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180.10 E94 备案号:38001-2013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4100--2012 代替SY/T4100-1995
滩海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engineering survey in beach-shallow sea
2012-11-09发布
2013-03-01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4100--2012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3.2符号 4基本规定
1
4.1 测量基准 4.2测量精度规定 5控制测量 5. 1 一般规定
5. 2 GPS首级控制测量 5. 3 高程控制测量 5. 4 图根控制测量滩岸地形测量
6
6.1 一般规定 6.2 滩岸地形测量水深测量 7. 1 一般规定 7.2水位控制 7. 3 深度测量 7. 4 测深定位
.
8
11
11 12
水深测量自动化系统工程测图与施工测量 8.1 般规定 8.2 平面控制·
7.5
8
13
13 13 14 14 14 14 15
高程控制 8.4 滩岸工程测图 8. 5 人工岛与平台测量 8.6 施工测量线路测量 9.1
8.3
J
般规定线路工程的平面、 高程控制
15 15 15 16 T
9.3 道路、 海堤测量
电信、 管线测量
9.4
SY/T 4100--2012
附录A(资料性附录) 点之记格式附录B(资料性附录) GPS测量记录格式参考文献
17 18 19
.......
ⅡI
SY/T4100-2012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4100-1995《滩海工程测量技术规范》,与SY/T410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对标准的章节进行了重新划分,由原来的8章增加为9章。取消了条文说明;一第3章“术语、定义和符号”。增加了术语和定义,删除了1995年版符号中的相应部分:第5章“控制测量”。对1995年版中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进行了合并。删除了 1995年版中已经过时的技术方法和相关内容;第6章将“地形测量”改为“滩岸地形测量”;一第7章“水深测量”增加了“水深测量自动化系统”内容。删除了1995年版中已经过时的技术方法和相关内容:第8章“工程测图与施工测量”与第9章“线路测量”的内容做了较小改动。 本标准由海洋石油工程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油辽河工程有限公司、胜利油田胜利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邵家、李振、郭铁民、刘昌霖、孙福禄、吴德兴、李萌军、宋立成、李霞、
-
廉波。
II
SY/T 4100--2012
滩海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滩海油气田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测绘工作。其内容包括首级平面控制、国家四等以下的高程控制、1:500~1:10000滩岸地形测量、水深测量、工程测图与施工测量、线路测量等。
规范性引用文件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12319中国海图图式 GB12327海道测量规范 GB/T20257.1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1部分:1:500,1:1000,1:2000地形图
图式
GB/T20257.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2部分:1:5000,1:10000地形图图式
3术语、定义和符号
3.1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全站仪 electronic total station 由光电测距仪与电子经纬仪及兼有数字记录、数据处理的数据终端机相结合的仪器。
3.1.2
定位 positioning 用仪器测定目标(船舶上)所在位置。
3.1.3
水深测量 量water depth survey 测定水面点至水底垂直距离的工作。
3.2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A,B建筑坐标; -固定误差; 6-比例误差系数、放样的边长元素; h水深、高差; h基本等高距; AH-高程较差;
SY/T4100---2012
AS-距离较差; L路线长度、测段长度、水平距离; LA,LB--A和B验潮站深度基准面至平均海面的高度; DA·D-—在同-比例尺图上分别量取临时站到A和B站的垂足间距离: △Z———测深仪的总改正数; Zv检查板的深度读数; Zs测深仪测得的深度读数
4基本规定
4.1测量基准 4.1.1平面坐标系统:应采用国家统一规定的坐标系,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3或6°带投影 4。1.2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1.3深度基准面: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或根据需要采用其他基准:采用其他基准时,应给出所采用的基准面与1985国家高程基准的换算关系。 4.2测量精度规定 4.2.1平面控制精度:当测图比例尺大于1:500(含1:500)时,平面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始点的中误差为土5cm;当测图比例尺小于1:500时,平面控制的最弱点相对于起始点的中误差为 ±10cm。 4.2.2验潮站的工作水准点、水准尺零点和海岸高程控制精度应不低于四等水准测量精度。 4.2.3在定位测量中,当测图比例尺大于1:500(含1:500)时,定位中误差为图上±2.0mm;当测图比例尺小于1:1000(含1:1000)时,定位中误差为图上±1.0mm 4.2.4在深度测量中,当水深小于或等于20m时,深度测量的中误差应为土0.2m;当水深大于 20m时,深度测量的中误差应小于所测深度的±1%。 4.2.5本标准以中误差作为衡量精度的标准。2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4.2.6图式应采用GB/T20257.1和GB/T20257.2,海域不足部分采用GB12319 4。2.7工程开始前,应了解委托单位对测绘工作的技术要求,收集、分析和利用已有合格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制定合理的技术方案,编写技术设计书;工程测量中,应加强内、外业的质量检查;工程收尾时,应进行检查验收,做好资料整理和技术总结的编写工作。 4.2.8滩海油气田厂、库、站址地形图和线路工程测量的资料图纸格式。应符合石油天然气工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4.2.9工程测量中使用的测绘仪器、工具的管理应执行国家相关规定。 4.2.10滩海油气田工程测量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5控制测量
