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NB/T 14006-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NB/T 14006-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094.72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1-03 10:59:57



相关搜索: 规范 气田 工程设计 集输 14006 页岩

内容简介

NB/T 14006-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ICS 75.020 E16 备案号:52215-2015
NB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行业标准
NB /T 14006 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Design of Shale Gas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System
20151027发布
2016-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NB/T 14006 — 2015


前言引言
III .. N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和定义 4 基本规定·…· 5 集输工程
1
....

5.1 -般规定· 5.2 井场 5.3 集气站· 5.4 集输管网· 5.5 页岩气处理 5.6压裂给水及压裂返排液系统 5.7 气田水系统 5.8安全泄放 6仪表与自动控制 6.1 自动控制 6.2自动控制设备选型原则 6.3计量 7 站场总图 7.1站场址选择 7.2 站址防洪及排涝 7.3 区域布置 7.4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7.5 管线综合布置· 8 公用工程及配套设施 8.1供配电 8.2 通信 8.3 供热与暖通 8.4 给排水· 8.5消防· 8.6建筑与结构 8.7道路 9腐蚀控制 9.1 内腐蚀控制 9.2 外腐蚀控制

....o
(
。..
I
t
....
..
7
8
8 8
1 NB / T 14006 - 2015 10 撬装设备 10.1 一般规定· 10.2布置设计, 10.3结构设计·.·· 10.4仪表电气设计
::9 .9 ...9 :9
........
....
.....
..............9
II NB / T 14006 一 2015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西南分公司、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地面
部、成都天科石油天然气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四川石油天然气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长庆工程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边云燕、汤晓勇、余洋、关越、陈国平、熊化红、李勇、胡锦、田静、秦慧艳、 咎林峰、申琳、阙燚、祁晓莉、陈彬源、鲜宁、陈万、胥杰、范玲、李娜、吴国。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
III NB / T 14006 62015
引言
气田特殊的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决定了页岩气井流物参数特征及变化规律与常规气或非常规气中煤层气等存在一定差异,页岩气气田滚动开发模式也对地面工程的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本规范针对页岩气气田的非常规特殊性,制定适用于气田地面设施设计的有关规定,以指导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地面工程设施设计。
IV NB / T 14006 --- 2015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页岩气气田地面集输工程设计,未规定部分应参照GB50350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J22厂矿道路设计规范 GB 3836.15 5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5部分:危险场所电气安装(煤矿除外) GB17820 天然气 GB 18564.1 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技术要求 GB/T 18603 天然气计量系统技术要求 GB/T 18920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 GB/T 21447 钢质管道外腐蚀控制规范 GB/T 21448 埋地钢质管道阴极保护技术规范 GB/T 23258 钢质管道内腐蚀控制规范 GB 50013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28 城镇燃气设计规范 GB 50057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61 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 GB 50160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3 石油天然气工程设计防火规范 GB 50187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 GB 50350 油田油气集输设计规范 GB 50545 110kV~750kV架空输电线路设计规范 GB/T 50770 石油化工安全仪表系统设计规范 GB/T 50823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GB/T 50892 油气田及管道工程仪表控制系统设计规范 HG/T 21574 化工设备吊耳及工程技术要求 NB/T 14002.3 页岩气储层改造 第3部分:压裂返排液回收和处理方法 SY/T 0011 天然气净化厂设计规范 SY/T 0048 石油天然气工程总图设计规范 SY/T 0602 甘醇型天然气脱水装置规范 SY/T 6596 气田水回注方法 TSG G0002 锅炉节能技术监督管理规程 NB /T 14006 — 2015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
