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演化特征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演化特征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86.77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7:59:56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演化特征 117122,2010
doi;10.3969/j. isn, 1674-3636.2010.02.117
地质学刊
西藏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演化特征
徐平,梅丽辉,江俊杰,张然
第34卷第2期
(1.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30;2.江西省赣西地质大队,江西南昌330201)摘要:蛇绿岩带是大陆造山带中残存的古大洋岩石阔和上地峻的残片,它记录了洋壳地輕的对流、变形、熔融以及交代过程;蛇绿混杂岩带是不同时代、不同大小、不同构造环境的沉积物及洋壳和上地慢的残片,经俯冲消减、硅撞后混杂堆积构成的无序组合带,它涵盖了洋盆形成、俯冲消亡,弧-渠或强-陆硅撞到陆内汇聚的造山作用时空演化全过程。从班公湖蛇绿岩带内部结构、岩石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和研究,最后从地
质构造、地球化学及区域对比3个方面,分析了班公湖蛇绿岩的形成环境。关键调:演化特征;蛇绿混杂岩;西藏班公湖
中图分类号:P588.3 1概述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0)02011706
构造混杂岩的空间展布、物质组成、构造变形等地质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南、北两条亚带(图1)。该带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横亘于青藏高原中南部,西起班公湖,向东经改则、尼玛、东巧、索县、丁青、嘉玉桥折向南至八宿县上林卡,再向南沿怒江进人滇西,在西藏境内长2800km,宽5km~50km。班公湖-怒江结合带既是泛华夏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的分界线,又是羌塘-三江地层大区与冈底斯-喜马拉雅地层大区的分界线。
班公湖蛇绿混杂带位于班公湖-整江结合带西段,呈南东东向斜贯于1:25万喀纳幅、日土县幅中部。北以龙泉山一扎普断裂与喀喇昆仑一南羌塘一左贡陆块为界,南以斯潘古尔一日土一热邦错断裂与拉达克一冈底斯一—拉萨一腾冲陆块为界,出露35 个蛇绿岩体群,岩体面积一般几至十几平方千米。岩体与围岩呈冲断层或剪切断裂接触,剪切挤压作用通常把岩体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其边部有明显片理化。岩体群构造侵位于木嘎岗日群中,并被
早白垩世郎山组灰岩不整合覆盖。 2
班公湖蛇绿混杂岩带特征 2.1班公湖带内部结构
班公湖蛇绿混杂带内部结构较复杂,根据蛇绿收稿日期:2009-11-21;编辑:詹庚申
基金项目:1:25万日土县幅区坡地质调查项目(2002130000082)作者简介:徐平(1968一),男,工程师,主要从事区城地质调查工作
万方数据
东、西两段分别以界哥拉-宽长沟断裂和班公山断裂为界,中段由于地层的覆盖和断裂破坏,存在时分时合现象。
北亚带位于班公湖北岸龙泉山至巴尔穷北线,出露宽20km~30km,呈南东东向展布。西段在北部喀纳一龙泉山一线,混杂岩带总体表现为砂泥质构造混杂岩带,由一系列东西向韧性剪切片理化带夹蛇纹岩、大理岩、砂岩透镜体组成。南部班公湖南岸由一系列韧一脆性断裂带、剪切带夹由侏罗纪木嘎岗日群、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沙木罗组构成的弱应变域组成,零星出露蛇绿质混杂岩。中、东段蛇绿混杂岩零星出露,以巴尔穷蛇绿混杂岩为代表,多被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沙木罗组不整合覆盖或与其呈断层接触。其蛇绿岩层序组合多发育不全,缺乏枕状熔岩,玄武岩与细碧岩多和灰岩、角斑岩共生。带北为五峰尖一拉热拉新晚侏罗世一早白垩世陆缘火山一岩浆弧带,蛇绿岩亦被晚罗世一早白垩世沙木罗组不整合覆盖。因此,该亚带蛇绿混杂岩可能是中一晚侏罗世由中特提斯洋向北俯冲消亡形成。
南亚带为原班公湖蛇绿混杂带的主体部分,呈
上一章:霓辉正长岩制取铝酸钠溶液预脱硅的实验研究 下一章:准噶尔盆地腹部非均一捕获包裹体研究

相关文章

新疆尾亚蛇绿混杂岩与镁铁质麻粒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西藏改则洞错蛇绿岩中斜长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 T/GSC 003-2023 构造混杂岩带铁路工程地质安全评价规范 西藏阿里推覆构造与蛇绿岩构造侵位 西藏朗县地区增生楔杂岩带90 Ma岛弧型深成岩浆活动和意义 西藏羌塘盆地地南演化与油气远景评价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西段错不扎地幔橄榄岩组成特征及岩石成因 西藏冈底斯中段桑桑花岗质岩体锆石U-Pb年龄与Hf同位素组成及其对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