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25.200 J 36
7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46---201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Limited value of hazardous substance in the air of heat treatment working place
2012-10-01实施
2011-12-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46—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安徽省欧萨卫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欧萨环境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世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福莱特热处理有限公司、天津热处理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红、叶俭、田静美、徐跃明、王小兵、卢军、孙晓东、王志强、任领赞。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苏宇辉、王桂茂、杨鸿飞、宋宝散、邢志松。
I
GB/T27946—201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1
有害物质hazardoussubstance 空气中的气体、粉尘、烟和雾气等,经由呼吸道或与皮肤、眼晴接触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2.2
有害物质的浓度 concentration ofhazardoussubstance 单位体积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所含有害物质的质量。
2. 3
工作场所work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2.4
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OELs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
水平。 2. 5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 6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 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2.7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 在工作地点,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害物质均不能超过的浓度。
2.8
总粉尘totaldust 可进入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技术上是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
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 9
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dust 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uμm以
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的粉尘。
1
GB/T27946—2011
2. 10
超限倍数excursionlimits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
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2. 11
剧毒物质 extremely-toxicsubstance 小剂量或少剂境侵入机体,短时间内即能致人、畜死亡或严重中毒的物质。
3技术要求
3.1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现行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见表1。
表1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来源
氯、氯化氢及盐酸、钡及化合物、氟化物、氰化氢及氰化物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二氧化 等温、分级率火和回火等低温盐浴、铝合金固溶时碳、二氧化硫、氰化氢及氰化物
高、中温盐浴
效盐浴
一氧化碳、氨、氰化氢及氰化物、甲醇、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二氧化硫、二甲基甲酰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二氧化硫、三氟乙烯、盐酸、丙酮、苯、 甲苯、二甲苯油雾、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炭黑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炭黑尘总尘及呼吸性粉尘(包括但不限于石墨粉尘、炭黑粉尘、铁粉尘等)
气体渗碳、渗氨、碳氮共渗、氮碳共渗和控制气氛等
清洗、发蓝等
渗碳、碳氮共渗的气氛及淬火、回火用油控制气氛或保护气氛炉产生的气体及燃料燃烧
喷丸和喷砂、流态粒子炉、固体渗磁等
3.2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 3.2.1 应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别。 3.2.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见表2和表3。
表2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化学物质)
职业接触限值 OELs
mg/m3
序号
短时间接触容 超限倍数 备注
有害物质
最高容许 时间加权平均容浓度MAC 许浓度PC-TWA
许浓度 PC-STEL
厦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按Ba"+计)
20 0. 5
30 1. 5
1
2
GB/T27946—2011
表2(续)
职业接触限值OELs
mg/ms
序号
最高容许 时间加权平均容 短时间接触容 超限倍数
有害物质
备注
许浓度 PC-STEL
浓度MAC 许浓度PC-TWA
3 苯 4 甲苯 5 二甲苯(全部异构体) 6 丙酶
6 50 50 300 20 4. 5 5 2 25
10 100 100 450 一 9 10 - 50
