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行业标准>GB/T 42033-2022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规范

GB/T 42033-2022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规范

资料类别:行业标准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9.7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3-12-13 10:55:34



相关搜索: 油气 管道 完整性 评价 技术规范 42033

内容简介

GB/T 42033-2022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规范 ICS 75.200 CCS E 98
GB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42033—2022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oil and gas pipeline integrity assessment
2022-10-12实施
2022-10-12发布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发布 GB/T42033—2022
目 次
前言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总体原则和要求 4.1 通则 4.2 管道完整性评价流程评价数据准备和分析 5.1 数据准备 5.2 数据整合对齐 5.3 数据质量分析 5.4 数据统计分析 5.5 危害因素识别 5.6 数据充足性分析检测与监测 6.1 内检测 6.2 直接检测 6.3 压力试验 6.4 管道本体应力应变监测 6.5 其他适用性评价 7.1 通则…· 7.2 基于内检测的适用性评价. 7.3 基于直接检测的适用性评价 7.4 基于压力试验的适用性评价. 7.5 综合评价 7.6 其他特殊情况评价 7.7 结论和建议完整性评价报告
4
5
6
-
27
10
1.0
8
15
附录A(资料性) 需要准备的数据…. 附录B(资料性) 内检测器类型与检测用途附录C(资料性) 内检测报告要求附录D(资料性) 缺陷评价方法.· 附录E(资料性) 缺陷的响应准则附录F(资料性) 腐蚀增长速率计算参考文献
16
18
21
22
23
25
26 GB/T 42033—2022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1.1一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可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石油天然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5)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国家管网集团北方管道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国家
管网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分公司、中国石油规划总院、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工程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西气东输分公司。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燕冰川、陈朋超、冯庆善、王婷、陈健、王富祥、罗锋、朱汪友、常景龙、张海亮
熊健、贾光明、沙胜义、耿丽媛、李睿、孟涛、张、杨锋平、谢玉江、许道振、冯文兴、冯伟、戴联双、王俊强、 项小强、孙显、任重、郑健峰、富宽、欧新伟、于智博、刘明。
I GB/T42033—2022
油气管道完整性评价技术规范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包括评价数据准备和分析、检测与监测、适用性评价、完整性评价报告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输送油气介质的陆上钢质管道的完整性评价。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
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7699 钢质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 GB/T 30582 基于风险的埋地钢质管道外损伤检验与评价 GB32167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GB/T36676 埋地钢质管道应力腐蚀开裂(SCC)外检测方法 GB50251输气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53 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 GB 50369 油气长输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SY/T0087.1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评价标准 第1部分:埋地钢质管道外腐蚀直接评价 SY/T 0087.2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评价标准 第2部分:埋地钢质管道内腐蚀直接评价 SY/T 0087.4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评价标准 第4部分:理地钢质管道应力腐蚀开裂直接评价 SY/T 0087.5 钢质管道及储罐腐蚀评价标准 第5部分:油气管道腐蚀数据综合分析 SY/T6597 油气管道内检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管道完整性评价pipelineintegrityassessment 采取适用的检测、监测或测试技术,获取管道本体状况信息,结合材料与结构可靠性等分析,对管道
