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05180.1-2019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Q/SY 05180.1-2019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20 17:48:38



推荐标签: 管道 完整性 管理规范 总则 部分 05180

内容简介

Q/SY 05180.1-2019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
Q/SY 05180.1—2019 代替Q/SY1180.1—2009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1部分:总则
Specificationfor pipelineintegrity management-
Part 1 : General
2019-0801实施
2019一06一13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 Q/SY05180.1—2019
目 次
前言· 范围
II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一般要求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运营期管道完整性管理
3
4
C
5
6 Q/SY05180.1—2019
前言
Q/SY05180《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分为以下7个部分:
第1部分:总则;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第3部分:管道风险评价;第4部分:管道完整性评价;第5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导则;第6部分:数据采集;第7部分:效能评价。
-
本部分为Q/SY05180的第1部分。 本部分按照GB/T1.1一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部分代替Q/SY1180.1一2009《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1部分:总则》,与Q/SY1180.1—
2009相比,除编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管道完整性管理的目标、原则与要点,将其合并为一般要求(见第4章,2009年版的第4章和第5章);修改了管道完整性管理工作流程图(见4.7,2009年版的附录A);修改了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制定的要求(见5.2,2009年版的6.1.2);增加了管道完整性平台建设与应用的执行标准(见5.3);修改了管道完整性管理人员培训的要求(见5.4,2009年版的6.1.2);修改了建设期完整性管理要求(见第6章,2009年版的6.1.4);删除了工作报告模板(见2009年版的附录B)。
本部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天然气与管道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管道分公司、西部管道分公司、西气东输管道分公司、西南管道分公司。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冯庆善、张华兵、吴志平、贾韶辉、常景龙、杨玉锋、周利剑、魏然然、
张强、项小强、刘艳华、邹斌、王彬彬、高海康。
II Q/SY05180.1—2019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1部分:总则
1范围
Q/SY05180的本部分规定了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遵循GB50251或GB50253设计,用于输送油气介质的陆上钢质管道的完整性管
理。本标准不适用于站内工艺管道的完整性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50251 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Q/SY05180.2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2部分:管道高后果区识别 Q/SY05180.3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3部分:管道风险评价 Q/SY05180.4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4部分:管道完整性评价 Q/SY05180.5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5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导则 Q/SY05180.6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6部分:数据采集 Q/SY05180.7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7部分:效能评价 Q/SY1726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规范
术语和定义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管道完整性pipelineintegrity 管道处于安全可靠的服役状态。主要包括:管道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管道处于风险受控状
态,管道的安全状态可满足当前运行要求。 3.2
管道完整性管理 pipeline integrity management 对管道面临的风险因素不断进行识别和评价,持续消除识别到的不利影响因素,采取各种风险减
缓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的范围内,最终实现安全、可靠、经济地运行管道的目的。 3.3
高后果区highconsequenceareas(HCAs)管道泄漏后可能对公众和环境造成较大不良影响的区域。
I Q/SY05180.1—2019
3.4
完整性评价integrityassessment 采取适用的检测或测试技术,获取管道本体状况信息,结合材料与结构可靠性等分析手段,对管
道的安全状态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确定管道适用性的过程。常用的完整性评价方法有:内检测、压力试验和直接评价等。
4一般要求
