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SY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企业标准
Q/SY 1339—2010
计算机硬件评估指南
Guide for computer hardware assessment
2010-08-01实施
2010-05-25发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发布
Q/SY 1339—2010
目 次
前言
范围规范性引用文术语和计算机硬
4.1 业务驱动要
求
4.2 成熟稳定要求 4.3 标准开放要求 4.4 全面评估要求
节能环保要求
4.5 4.6 2 5.1
技
用 中
计算
中
估组
5.2 评估准 备 5.3 需求分析 5.4 制定硬件评估指标 5.5 硬件调研 5.6 硬件测试 5.7 综合评估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计算机硬件推荐评估参数
Q/SY 1339—2010
前言
本标准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技术专业基础设施层系列企业标准之一。信息技术专业基础设施层系列企业标准共8项标准,另外7项标准是:
Q/SY1333—2010《广域网建设与运行维护规范》; Q/SY1334—2010《互联网出口建设与运行维护规范》; Q/SY1335一2010《局域网建设与运行维护规范》: Q/SY1336—2010《数据中心机房建设规范》; Q/SY1337—2010《数据中心机房管理规范》; Q/SY1338—2010《电子邮件管理规范》; Q/SY1340—2010《计算机软件评估指南》。
本标准的附录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信息技术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杨志贤、冯梅、王智、王雨、于普漪、李悦明、李纪然、王娟、王振欣、秦
侃。
II
Q/SY 1339—2010
计算机硬件评估指南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服务器、存储以及网络互联设备评估的要求和过程。 本标准适用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总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计算机硬件
评估的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5271.11 信息技术词汇第11部分:处理器 GB/T 5271.12 信息技术词汇第12部分:外围设备 GB/T5271.14 信息技术词汇第14部分:可靠性、可维护性与可用性 GB/T9813—2000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 Q/SY77—2007信息系统基础设施技术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5271,GB/T9813—2000及Q/SY77—2007确立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计算机硬件评估要求 4.1 业务驱动要求
业务需求是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依据,是系统业务功能、建设规模等问题的关键因素,硬件评估应以业务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4.2 成熟稳定要求
硬件应具有清晰的产品发展路线,所选硬件或上一代产品具有成功实施案例。 4.3 ,标准开放要求
硬件应遵从相关的国际、国内技术标准、规范,并符合硬件所属行业的相关业务标准。 4.4 全面评估要求
应从硬件的功能符合性、可靠性、可扩展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以及硬件供应商的公司实力、实施能力、服务能力等方面综合评估。 4.5 节能环保要求
硬件评估应考虑节能、环保产品。 4.6 经济实用要求
评估应以业务需求为依据,选择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硬件,不过度追求硬件功能的多样性及技术的先进性。
1
Q/SY 1339—2010
5 计算机硬件评估过程 5.1评估组织职责 5.1.1在计算机硬件评估过程中,应根据硬件的应用范围由相关人员组成指导委员会和评估工作组。 5.1.2指导委员会由业务部门、技术部门、商务部门等相关人员组成,负责最终硬件评估的指导、评判及检查。 5.1.3评估工作组的组织及职责:
a)业务人员:由业务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提出业务需求。 b)技术人员:由具备IT技术的技术人员组成,根据业务需求负责提出硬件的技术要求,验证硬
件的技术特性等技术分析工作。 c)商务人员:由商务部门的人员组成,负责硬件评估过程中的商务事宜。
5.2评估准备 5.2.1在开展硬件评估工作前,需要确定如下工作:
a)确定相关人力资源,根据5.1.3的要求确定评估工作组并确认负责人。 b)制定硬件评估的任务目标、进度计划、质量计划、文档要求和沟通计划等。 c)分析硬件涉及的部门和单位,列出关键业务要求及所涉及到的人员名单,包括:
1)硬件系统使用人员或单位; 2)硬件系统运维管理人员或单位; 3)与该硬件有交互的其他系统的使用及运维管理人员或单位; 4)投资及决策人员或单位。
编写“×××硬件评估工作指导书”,用于指导评估工作。
5.2.2
5.3需求分析 5.3.1需求分析的内容包括:
a)业务需求:以文字形式表示对硬件的业务需求。 b)功能需求:评估工作组从计算机技术角度分析硬件应实现的功能以及用户利用这些功能可完
成的任务,从而满足业务需求。 c)性能需求:包括硬件系统的要求,以及应处理的业务数据容量要求等。 d)质量属性:包括可用性、响应时间、业务数据处理能力、可维护性、安全性、可扩展性、环
保、节能等。
5.3.2 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编写“×××硬件需求说明书”。 5.4制定硬件评估指标 5.4.1 根据需求分析的输出,制定相应的硬件评估指标,作为选型的评估依据。 5.4.2 评估指标的内容。 5.4.2.1 硬件功能特性:
a)硬件必须具备的关键业务功能。 b)硬件对业务需求功能的覆盖程度。 c)硬件功能与需求功能的近似程度。
5.4.2.2 硬件技术特性:
a)服务器设备基本技术特性:
1)服务器整体性能特性; 2)处理器类型与特性; 3)数据总线的带宽; 4)内存类型及容量;
2
Q/SY 1339—2010
5)I/0性能; 6)兼容性; 7)可扩展性; 8)可靠性; 9)允余性。
b)存储设备基本技术特性:
1)控制器类型及特性; 2)控制器高速缓存; 3)I/0性能; 4)兼容性; 5)可扩展性; 6)可靠性; 7)余性。
c)网络互联设备基本技术特性:
1)交互能力; 2)兀余性; 3)兼容性; 4)可扩展性; 5)可靠性。
附录A列出了硬件的推荐评估参数。 5.4.2.3 实施服务特性:
a)免费保修期限。 b)技术支持形式。 c)服务的反应时间。 d)供应商的背景、声誉等。 e)其他服务,如培训等。
5.4.2.4商务特性:
a)计价方式。 b)购买方式。 c)技术服务。 d)硬件升级。
5.4.2.5 编写“×××石 硬件评价体系”。 5.5 硬件调研 5.5.1 收集相关硬件的信息,提供多个评估硬件。
进一步对硬件进行技术交流,收集了解: a)硬件功能与技术特性。 b)硬件性能特性。 c)硬件发展路线。 d)硬件成功案例。 e)硬件文档。 f)供应商的实施服务能力。 g)其他硬件技术特性。
5.5.2
3
Q/SY 1339—2010
5.5.3 进一步对硬件进行商务交流,收集了解:
a)硬件供应商的实力。 b)硬件销售方式。 c)硬件报价。 d)其他硬件商务特性。 e)硬件供应商的声誉。
5.5.4走访硬件客户,进行用户满意度调查。 5.5.5 根据调研成果编写“×××硬件调研报告”。 5.6硬件测试 5.6.1概述:从业务应用、功能、性能、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和可扩充性7个方面对硬件进行全面的测试评价。 5.6.2 测试内容:
a)测试策划:根据业务应用进行测试需求分析,提出测试的基本方法,确定测试的资源和技术
要求,进行风险分析与评估,制定测试计划(含资源计划和进度计划)。 b)测试设计:依据测试需求,分析并选用已有的测试用例或设计新的测试用例,得到测试指标,
制定测试方案,包括测试环境、测试脚本等。 c)测试执行:执行测试方案,监控测试过程,对测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汇总和反馈,获取测试
结果,分析并判断测试结果。 d)测试总结:整理和分析测试数据,评估测试效果和测试指标,描述测试状态。
5.6.3 根据测试结果编写“×××硬件确认测试报告”。 5.7 综合评估 5.7.1评估工作组应向指导委员会提交如下报告:
a)“×××硬件需求分析报告”。 b)“×××硬件市场调查报告”。 c)“×××硬件评估报告”。 d)“×××硬件确认测试报告”。
5.7.2 指导委员会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出具“×××硬件专家评估意见”,作为招标或采购的设备选型依据。
4
Q/SY 1339—2010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计算机硬件推荐评估参数
A.1 服务器推荐评估参数 A.1.1 CPU类型、主频、外频及缓存。 A.1.2 系统带宽。 A.1.3 I/O 带宽及性能。 A.1.4 内存类型、主频及规格。 A.1.5 磁盘类型、容量。 A.1.6 支持RAID类型及高速缓存。 A.1.7 PCI插槽类型及可扩展性。 A.1.8 网络接口类型。 A.1.9 HBA卡类型。 A.1.10 余的电源风扇。 A.1.11 可参考TPC,SAPS,SPEC等指标作为性能评估指标。 A.2 磁盘阵列推荐评估参数 A.2.1 控制器类型及高速缓存。 A.2.2 控制器背板带宽。 A.2.3 主机通道数及类型。 A.2.4 支持RAID类型。 A.2.5 磁盘柜规格。 A.2.6 磁盘类型及规格。 A.2.7 磁盘通道数 A.2.8 前端光纤通道规格。 A.2.9 支持主机类型,缓存及管理软件。 A.2.10 余的电源风扇。 A.2.11 可参考IOPS等指标作为性能评估指标。 A.3 物理磁带库推荐评价参数 A.3.1 控制单元驱动器类型及规格。 A.3.2 控制单元磁带插槽规格。 A.3.3 控制单元逻辑分区规格。 A.3.4 扩展柜、扩展驱动器、扩展磁带及扩展磁带机规格。 A.3.5 扩展I/O窗口规格。 A.3.6 压缩后存储容量。 A.3.7 持续数据传输率。 A.3.8 机械手数量及交换速度。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