的安全状态进行全面评价,从而确定管道适用性的过程。
注:常用的完整性评价方法包括基于管道内检测数据的适用性评价、压力试验和直接评价等。
3.2
内检测in-lineinspection;ILI 借助于流体压差使检测器在管内运动,检测管道缺陷(内外壁腐蚀、损伤、变形、裂纹等)、管道中心
线位置和管道结构特征(焊缝、三通、弯头等)的方法。
[来源:GB32167—2015,3.12]
1 GB/T42033—2022
3.3
直接检测directinspection 通过仪器设备从外部对管道本体、腐蚀防护系统等进行的检测,包括内腐蚀直接检测、外腐蚀直接
检测、应力腐蚀直接检测等。 3.4
压力试验 pressure test 检验管道工作压力并判断管道系统是否存在泄漏的管道试验,适用于评价管道本体在当时状态的
承压能力。 3.5
适用性评价fitnessforservice;FFS 对含缺陷或损伤的在役构件结构完整性的定量评价过程。 注:与API579-1保持一致。
3.6
综合评价 comprehensiveassessment 考虑管道运行工艺、外部环境条件变化、应力应变监测等因素,将多种完整性评价方法采集的数据
进行对齐、关联性分析、致因分析和载荷分析,综合提出完整性评价结论和建议的一种方法 3.7
数据对齐 data aligning 通过阀门、短节、弯头、环焊缝、管道桩等易于识别的特征,将多来源或多批次管道数据按照线性参
考系统同基准进行对应的过程。 3.8
基线评价 baseline assessment 在管道实施第一次完整性检测(包括中心线、变形检测和漏磁内检测以及其他检测活动)的基础上:
开展的首次管道完整性状况评价。 3.9
金属损失 metalloss 管道表面部分区域集中失去金属的现象注:金属损失通常是由于腐蚀所致,但划痕或机械损伤也能导致金属损失, [来源:GB32167—2015,3.16
3.10
制造缺陷 manufacturingdefects 在钢板制造或者钢管、管件、法兰、阀门等元件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缺陷。 [来源:GB32167—2015,3.17
3.11
变形deformation 管体形状的改变,如弯曲、屈曲、凹陷、椭圆度、波纹、褶皱或影响管道截面圆度或平直度的其他
变化
L来源:GB32167—2015,3.18
总体原则和要求
4
4.1通则 4.1.1应周期性地开展管道完整性评价。新建管道应在投用后3年内完成基线评价。在役管道完整
2 GB/T42033—2022
性评价的时间间隔应满足GB32167要求。 4.1.2对于管道较长且具有多个站场的管道,完整性评价宜分段进行 4.1.3进行基线评价时,应确保管道危害和损伤机制识别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4.1.4应采用经验证的检测和评价方法,评价管道结构完整性状态, 4.1.5可根据管道的条件和评价目的,选择适用的管道完整性评价方法。可选择基于管道内检测数据的适用性评价、压力试验和直接评价中的一种或多种开展完整性评价。对于具备内检测条件的管道,评价方法应至少包含基于管道内检测数据的适用性评价。 4.1.6可对管道穿跨越段、特殊部位和特殊工况管段开展专项检测评价。专项检测评价包括管道穿跨越段的检测、特殊部位腐蚀检测和环焊缝检测以及特殊工况下的管道材质理化检验和结构应力分析等。 4.1.7完整性评价结果显示存在异常外腐蚀情况时,应对外腐蚀防护系统有效性进行评价。 4.1.8应综合分析内检测、直接检测等获取的数据,得出缺陷的可能成因。应基于致因分析结果,预测与时间相关缺陷的增长情况,评价管道的未来结构完整性状态。 4.1.9完整性评价结果应给出管道再评价周期、维修维护建议等, 4.1.10 当管道输送介质、运行工艺条件与设计使用条件发生偏离或封存管道再启用时,应进行完整性评价及其他相关评价。 4.1.11完整性评价人员应熟知并掌握管道完整性评价的方法和流程,了解管道工作原理和安全运行条件,具备检测、材料和力学等知识及相关工作经验 4.1.12应识别检测与评价过程中的健康、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危险有害因素,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4.1.13鼓励采取本文件中未列出的检测新技术,但应对新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有效验证 4.2 管道完整性评价流程 4.2.1管道完整性评价流程见图1,主要包括数据准备、数据质量分析、危害因素识别、检测与监测、适用性评价和评价报告等, 4.2.2应综合分析管道所受应力、运行环境等因素,进行缺陷剩余强度评价和剩余寿命预测。 4.2.3存在多种方法检测得到的数据时,宜按7.5开展综合评价 4.2.4宜总结历次完整性评价经验,为下一次评价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3 GB/T 42033—2022
数据准备
监测检测数据 其他类型数据
管道属性数据
建设运行数据
-
数据质量分析
检测与监测内检测直按检测压力试验管道木体应力应变
危害因索识别
数据是否充足
是否补充数据?