皮',G1b -
-
1
一一皮*
一 I
二甲基甲酰胺 8 二氧化氮 9 二氧化硫 10 氟化物(不含氟化氢)(按F-计) 11 甲醇 12 氯 13 氯化氢及盐酸 14 氢氧化钾 15 氢氧化钠 16 氰化氢及氰化物(按CN-计) 17 三氯乙烯 18 一氧化碳 19 二氧化碳 20 油雾
2. 0 I 一 2. 5
一
一一 1 7 2 2 1 一 - -
-
皮' - 一
-
一
一
1
-
-
-
皮*
- 2. 0
30 20 9 000 5
30 18 000 10
一
-
-
一
表示即使化学物质浓度低于PC-TWA时,通过皮肤接触也可引起全身效应。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为引人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5
表3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粉尘)
职业接触限值 OELs
mg/m
序号
有害物质
备注
超限倍数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总粉尘
呼吸性粉尘
矽尘 10%≤游离Si0:含量≤50% 50%<游离Si02含量≤80% 游离SiO2含量>80%
0. 7 0. 3 0. 2
1 0. 7 0. 5
2. 0 G1(结晶型)
3
GB/T27946—2011
表3(续)
职业接触限值 OELs
mg/m3
超限倍数 备注
序号
有害物质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总粉尘
呼吸性粉尘
2
2. 0 2. 0 2. 0
石墨粉尘炭黑粉尘其他粉尘" 指游离SiO,含最低于10%,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而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为引人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 4 8
2
G2Bb
3
3.3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3.3.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应按表4的规定执行。
表4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序号 1 氨 2 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按Ba"+)计 3 苯
有害物质
测定方法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无泵型采样-气相色谱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溶液采集-气相色谱法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甲基橙分光光度法四氯汞钾-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甲醛缓冲液-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甲苯 5 二甲苯(全部异构体) 6 丙酮 7 二甲基甲酰胺 8 二氧化氮 9 氯 10 二氧化硫 11 氟化物(不含氟化氢)(按F-计) 2
4
甲醇
13 氨化氢及盐酸
14 氢氧化钾 15 氢氧化钠
GB/T27946—2011
表4(续)
有害物质
序号 16 氰化氢及氰化物(按CN"计)
测定方法
异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称重法称重法
三氯乙烯
17
一氧化碳 19 二氧化碳 20 油雾 21 总尘 22 呼吸性粉尘
18
为仲裁法。
?
3.4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 3.4.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气装置排出浓度超标的有害物质时应净化处理,达标后方可向大气排放。 3.4.2对剧毒物质的发生源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装通风装置,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空气调节。 3.4.3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通风设备的下风侧。 3.4.4 工作场所内应设事故排风装置,以排除车间内可能突然产生过量的有害物质。 3.4.5 气体渗碳、气体渗氮、气体碳氮共渗和气体氮碳共渗等排气应点燃,并充分燃烧。
5
GB/T 27946—20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工作场所空气中油雾的测定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
A.1原理
空气中油雾用微孔滤膜采集,四氮化碳解析,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雾的含量。
A.2试剂
A.2.1解吸液(四氯化碳)
将四氯化碳在波长3200cm-1~2700cm-1之间扫描,不超过0.03吸光度(4cm比色血,空气池做参比)。一般情况下,分析纯四氯化碳蒸馏(控制温度为70℃~74℃)一次便能满足要求。 A.2.2标准油
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300mL食用花生油,插人量程为500℃的温度计,先控制温度为120℃,散口加热30min,然后在正上方安装空气冷凝管,升温至300℃,回流2h。 A.2.3标准溶液
用精度为万分之一的天平称取1.0000g标准油,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解吸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20mg/mL标准油。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A.3仪器
A.3.1微孔滤膜
0.8μm孔径(或聚氯乙烯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或玻璃纤维滤膜)。 A.3.2红外分光光度仪(或红外测油仪)
能在波长3200cm-1~2700cm-1之间扫描操作,并配有4cm带盖石英比色皿。 A.3.3 空气菜样器
流量0L/min~5L/min。 A.3.4容量瓶
容量瓶为25mL。
A.4样品采集
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1)本规范性附录参考了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5026的技术内容。 6
ICS 25.200 J 36
