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Q/SY 1411-2011 地震叠前预测技术规范

Q/SY 1411-2011 地震叠前预测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8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0-31 17:33:46



相关搜索: 地震 技术规范 1411 1411

内容简介

Q/SY 1411-2011 地震叠前预测技术规范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411—2011
地震叠前预测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prestack seismic predication
2011-05-09 发布
2011一07一01实施 目 次
前言
1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缩略语术语和定义基础工作技术设计岩石物理及正演模拟 AVO分析叠前反演
2
3
4
C
6
X
9
C
其他方法 11 成果综合评个 12 质量控制 13 成果报告编写
10
8
资料备份及成果归档附录A (资料性附录) ××地区钻井显示、测试情况表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储层信息统计表…· 附录C(资料性附录) 符合性评价表附录D(资料性附录) 井位建议表
14
9
11
..
12
13
....
14 前言
本标准依据 GB/T 1.1一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标准化委员会勘探与生产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西南油气田分公司、长庆油田分公司、新疆油田分公司。 本标准起草人:王喜双、李邗、肖富森、杨晓、王大兴、毛海波、汪恩华、巫芙蓉 4. 2
横波速度Vs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垂直的波的传播速度,单位为米/秒(m/s)。
4.3
纵横波速度比Vp/vsratio 地下介质纵波速度与横波速度的比值,简写为p/s。
4. 4
泊松比Poisson's ratio 也称横向变形系数,地下介质的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值,用。表示。
4. 5
弹性模量 elastic modulus 又称弹性系数或杨氏模量,指固体物质抵抗形变能力的物理量,用E表示。
4.6
体积模量 bulk modulus 又称压缩模量,弹性物质受均匀静压力时,所加静压力与体应变之比,用K表示。
4.7
剪切模量 shear modulus 又称切变模量,反映岩石抵抗剪切变形的能力,用μ表示。
4.8
拉梅系数 Lame parameter 又称拉梅常数,用入表示注:体积模量、剪切模量、拉梅系数是描述各向同性介质弹性力学性质参数,参数间关系可用入=K-2μ/3描述。
5基础工作
5.1资料收集 5.1.1常规资料收集按Q/SY123和Q/SY186有关规定执行。 5.1.2地质测井资料:
a)岩石物理基础参数:干岩石(drained rock)泊松比、岩石和流体弹性模量、压力、温度、
纵横波速度、气油比、矿化度、天然气密度、岩石模量等。 b) 岩心分析资料。 c) 录井解释成果 d) 测井资料:偶极声波、成像、核磁等数据,以及测井解释成果(岩石百分含量、孔隙度、
渗透率、含油气饱和度等)。 e) 测试资料。
5.1.3地震资料收集:
a) 二维或三维叠前保真 CMP/CRP道集。 b) 二维或三维叠前时间偏移角道集 c 部分偏移距/人射角叠加数据。
5.2基础资料检查 5.2.1地震数据检查:
a)道头信息:覆盖次数、偏移距、方位角等。 b) 方位角与覆盖次数关系。 c) 区域标志层对比解释精度分析。 d) 目的层对比解释效果分析。
5. 2. 2 钻井、测井、录井及试油资料:
a) 岩石物理参数与试油成果的对比检查。 b) 测井曲线数据概率统计分析。 c) 基于模型正演分析的测并数据一致性分析
5.3地震资料品质评价 5.3.1 常规地震资料品质评价执行Q/SY123。 5.3.2 叠前时间偏移CRP道集、角道集质量评价内容包括:
a) 地震道集信噪比、干扰波、分辨率和相对振幅能量保持特征分析。 b) PSTM道集动校正效果评价。 c) 角道集评价:角道集计算速度模型、人射角计算精度。 d) 与模型正演相结合的道集振幅特征评价。
5.3.3部分偏移距/角度叠加、方位角叠加数据质量评价内容包括:
a) 目的层反射特征分析评价:包括波组反射特征、有效反射波偏移归位效果,异常振幅、频率
响应特征、绕射波收敛、断点特征,空间假频、偏移画弧等。 b) 剖面信噪比、分辨率评价。 c) 分偏移距叠加振幅能量分析评价。 d) 分方位角叠加偏移距、覆盖次数与目的层关系分析评价。 e) 分方位角偏移叠加反射能量关系分析。
5. 3. 4 地震资料品质评价图内容包括:
