.2.1一般防护 5.2.1.1进行泄漏现场处理、处置时应做好个体防护。在没有防护的情况下,任何人不应暴露在能够或可能危害健康的环境中。 5.2.1.2现场救险人员在进入泄漏现场应穿戴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的防护用具,撤离泄漏现场并经洗消后方可解除防护。 5.2.1.3使用防护用品时应参照产品使用说明书的相关规定,符合产品适用条件。 5.2.1.4急救措施参见附录B。 5.2.2身体防护
现场救险人员应按GB/T24536一2009第4章的要求选择化学防护服,宜穿气密型化学防护服,穿符合GB20266要求的橡胶靴,戴符合AQ6102要求的耐酸(碱)手套。 5.2.3呼吸系统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按GB/T18664一2002第4章的要求,宜选择正压式呼吸器。 5.2.4眼睛防护
在眼睛防护时,应佩戴防腐蚀液喷溅的面罩或护目镜。 5.3泄漏源的控制 5.3.1断源 5.3.1.1切断泄漏源时,谨慎操作,操作人员应站在上风口。 5.3.1.2输送发烟硫酸的容器、管道或槽车发生泄漏时,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切断泄漏源。 5.3.2堵漏 5.3.2.1针对泄漏容器、管道、槽车等情况,选用适合的堵漏器具。在充分考虑防腐措施后,迅速实施堵漏,用于堵漏器具的材质应使用耐发烟硫酸腐蚀的材质,建议选用聚四氟乙烯、高硅铁、20号合金不锈钢、铝和铝合金等材质。根据泄漏的情况宜采取以下措施:
罐体、管道等发生微孔(或称为砂眼)状泄漏时,宜采用螺丝钉加聚四氟乙烯胶带旋进泄漏孔的
方法堵漏;
一罐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电磁式堵漏工具组、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夹具或堵漏锥堵漏;
罐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或堵漏
锥堵漏;
管道发生缝隙状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外封式堵漏袋、封堵套管、电磁式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
具堵漏;
管道发生孔洞状泄漏时,宜使用各种耐酸的堵漏夹具或粘贴式堵漏密封胶(适用于高压)堵漏。
5.3.2.2阀门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阀门堵漏工具组或堵漏夹具堵漏。 5.3.2.3法兰盘或法兰垫片损坏发生泄漏时,宜使用耐酸的专用法兰夹具堵漏。 5.3.3倒罐 5.3.3.1在实施器具堵漏时,应同时采取倒罐的方法进行处理。倒罐前应对所使用的管道、容器等设备的材质和状况进行检查。
(76)
2
HG/T 4335.7—2012
5.3.3.2倒罐时应使用洁净的、耐硫酸腐蚀的材质的容器(可采用糖瓷,高硅铁,20号合金不锈钢,铝和铝合金材质,内衬聚四氟乙烯、陶瓷或耐酸岩石碳钢)和耐酸泵。 5.3.3.3倒罐时不能进行带压操作。 5.3.3.4倒罐结束后,应对泄漏设备、容器、车辆等及时进行处理。 5.3.3.5用雾状水抑制发烟硫酸的烟雾,禁止将水直接洒向泄漏物或容器内。 6泄漏现场的处理方法 6.1水体中泄漏的应急处理 6.1.1应对水体周围进行警戒,严禁取水、用水和捕捞等一切活动,如果污染严重,水体周围的地下水应禁止饮用。 6.1.2根据事故现场实际情况,在事发地点下游沿河筑建拦河坝,防止受污染的河水下泄。如果可能应在事发地点上游沿河筑建拦河坝或新开一条河道,让上游流来的清洁水绕过污染源减少污染物下排速度。 6.1.3可根据实际情况向受污染的水体中选择性地投放适量的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L熟灰石,Ca(OH)2J、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s)等中和泄漏物,或按照环境保护部门的要求进行,由环境保护部门根据现场监测结果,判定污染消除的程度。 6.2陆上泄漏的应急处理 6.2.1少量泄漏 6.2.1.1隔离
设立紧急隔离警戒区,紧急隔离半径距离约为60m,下风向防备距离白天为400m,晚间为 1000m,严格限制人员进人。 6.2.1.2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1.3抑制烟雾
用雾状水抑制发烟硫酸的烟雾,禁止将水直接洒向泄漏区或容器内。 6.2.1.4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硫酸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 6.2.1.5收容
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上塑料膜防止液体渗漏。 6.2.1.6中和
使用适量的砂土、水泥、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等与泄漏物混合,将吸附泄漏物的物质收集至专用容器中进行集中处置。向路面撒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J、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s)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中和可能残留的泄漏物,再用大量水冲洗路面。 6.2.2大量泄漏 6.2.2.1.隔离