7 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27946---201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Limited value of hazardous substance in the air of heat treatment working place
2012-10-01实施
2011-12-30发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27946—2011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75)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安徽省欧萨卫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上海欧萨环境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北京机电研究所。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东世创金属科技有限公司、西安福莱特热处理有限公司、天津热处理研究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蔡红、叶俭、田静美、徐跃明、王小兵、卢军、孙晓东、王志强、任领赞。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苏宇辉、王桂茂、杨鸿飞、宋宝散、邢志松。
I
GB/T27946—201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限值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等。 本标准适用于热处理生产过程中,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2. 1
有害物质hazardoussubstance 空气中的气体、粉尘、烟和雾气等,经由呼吸道或与皮肤、眼晴接触而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
2.2
有害物质的浓度 concentration ofhazardoussubstance 单位体积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所含有害物质的质量。
2. 3
工作场所workplace 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2.4
职业接触限值 occupationalexposurelimitsOELs 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长期反复接触,对绝大多数接触者的健康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
水平。 2. 5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ermissibleconcentration-timeweightedaverage,PC-TWA 以时间为权数规定的8h工作日、40h工作周的平均容许接触浓度。
2. 6
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 在遵守PC-TWA的前提下容许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
2.7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allowableconcentration,MAC 在工作地点,一个工作日内,任何时间有害物质均不能超过的浓度。
2.8
总粉尘totaldust 可进入呼吸道(鼻、咽和喉、胸腔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的粉尘。技术上是用总粉尘采样器按标
准方法在呼吸带测得的所有粉尘。 2. 9
呼吸性粉尘respirabledust 按呼吸性粉尘标准测定方法所采集的可进入肺泡的粉尘粒子,其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uμm以
下,空气动力学直径5μm粉尘粒子的采样效率为50%的粉尘。
1
GB/T27946—2011
2. 10
超限倍数excursionlimits 对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8h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
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的PC-TWA的倍数值。 2. 11
剧毒物质 extremely-toxicsubstance 小剂量或少剂境侵入机体,短时间内即能致人、畜死亡或严重中毒的物质。
3技术要求
3.1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现行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见表1。
表1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来源
氯、氯化氢及盐酸、钡及化合物、氟化物、氰化氢及氰化物二氧化氮、氯化氢及盐酸、氨、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二氧化 等温、分级率火和回火等低温盐浴、铝合金固溶时碳、二氧化硫、氰化氢及氰化物
高、中温盐浴
效盐浴
一氧化碳、氨、氰化氢及氰化物、甲醇、苯、甲苯、二甲苯、丙酮、二氧化硫、二甲基甲酰胺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二氧化硫、三氟乙烯、盐酸、丙酮、苯、 甲苯、二甲苯油雾、二氧化氮、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炭黑尘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炭黑尘总尘及呼吸性粉尘(包括但不限于石墨粉尘、炭黑粉尘、铁粉尘等)
气体渗碳、渗氨、碳氮共渗、氮碳共渗和控制气氛等
清洗、发蓝等
渗碳、碳氮共渗的气氛及淬火、回火用油控制气氛或保护气氛炉产生的气体及燃料燃烧
喷丸和喷砂、流态粒子炉、固体渗磁等
3.2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 3.2.1 应对热处理工作场所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别。 3.2.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见表2和表3。
表2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化学物质)
职业接触限值 OELs
mg/m3
序号
短时间接触容 超限倍数 备注
有害物质
最高容许 时间加权平均容浓度MAC 许浓度PC-TWA
许浓度 PC-STEL
厦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按Ba"+计)