是,适用性评价
监测其他方法
缺失数据影响
分析
1
当前完整性?
术来完整性?
畏出减绥措施


评价报告
图1 管道完整性评价工作流程
5评价数据准备和分析
5.1 数据准备 5.1.1 应收集和分析现有数据,评价管道的潜在威胁和损伤机制。 5.1.2数据准备的范围应根据评价对象、损伤机制、评价等级等确定,可从管道设计、施工、运营、维护等管道全生命周期获取相关数据和信息。本管道数据不足以支撑评价工作时,同类管道的失效分析报告、风险评价报告、完整性评价报告等相关数据也宜纳入收集的范围。 5.1.3基于内检测的管道完整性评价所需收集的数据见附录A。 5.2 数据整合对齐 5.2.1不同来源的数据信息应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对齐,对齐的基准应以精度较高的数据为准。 5.2.2对于开展过内检测的管道,应以内检测数据为基础进行数据对齐。若未开展内检测,可基于测绘得到的管道中心线数据进行对齐。 5.2.3应根据评价对象和缺陷类型确定数据对齐内容。
对于外腐蚀,可将内检测数据与管道基础信息、防腐层检测、管道阴极保护有效性评价、杂散电
a)
流干扰检测及土壤环境腐蚀调查、开挖直接检测等数据进行对齐分析 b) 对于内腐蚀,可将内腐蚀与管道高程、输送介质、输送量、工艺参数、内涂层、清管产物和排污物
等数据进行对齐分析。
4 GB/T42033—2022
c)对于环焊缝,可将内检测数据、施工焊接记录、建设期无损检测数据、应力应变监测数据、周边
环境等数据进行对齐分析。
5.2.4多轮次内检测数据对齐时,应先排除改线、换管等因素后,进行环焊缝对齐,然后将关注的缺陷或特征进行对齐。在对齐的基础上,对检测精度和缺陷增长变化情况进行分析。 5.3数据质量分析 5.3.1应检查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和不同来源数据的一致性。 5.3.2准确性要求对现有管道内检测等数据源进行差异性分析,包括通过开挖测量数据验证检测和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准确性的检查与评价包括数据对齐的一致性与质量、数据覆盖度、置信度等, 5.3.3应根据数据分析的需要,判断数据源或内容是否缺失,以及关键信息数据是否缺失,当数据缺失时,应采用合理的假设或标准来满足评价要求, 5.3.4在不同来源数据不一致的情况下,应验证数据的真实性。必要时通过现场调查和相关试验消除偏差。 5.4数据统计分析 5.4.1应对不同来源对齐的数据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确定缺陷致因因素、影响程度等。 5.4.2宜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给出缺陷可能产生的时间和原因。 5.4.3管道腐蚀缺陷的多源数据比对分析时,应对识别的活性腐蚀点增长原因进行分析,必要时,可采用开挖验证明确外部活性腐蚀点的增长原因,油气管道腐蚀数据综合分析应按SY/T0087.5规定执行。 5.5危害因素识别 5.5.1 应通过管道多源数据整合,综合分析危害因素。 5.5.2危害因素分为以下3种类型:
一一随时间劣化因素,包括外腐蚀、内腐蚀、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凹陷疲劳损伤等;一固有因素,包括制管焊缝缺陷、管材缺陷,焊接施工时产生的环焊缝缺陷、凹陷、划痕、屈曲/褶
皱等; - 随机性因素,包括运行期的机械损伤(凹陷、划痕)、自然与地质灾害导致的管体损伤
5.5.3宜结合待评价管道的失效分析报告、风险评价报告、已有完整性评价报告等识别管道面临的危害因素,也可从类似管道的相关失效事故、风险评价报告及完整性评价报告识别待评价管道面临的危害因素。
5.6 数据充足性分析 5.6.1应根据数据质量、缺陷致因分析、评价方法及等级、维修维护要求等全面评价数据的充足性,判断是否满足评价需要。 5.6.2若数据不满足评价需要,应确定补充数据的范围、类型、数量 5.6.3数据补充应按照第6章开展,补充后的数据应按照5.2~5.5的要求与原有数据进行整合,并重新进行数据质量分析、危害因素识别和致因分析。
6检测与监测
6.1内检测 6.1.1应基于检测目的和检测对象选择合适的内检测方法,并确保所选用的内检测器满足检测要求
5
上一章:TSG D7004-2010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公用管道 下一章:TSG D7003-2022 压力管道定期检验规则—长输管道

相关文章

油气长输管道风险评价与完整性管理 Q/SY 01023.4-2018 油气集输管道和厂站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4部分:管道检测与评价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的发展分析 GB 32167-2015 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 SY/T 7472-2020 油气管道完整性管理等级评估规范 Q/SY 01039.5-2020 油气集输管道和厂站完整性管理规范 第5部分:管道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