设立紧急隔离警戒区,紧急隔离半径距离约为300m下风向防备距离白天为2900m,晚间为 5700m,严格限制人员进人。 6.2.2.2禁流失
禁止泄漏物流人水体、地下水管道或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6.2.2.3抑制烟雾
用雾状水抑制发烟硫酸的烟雾,禁止将水直接酒向泄漏区或容器内。
(7.7)
3
HG/T 4335.7—2012 6.2.2.4转移
将易燃物、可燃物及硫酸的禁配物等转移出泄漏区,避免泄漏物接触到上述物质。 6.2.2.5收容
可借助现场环境,通过挖坑、挖沟、围堵或引流等方式使泄漏物汇聚到低洼处并收容起来,坑内应覆上塑料薄膜防止液体渗漏。 6.2.2.6回收
用耐酸泵将泄漏物转移到槽车或专用收集容器内进行回收。 6.2.2.7中和
对不能回收的泄漏物,用砂土、水泥、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 Ca(OH)2J、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NaHCO3)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对泄漏物进行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如果现场产生大量白色刺激性烟雾,应喷洒雾状水稀释烟雾和降尘,不能对泄漏物或泄漏点直接喷水。在稀释或冲洗泄漏物时,控制稀释或冲洗水流散对环境的再污染,应进行收集并集中处置。 6.2.2.8处理
污染区用粉状氧化钙(生石灰,CaO)、粉状氢氧化钙熟灰石,Ca(OH)2}、粉状碳酸氢钠(小苏打, NaHCO)或粉状碳酸钠(纯碱,Na2CO3)等进行中和处理,收集并集中处置。 6.3消防
发生火灾时,消防措施参见附录C。 7泄漏现场的处置方法 7.1泄漏物的处置
未污染的泄漏物应运回生产、使用单位或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回收利用。被污染的泄漏物收集后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无害化处理。 7.2覆盖物的处置
对处理事故时使用的所有覆盖物(包括吸附物)进行彻底清理,将覆盖物转移到专用容器中,交给相关单位进行处理,或运至具有资质的专业危险废物处理机构进行处理。 7.3污染物的处置
对被污染的机器、设备、设施、工具、器材及防护用品等,由救援人员用开花或喷雾水流进行集中洗消,再用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置,防止造成二次污染。 7.4泄漏区的处置
对泄漏区的路面等用大量水进行冲洗,冲洗的水统一收集再进行处理。现场处理完毕后,对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不应留下任何隐患。
(78)
HG/T 4335.72012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发烟硫酸的理化性质
A.1化学品名称 A.1.1中文名:发烟硫酸;英文名:Fumingsulfuricacid。 A.1.2分子式:H2SO4·αSO3 A.2成分/组成信息 A.2.1成分:发烟硫酸。 A.2.2CAS登记号:8014-95-7。 A.3理化特性 A.3.1 外观与性质:无色或棕色油状稠厚的发烟液体,有强刺激臭味。 A.3.2 熔点:一11℃(含三氧化硫20%)。 A.3.3 沸点:166.6℃(含三氧化硫20%)。 A.3.4相对密度:1.9(水=1)(含三氧化硫20%)。 A.3.5 溶解性:与水混溶。 A.3.6 主要用途:用作磺化剂,还广泛用于制造染料、炸药、硝化纤维以及药物等。 A.4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A.4.1 稳定性:稳定。 A.4.2 禁配物:碱类、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 A.4.3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A.4.4 聚合危险:不聚合。 A.4.5 分解产物:三氧化硫。 A.5 爆炸性和燃烧性
发烟硫酸无爆炸和着火性质。但由于硫酸的氧化性和脱水性,当它与可燃物接触时,有时即会着火。当硫酸在设备或管线内腐蚀金属产生的氢气蓄积,并达到爆炸范围时,遇明火时即会产生爆炸。 A.6毒理学资料 A.6.1·急性毒性:属中等毒性。发烟硫酸蒸气和烟雾吸人可刺激和烧伤上呼吸道黏膜,损伤支气管和肺脏。其腐蚀性可致组织局限性烧伤和坏死。接触皮肤,可致皮肤损伤。 A.6.2LDso=.80mg/kg(大鼠经口);LC50:无资料。 A.7生态学资料
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和土壤的污染。 A.8运输注意事项
冬季运输时应注意保温,温度过低会出现结晶现象,给使用带来麻烦或不安全。
(79)
5
HG/T4335.7—2012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发烟硫酸泄漏的急救措施
B.1皮肤接触:立即用水冲洗至少15min,或用2%碳酸氢钠溶液冲洗。紧急处理后送医院治疗。 B.2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脸,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 B.3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困难时给输氧。给予2%~4%碳酸氢钠溶液雾化吸人。就医。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