20 0. 5
30 1. 5
1
2
GB/T27946—2011
表2(续)
职业接触限值OELs
mg/ms
序号
最高容许 时间加权平均容 短时间接触容 超限倍数
有害物质
备注
许浓度 PC-STEL
浓度MAC 许浓度PC-TWA
3 苯 4 甲苯 5 二甲苯(全部异构体) 6 丙酶
6 50 50 300 20 4. 5 5 2 25
10 100 100 450 一 9 10 - 50
皮',G1b -
-
1
一一皮*
一 I
二甲基甲酰胺 8 二氧化氮 9 二氧化硫 10 氟化物(不含氟化氢)(按F-计) 11 甲醇 12 氯 13 氯化氢及盐酸 14 氢氧化钾 15 氢氧化钠 16 氰化氢及氰化物(按CN-计) 17 三氯乙烯 18 一氧化碳 19 二氧化碳 20 油雾
2. 0 I 一 2. 5
一
一一 1 7 2 2 1 一 - -
-
皮' - 一
-
一
一
1
-
-
-
皮*
- 2. 0
30 20 9 000 5
30 18 000 10
一
-
-
一
表示即使化学物质浓度低于PC-TWA时,通过皮肤接触也可引起全身效应。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为引人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5
表3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粉尘)
职业接触限值 OELs
mg/m
序号
有害物质
备注
超限倍数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总粉尘
呼吸性粉尘
矽尘 10%≤游离Si0:含量≤50% 50%<游离Si02含量≤80% 游离SiO2含量>80%
0. 7 0. 3 0. 2
1 0. 7 0. 5
2. 0 G1(结晶型)
3
GB/T27946—2011
表3(续)
职业接触限值 OELs
mg/m3
超限倍数 备注
序号
有害物质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 总粉尘
呼吸性粉尘
2
2. 0 2. 0 2. 0
石墨粉尘炭黑粉尘其他粉尘" 指游离SiO,含最低于10%,不含石棉和有毒物质,而尚未制定容许浓度的粉尘为引人G1、G2B致癌物质分级标识,作为职业病危害预防的参考。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4 4 8
2
G2Bb
3
3.3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3.3.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3.3.2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应按表4的规定执行。
表4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
序号 1 氨 2 钡及其可溶性化合物(按Ba"+)计 3 苯
有害物质
测定方法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无泵型采样-气相色谱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溶液采集-气相色谱法盐酸蔡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甲基橙分光光度法四氯汞钾-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甲醛缓冲液-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离子选择电极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离子色谱法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
甲苯 5 二甲苯(全部异构体) 6 丙酮 7 二甲基甲酰胺 8 二氧化氮 9 氯 10 二氧化硫 11 氟化物(不含氟化氢)(按F-计) 2
4
甲醇
13 氨化氢及盐酸
14 氢氧化钾 15 氢氧化钠
GB/T27946—2011
表4(续)
有害物质
序号 16 氰化氢及氰化物(按CN"计)
测定方法
异蒸酸钠-巴比妥酸钠分光光度法溶剂解吸-气相色谱法” 热解吸-气相色谱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不分光红外线气体分析仪法红外分光光度法称重法称重法
三氯乙烯
17
一氧化碳 19 二氧化碳 20 油雾 21 总尘 22 呼吸性粉尘
18
为仲裁法。
?
3.4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 3.4.1 热处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处理及排放,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排气装置排出浓度超标的有害物质时应净化处理,达标后方可向大气排放。 3.4.2对剧毒物质的发生源应采取有效措施,合理安装通风装置,不得采用循环空气作空气调节。 3.4.3有害物质的发生源,应布置在工作地点机械通风设备的下风侧。 3.4.4 工作场所内应设事故排风装置,以排除车间内可能突然产生过量的有害物质。 3.4.5 气体渗碳、气体渗氮、气体碳氮共渗和气体氮碳共渗等排气应点燃,并充分燃烧。
5
GB/T 27946—2011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工作场所空气中油雾的测定方法红外分光光度法")
A.1原理
空气中油雾用微孔滤膜采集,四氮化碳解析,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油雾的含量。
A.2试剂
A.2.1解吸液(四氯化碳)
将四氯化碳在波长3200cm-1~2700cm-1之间扫描,不超过0.03吸光度(4cm比色血,空气池做参比)。一般情况下,分析纯四氯化碳蒸馏(控制温度为70℃~74℃)一次便能满足要求。 A.2.2标准油
在500mL三角瓶中加入300mL食用花生油,插人量程为500℃的温度计,先控制温度为120℃,散口加热30min,然后在正上方安装空气冷凝管,升温至300℃,回流2h。 A.2.3标准溶液
用精度为万分之一的天平称取1.0000g标准油,置于50mL容量瓶中,用解吸液稀释至刻度,此溶液为20mg/mL标准油。或用国家认可的标准溶液配制。
A.3仪器
A.3.1微孔滤膜
0.8μm孔径(或聚氯乙烯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或玻璃纤维滤膜)。 A.3.2红外分光光度仪(或红外测油仪)
能在波长3200cm-1~2700cm-1之间扫描操作,并配有4cm带盖石英比色皿。 A.3.3 空气菜样器
流量0L/min~5L/min。 A.3.4容量瓶
容量瓶为25mL。
A.4样品采集
现场采样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1)本规范性附录参考了美国职业安全卫生研究所NIOSH5026的技术内容。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