5.1一般规定 5.1.1平面控制网划分为首级和图根两级。 5.1.2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分级布网的原则。首级网应一次全面布设 5.1.3首级平面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GPS静态测量、导线测量等方法;图根控制可采用GPS快速静态、GPS-RTK、导线、极坐标等方法。 2
SY/T4100--2012
5.1。4首级平面控制网的选点应符合下列要求:
a)控制点可选择标石或不易被破坏的固定物凿成标志 b)当使用GPS测量时,控制点应便于安置仪器设备和操作,视野开阔。视场内障碍物的高度
角不应大于15",远离大功率的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台、微波站等),其距离不小于 200m距离220kV以上送电线路不应小于50m;交通方便,作业安全,便于设站。
5.1.5高程控制网划分为四等和等外两级 5.1.6四等高程控制网的建立可采用水准测量、GPS高程测量等方法。 5.1.7首级平面控制点和四等高程控制点应绘制点之记,并拍摄远、近景数码照片各一张。控制点点之记格式参见附录A。 5.2GPS首级控制测量 5.2.1 GPS控制网的布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a) 应与国家高等级控制点(三角点、GPS点)进行联测,联测点数不应少于3个,且宜均匀
分布。特殊情况下,不得少于2个。 b) 应由一个或若干个异步环构成,也可采用附合路线形式,异步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不宜多
于6条。 c 应与高程控制网相匹配 d) 网中独立基线的观测总数不宜少于必要观测基线数的1.5倍。
5.2.2 GPS观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a) 作业前,应获取新的星历文件,根据卫星状况选择最佳观测时段。编制观测计划,在实施过
程中,可依照实际作业情况及时做出调整。 b) 天线安置的对中误差,不应大于3mm。 c) 每时段测前、测后应分别量取天线高。两次测量之差不应大于3mm:并取平均值;在现场
填写GPS测量记录,GPS测量记录格式参见附录B。 d) 每目观测结束后,应将外业数据文件及时并备份,
5.2.3 GPS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GPS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
类型卫星高度角,(")数据采样间隔,S 观测时段长度,min 有效观测卫星数,颗
技术要求 ≥15 10~20 ≥45 ≥5 ≤6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5.2.4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GPS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固定误差
平均距离
比例误差系数b
等级首级
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km 0. 5~5
mm/km ≤20
mm 10
1/10000
3
SY/T 4100--2012
5.2.5 GPS解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外业观测结束后,应及时进行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检查其是否符合标准或技术设计的
要求。 b) 基线解算可采用随机软件。
对于网中各点无已知WGS-84坐标时,宜选择观测效果好,且位于网中部的点作单点定位。
c)
d) 基线解算后应注意检查同、异步环的闭合差及相对误差。
当观测数据不能满足检核要求时,应对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可舍去不合格基线,重新构成异步环进行计算,必要时应对其中部分基线进行补测或重测
e)
f) 网平差完成后应输出WGS-84坐标、国家坐标、七参数模型、精度情况统计等。 g) 计算结束后。应对所处理的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并编写技术说明。
5.3高程控制测量 5.3.1当四等高程控制网采用GPS高程测量时,应与首级平面控制网同时布网和测量,且应充分考虑已知水准点在网中的分布情况。 5.3.2跨海(河)水准测量应采用GPS静态测量方法。 5.3.3四等水准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的规定。
表3四等水准网主要技术要求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
附合路线或闭合环线周长
检测高差之差
mm
mm
平地 ±20/L
山地 ±6/m
km 24
mm ±10
±30/L
注1:水准网的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路线长度不应超过本表中规定的(0.7倍。 注2:L为路线长度(km):n为测站数。
5.3.4 当四等高程控制网采用水准测量时。观测顺序为后一后一前前,采用中丝读数法单程观测。 支线应采用往返观测,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限差要求应符合表4的规定。
表4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限差要求
基、辅分划 基、辅分划(黑红面) (黑红面)所测读数之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 mm
数字水准仪重复测量
视线最 前后 前后视距 视线高度大长度 视距差 累积差 下丝读数
仪器类型
高差之差 mm
次数
m
m
mm
DS05,DS1
三丝能读数
150 100
5. ()
2次
3. (0)
5. 0
10
DS. 注:使用数字水准仪观测时,不计算基、辅分划读数差,只有视线最大长度、前后视距差、前后视距累积差、
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的要求
5.3.5 等外水准测量的起算点应不低于四等水准,其技术要求应符合表5的规定。 5.3.6 当采用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时。水准路线应避开强电磁场的干扰。 5.3.7 在作业前应进行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夹角讠的测定,i不得大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