页岩气shalegas 储存于富含有机质的低渗透率致密沉积岩中的非常规天然气。
3.2
气田集输gas gathering and transportation 在气田内,将气井采出的井流物汇集、处理和输送的全过程。
3.3
井场well site 气、油、水井生产设施的场所。
3.4
集气站gas gathering station 对气田产页岩气进行收集、调压、分离、计量等作业的站。
3.5
钻前工程pre-spud operation 结合地质、地形及钻井施工技术条件,对钻井场地进行的先期场地布置及土建施工工作。
3.6
滚动开发 rolling development 针对地质条件复杂的新气田产能建设,将高产富集区块优先投入开发,在重点区块突破的同时,继
续新区块的开发扩展的开发方式。 3.7
压裂液fracture liquid 气井在开采过程中,为了获得高产而借用液体传导力(如水力等)压裂措施时所用的液体。
3.8
压裂给水 fracture water supply 为配制水基压裂液而供给的水。
3.9
压裂返排液:flowback water 气井经水力压裂后,在排液生产期从储层返出地面的液体。
3.10
排液生产期 flowback production period 在水力压裂、排液试气结束后,气井进行初期生产的阶段。在该生产期内,采出气中压裂返排液量
较大,产气高、压力高,压力下降较快,生产时间较短。 3.11
正常生产期 normal production period 在排液生产期结束后,气井进入的生产阶段。在该生产阶段,采出气基本不含压裂返排液,产气量、
压力下降缓慢,生产时间长。
4基本规定
4.1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应满足滚动开发需求,以区域分布、开发顺序、增产稳产方案、产品及外输流向、自然和社会条件等为依据,经技术经济论证,优化确定集输管网整体布局及工艺流程方案。 2 NB /T 14006 - 2015
4.2集输工程设计应结合实际情况简化主体工艺流程,优化设置配套设施,合理确定自控水平,优先选用国产设备和材料,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页岩气气田低成本规模开发。 4.3集输工艺系统、供水、供电设施及站场总图布置应具有适应后期新井、新区块接入的可扩展性。 4.4集输工程应根据气田滚动开发方案,具有一定的生产操作弹性。根据气田开发不同阶段的参数预测,优化选择适应性强的设备。宜采用单台设备更换或多台设备增减的方式,来适应不同生产时期生产规模的需求。 4.5地面设施应按照标准化、系列化、撬装化设计,应采用易拆装、易移运和满足其他站场再利用的撬装设备或装置。 4.6井场布置、井口安装设计应与钻井规划相结合,兼顾钻井、压裂、地面建设、生产交叉作业的需求。 4.7压裂给水、压裂返排液及气田水系统设计,应结合当地水资源及钻井压裂需求,尽量减少新鲜水取水量、增大返排液循环回用量,对排放水合理处置,满足国家及地方环保要求。 4.8气田供电系统宜兼顾钻井及压裂的需求进行统筹优化,综合滚动开发、钻井设备持续运行等因素结合气田供电主体及供电周期特点,拟定合理的前期、后期供电方案。并根据前后期供电规模的变化,进行发电、配电设备的配置和衔接。以减少设备闲置,提高设备重复利用率。 4.9针对气田后续开发过程中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应对先期实施的集输工程进行评价、总结,优化设计。 4.10集输工程设计应符合公众健康、安全、环境保护与节能的要求 5集输工程
5.1一般规定 5.1.1页岩气地面集输宜采用中低压集气、两级布站、湿气输送、集中处理的工艺流程,并预留增压设施的场地。 5.1.2集气系统的设计压力应根据井口压力、外输交接条件,合理确定整个系统各节点的压力级制。 5.1.3集输站场内地面设施不宜设置在线备用。 5.1.4集输站场内管道宜采用地面露空敷设安装。 5.2井场 5.2.1井场应根据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井场宜预留后续开发井接口。 5.2.2井场设备设计应考虑初期高压高产阶段和中后期低压低产阶段不同操作工况要求。 5.2.3井场水合物的防止应考虑排液生产期及正常生产期的工艺要求,合理选择防止水合物工艺。 5.2.4初期高压生产阶段节流过程中的水合物防止,宜采用撬装加热炉。传热介质宜选用水,加热方式可选择燃气加热或电加热。 5.2.5井场气、液计量宜采用轮换计量装置。 5.2.6根据不同生产时期压力、水气比及处理量的要求,分别设计分离计量设施。 5.2.7排液生产期的返排液应单独收集储存或输送至下游装置处理,不宜与页岩气混输。 5.2.8井场清管发送装置宜采用清管阀。 5.3集气站 5.3.1根据气田区块划分位置及实施顺序,宜建分散型集气站。增压站、处理装置宜与集气站合建。 5.3.2气田增压宜采用撬装压缩机组,不宜设置在线备用增压机组。 5.3.3压缩机组选型根据处理规模、压缩比等工艺参数,可采用螺杆式、往复式和离心式压缩机组,具体应通过技术经济比选确定。气田增压初期,电驱螺杆式或离心式压缩机可根据工况变化要求采用变频器调速。
3
上一章:NB/SH/T 0416-2014 重质液体石蜡 下一章:NB/T 14008-2015 页岩全孔径分布的测定 压汞—吸附联合法

相关文章

NB/T 14006-2020 页岩气气田集输工程设计规范 NB/T 10847-2021 页岩气气田压裂返排液外排处理设计规范 NB/T 14005-2015 页岩气开发概念设计编制规范 NB/T 14002.1-2022 页岩气 储层改造 第1部分:压裂设计规范 NB/T 14004.1-2015 页岩气 固井工程 第1部分:技术规范 NB/T 14002.1-2015 页岩气 储层改造 第1部分:压裂设计规范 NB/T 10848-2021 页岩气开发工程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NB/T 14014-2023 页岩气 气井试气作业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