a) 地震道集频谱、信噪比、振幅能量变化分析图。 b) 部分叠加剖面频谱、信噪比、振幅能量变化分析图 c) 合成记录与井旁道波组特征对比分析图。 d) 部分叠加子波分析及合成记录标定对比分析图 e) 部分叠加剖面之间目的层一致性分析图。 f) AVO模型正演和井旁道集对比分析图。 g) 方位角、覆盖次数和偏移距关系图。
5. 4 地震叠前预测可行性论证
5. 4. 1 地质目标可行性分析包括:
a) 地质目标埋深与偏移距/人射角关系分析。 b) 储层地质特征可行性分析。 c) 基于地质目标的储层岩性、物性、含流体性质的地震预测可行性分析。 d) 储层测井参数评价分析。 e) 裂缝发育特征的地震可识别性分析。
5.4.2地震数据可行性分析包括:
a) ,地震资料采集参数评价。 b) 地震道集的信噪比分析。
地震数据道集振幅反射特征分析。 d) PSTM道集拉平效果分析。
c) 根据最大偏移距和目的层深度及地层速度结构确定最大人射角。 f) 应用道集数据近道信噪比确定最小入射角。 g) 角道集转换效果分析。
e)
5.4.3道集精细处理包括:
a) 基于QC分析的合理预处理:包括多次波和随机噪音衰减、剩余时差分析和校正、各向异性
速度分析和校正等。 b) 叠前道集振幅、相位一致性处理。 c) 角道集计算。 d) 形成3个以上偏移距/角道集部分叠加数据体。
6 技术设计
6.1 主要内容包括:
a) 工区简况。 b) 地质任务及要求。 c) 存在问题和难点。 d) 研究思路、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e) 提交的主要研究成果。 f) 人员安排。 g) 工期进度安排。 h) 考核指标。
6.2 技术设计归档内容包括
a) 技术设计文字报告和多媒体。 b)可行性研究分析成果资料。
7岩石物理及正演模拟
7.1岩石地球物理参数分析 7.1.1横波速度计算
a)岩心实测:根据岩心在实验室实测的纵波速度、横波速度、密度、孔隙度、岩石成分、含水
饱和度、渗透率参数分岩石类型交会分析,拟合横波速度与纵波速度的关系。
b) 岩石物理建模预测:根据测井优选岩石物理模型进行横波速度预测,
7.1.2 敏感参数分析 7.1.2.1不同岩石物理参数变化对纵横波影响效果分析。 7.1.2.2根据不同弹性参数交会图分析,优选岩性、物性、含油气性敏感参数或参数组合 7.1.3建立多参数解释模版
定量刻画不同岩性、物性、含流体性质岩石的响应特征,指导敏感参数的选取。
7.1.4交会分析图件
a) 纵波阻抗~横波阻抗交会解释量版。 b) 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孔隙度交会解释量版。 c) 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泥质含量~含气饱和度交会解释量版。 d) 含水饱和度~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交会。 e) 入p~μp:拉梅系数×密度~剪切模量×密度交会。 f)不同弹性参数交会。
7.2模型正演分析 7. 2. 1 储层模型正演分析
根据岩石物理参数分析结果,改变储层物性参数(厚度、空间分布、速度、阻抗等)进行模型正演,分析储层在不同物性参数情况下的地震响应特征。 7.2.2 AVO模型正演分析
a) AVO异常响应特征分析。 b)AVO属性分析。 c) 叠前阻抗反演和弹性参数反演分析。
7.2.3储层物性参数模型正演分析
分析不同储层物性参数的AVO响应特征,主要参数包括厚度、孔隙度、纵/横波速度、密度等。
7.2.4储层弹性参数模型正演分析
合理改变储层岩石物理参数,分析不同参数变化的AVO响应特征。主要参数包括泊松比、 含油/气/水饱和度、流体类型、弹性模量等。
7.2.5FRM流体替换模型正演
流体替换模型正演,分析研究储层含不同性质流体时的地震响应特征。
8 AVO分析
8.1AVO 属性分析
AVO 属性分析包括: a)分析地震道集内储层顶/底界反射特征,确定储层 AVO异常类型。 b)应用分偏移距/角度叠加地震数据,分析储层地震响应特征 c)i 计算 AVO属性:梯度、截距、泊松比、纵/横波反射率、流体因子等属性。
8.2 AVO属性交会分析
AVO 属性交会分析利用以下交会图进行分析: a)P~G交会图、R,~R交会图。 b)P~FF交会图。 c) 垂直人射的反射系数~泊松比交会图。
上一章:Q/SY 1412-2011 油气水井井下作业排液操作规程 下一章:Q/SY 1410-2011 偏心注水井分层流量测试调配技术规范

相关文章

Q/SY 01411-2022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与质量控制规范 Q/SY 02047-2024 页岩油气地质及工程甜点地震预测技术规范 地震叠前成像理论与方法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成像:方法、原理和优缺点分析 Q/SY 01763-2019 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规程 Q/SY 1763-2014 微地震地面监测技术规程 Q/SY 01458-2024 地震勘探近地表调查规范 Q/SY 01186-2020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