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75.020 E 14 备案号:57589—2017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06012016 代替SY/T0601—2009
采出水中乳化油、溶解油的测定
Determination of emulsified oil and soluble oil in produced water
2017—05—01实施
2016一12一05发布
国家能源局 发布
SY/T0601—2016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材料与设备
现场取样检测前准备工作
5
2
6
2
检测步骤 8 允许相对偏差 9数据的处理 10 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附录A(规范性附录) 在不同温度下水的动力黏度表附录B(规范性附录)水中溶解油的测定(红外一硅胶法)
7
2
5
SY/T 0601—2016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代替SY/T0601—2009《水中乳化油、溶解油的测定》。与SY/T0601--2009相比,除编
辑性修改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标准名称;修改了范围(见第1章,2009年版的第1章);修改了规范性引用文件(见第2章,2009年版的第2章);修改了材料与设备(见第4章,2009年版的第4章);增加了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见第10章);修改了附录A(见附录A,2009年版的附录A);修改了试剂和材料(见B.2,2009年版的B.2):修改了分析步骤(见B.4.3.6,2009年版的B.3.3.6)。
一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采油采气专业标准化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实验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质量管理
与节能处、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采油二厂。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冯金城、曾丽华、丁湘华、李楠、元树成、王秀芝、郭文英、王秋玲。 本标准代替了SY/T0601—2009。 SY/T0601—2009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SY/T0601—1997。
II
SY/T 0601—2016
采出水中乳化油、溶解油的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用静置浮升法测定采出水中乳化油。溶解油总量的现场取样,检测前准备工作,检测步骤,允许相对偏差,数据的处理和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油气田采出水中乳化油、溶解油含量的测定,但对聚合物驱、化学驱产出水中乳化油、溶解油的测定误差可能偏大。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84一2000原油和液体石油产品密度实验室测定法(密度计法) HJ637一2012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分光光度法 SY/T5523—2006油田水分析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乳化油 aemulsified oil 被测水样中油滴直径为10-3μm~10μm的油。
3.2
溶解油solubleoil 被测水样中油滴直径小于10-3uμm且具有极性并能被硅胶吸附的油。
4材料与设备
检测所需材料与设备如下: a)具塞玻璃瓶:1000mL。 b)乳胶管。 c)量筒:100mL,精度为1mL。 d)筒形分液漏斗:250mL(见图1)。筒内径为50mm,最小分度值为50mL。 e)铁架台。 f)秒表:精度为0.01s。 g)恒温烘箱:0℃~100℃,精度为±1℃。 h)密度计:0.600g/cm3~2.000g/cm3,精度为±0.001g/cm3。
SY/T0601-2016
i)恒温水浴:室温~95℃,精度为±0.2℃。 j)红外分光光度计:能在3400cm-1~2400cm-1之间扫描,并配有1cm和4cm带盖石英比色皿。
5现场取样
在现场取样部位将取样阀打开,待水流畅流后,观察流出水状态稳定时开始取样,确保取得的水样不是水管内长期存留的液体,将水样采人干燥、洁净的1000mL具塞玻璃瓶中,总取样量应不少于 2000mL,密封后送回实验室,所取水样必须在24h内分析。
6检测前准备工作 6.1水样密度的测定
按照SY/T5523—2006中6.3.29.3的规定测定水样在现场水温下的密度。 6.2原油密度的测定
按照GB/T1884—2000的方法测定现场水温下与水样中含有相同品质的原油的密度。 6.3水样动力黏度的取值
由表A.1查出现场水温下水的动力黏度值。
7检测步骤
7.1乳化油、溶解油总量的测定 7.1.1取试样
将现场取回的样品静置2h,用乳胶管从取样具塞玻璃瓶样品中部将水样用虹吸法移人250mL筒形分液漏斗中至200mL刻度处,并用塞子将筒形分液漏斗上口塞紧。筒形分液漏斗示意图见图1。 7.1.2制样
采用静置浮升法。根据水样的动力黏度和原油,水的密度按公式(1)计算出直径为d。的油上浮时间。取200mL试样置于250mL简形分液漏斗中,放人与现场水温相同的恒温烘箱,等待上浮时间后,从筒形漏斗下口先放掉20mL水样,然后放出100mL水样至洁净干燥的量筒中,留作下一步分析。
直径为d。的油上浮10cm的时间按公式(1)计算:
18μH.
g(pw - po)d ×10-2
(1)
式中:
直径为d。的油上浮H。高度所需时间,单位为秒(s); μ处理后采出水的动力黏度(从表A.1中查出),单位为毫帕秒(mPa·s); H。一直径为d。的油上浮的高度,H=10cm,单位为厘米(cm);
2
SY/T0601—2016
数据的处理
9
同一操作者对同一试样进行两次测定,取两次测定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该水样在规定温度时的测定结果。
10健康、安全、环境控制要求
10.1现场取样人员应正确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应按作业区或生产单位的规定要求正确操作。取样时造成的泄漏应在现场人员的指导下及时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10.2检测人员应经过专门培训并持证上岗,检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操作。 10.3萃取操作应在通风橱中进行,操作人员应佩戴好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后操作。 10.4检测中使用的四氯化碳对人体具有毒性,发生以下事件时按相应措施进行处置:
a)不慎与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b)不慎与眼睛接触,提起眼脸,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c)不慎吸人,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d)不慎食人,饮足量温水,必要时到就近医疗机构做进一步处理。
10.5为了避免实验过程中不可预计的火灾、泄漏等安全风险,实验室应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10.6检测后的样品不得随意倾倒,应统--收集后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4
SY/T 0601—2016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在不同温度下水的动力黏度表
在不同温度下水的动力黏度表见表A.1。
表 A.1 在不同温度下水的动力黏度表 t
μ mPa:s 1.175 1.145 1.116 1.087 1.060 1.034 1.009 0.984 0.961 0.938 0.916 0.895 0.875 0.855
t ℃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t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5
H mPa' s. 1.794 1.732 1.674 1.619 1.568 1.510 1.473 1.429 1.387 1.348 1.310 1.273 1.239 1.206
L mPa's 0.836 0.818 0.800 0.783 0.767 0.751 0.736 0.721 0.706 0.692 0.679 0.666 0.654 0.597
t ℃ 50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100
H mPa"s 0.549 0.507 0.470 0.437 0.407 0.381 0.357 0.336 0.317 0.299 0.284
c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