4.1采用风险最低、投人合理、措施可行原则,将管道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保证管道系统运行的安全、平稳,不对员工、公众、用户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4.2管道企业应全面实施管道完整性管理,并配备相应的资源。 4.3 完整性管理应贯穿管道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采购、施工、投产、运行和废弃等各阶段。 4.4 数据采集与整合工作应从管道设计期开始,并在完整性管理全过程中持续进行。 4.5 新建管道的设计、施工和投产阶段应识别管道运营期可能面临的风险,并采取措施。 4.6 应对管道完整性管理程序持续改进,不断完善提高。 4.7 管道完整性管理包括数据采集与整合、高后果区识别、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维修维护、效能评价六个环节,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数据采集与整合
效能评价 1 维修维护
高后果区识别
1 风险评价
完整性评价
图1 完整性管理工作流程
5管道完整性管理体系建设
5.1管道企业应明确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负责部门及职责要求。 5.2应制定完整性管理体系文件,将体系文件纳人现有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体系文件编制要求如下:
a)体系文件中应明确管道完整性管理的职责分工、业务流程与技术要求。 b)体系文件应覆盖各个管理层级和各个环节,应具有可操作性。
5.3应建立专门的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平台,统一管理数据,平台建设应按照Q/SY1726的要求执行。系统平台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但至少应包含以下三个模块:
a)业务管理模块,实现管道完整性管理目常业务数据的填报和流转。 b)管道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实现管道地图的浏览和查询,以及相关基础数据的查询。 c)数据分析评价模块,实现管道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等专业评价功能。
5.4应对完整性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要求如下:
a)应实现分级管理,按照不同业务方向划分专业类别,确定相应能力水平要求,开展针对性培训。 b)应实现全员覆盖和培训的动态管理,岗位更替、法规标准变化、重大事故发生等导致的认知
2 Q/SY05180.1—2019
变化时,做好再培训。
6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
6.1管道建设期应开展以下工作,以实现对管道运行期风险的预控:
a)开展建设期数据收集,按照Q/SY05180.5要求开展。 b)开展高后果区识别,优化管道路由,宜绕避高后果区。 c)应在设计和施工期间开展管道风险评价,实施风险控制措施。 d)开展建设期管道腐蚀防护,防止建设期钢管的腐蚀。 e)开展投产前的管道变形检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f)开展投产前外检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管道建设期的完整性管理工作内容和流程应按照Q/SY05180.5的要求执行。
6.2
7运营期管道完整性管理 7.1数据采集与整合 7.1.1应按照管道完整性管理要求采集与整合数据,并建立集中数据库,用来统一存储管理完整性管理需要的所有数据,满足评价与维修的需要。数据采集与数据库的建设应按照Q/SY05180.6的要求执行。 7.1.2数据包括管道属性数据、管道环境数据、运行管理数据等,所有数据都应按照管道数据模型统一录入数据库。 7.1.3管道属性数据主要指管道和设备的固有基础数据,多来源于设计和施工数据;管道环境数据主要指管道周边的地理信息、人文信息等;管理运行数据主要来源于管道管理,如阴极保护数据、巡线数据和维修维护数据等。 7.1.4管道管理者应该通过现场测量、调查、检测等方法采集管道完整性管理所需的分析评价数据。 7.1.5数据应按照数据库建设要求统一录入数据库,日常管理数据应实现当日更新,及时录入数据库,应保证数据的真实性。不具备当日录入数据库条件的数据,应保存纸质记录或电子版记录。 7.2 2高后果区识别
应对管道全线进行高后果区识别,形成高后果区列表,明确完整性管理重点。高后果区的识别应按照Q/SY05180.2的要求执行。 7.3风险评价
应及时、系统、全面地识别管道全线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评价,找出管道的高风险段,
提出风险管控建议措施。应根据掌握数据情况、管道自身特点、管道主要风险因素和评价目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管道风险评价方法。管道风险评价应按照Q/SY05180.3的要求执行。
7.4完整性评价
应根据管道失效的历史和风险评价的结果选择适用的完整性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应优先选择内检测方法进行完整性评价。如管道不具备内检测条件,宜改造管道使其具备内检测
条件。对不能改造或不能清管的管道,可采用压力试验或直接评价等其他完整性评价方法。
管道完整性评价应按照Q/SY05180.4的要求执行。
3 Q/SY05180.1—2019 7.5 5维修与维护
应根据高后果区识别结果、管道风险评价、完整性评价结果,针对性地开展管道日常管理与巡护、 第三方损坏风险管控、自然与地质灾害治理、管体缺陷修复、管道腐蚀控制、管道应急准备等活动。 7.6 效能评价
应对管道完整性管理所有环节或某个环节进行效能评价,考察完整性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效能评价应按照Q/SY05180.7的要求执行。
4
上一章:JJF(电子) 30306-2010 示波器差分探头校准规范 下一章:JJF (新) 19-2018 在线电导率仪校准规范

相关文章

Q/SY 10726.1-2019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规范 第1部分:系统设计 Q/SY 1726.1-2014 管道完整性管理系统规范 第1部分:系统设计 Q/SY 1180.4-2015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4部分:管道完整性评价 Q/SY 05180.3-2019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3部分:管道风险评价 Q/SY 1180.3-2014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3部分:管道风险评价 Q/SY 05180.5-2018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5部分:建设期管道完整性管理导则 Q/SY 05180.8-2018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8部分:效能评价 Q/SY 1180.8-2013 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8部分:效能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