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卷第1期 2013年2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CHINA
西藏阿里推覆构造与蛇绿岩构造侵位
吴珍汉1叶培盛2杨艳1
(1.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Vol.40,No.1 Feb.,2013
提要;通过野外观测和ETM遥感解译,结合1:25区域地质调查相关资料,发现西藏阿里地区晚白垩世一古近纪发育自北向南长距离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形成大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导致班公一怒江缝合带发生解体和蛇绿岩构造侵位。阿里逆冲推覆构造系统由大量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组成,前锋逆冲断层呈张形分布于拉萨地块北部狮泉河一左左一革吉一麦岗沿线。沿主要逆冲断层,中生代蛇绿混
酸盐岩、晚白垩世一古近纪红层之上,形成比较典型的薄皮双重推覆构造系统,估算最小推覆距离160~180km。根据构造关系和同位素年龄资料,推断阿里薄皮推覆构造主要形成时代为75~20Ma,对应自北向南逆冲推覆构造运动速率约2.91~3.28mm/a。研究阿里逆冲推覆构造对深化认识班公一江缝合带及蛇绿混杂岩的构造属性、合理评价关塘盆地西段油气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调:薄皮双重推覆构造;逆冲断层;蛇绿岩构造侵位;班公一怒江缝合带;西藏阿里地区
中图分类号:P542*3;P588.12
文献标志码:A
西藏阿里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西部,发育颇具特色
文章编号:1000-3657(2013)010182-09
阿里薄皮推覆构造
的地质构造,包括喀喇昆仑断裂、日土蛇绿岩、狮泉河
蛇绿岩、多期构造运动及不同期次岩浆活动,受到国内外地质学家关注-。2000—200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西藏阿里地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西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冈、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先后完成狮泉河幅(144C004002)、革吉县幅(144C004001)、日土县幅(144C003002)和美多幅(I44C003003)1:25万地质图及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取得重要进展,大幅度提高了阿里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程度。尽管如此,目前对阿里地区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及不同蛇绿岩带相互关系仍然存在不同认识(24911。笔者在前人1:25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之上通过详细野外观测和ETM遥感解译,发现阿里地区存在大型薄皮推覆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蛇绿岩构造侵位存在密切关系。
收稿日期:2012-10-23;改回日期:201301-04
阿里逆冲推覆构造分布于班公一怒江缝合带及南北两侧,由大量逆冲断层、不同时代的逆冲岩席和构造岩片、不同规模的飞来峰和构造窗、不同方向的裙皱构造组成。大部分逆冲断层呈北东向、近东西向或北西走向,很多重要逆冲断层呈弧形分布;如前锋逆冲断层呈弧形分布于拉萨地块北部狮泉河一左左一革吉一麦岗沿线,班公湖一多玛北侧石炭系一二叠系大型逆冲岩席与三叠系一侏罗系构造窗呈弧形断层接触,两侧伴生褶皱轴面也呈弧形排列(图 1)。在羌多一多玛地区,由石炭纪板岩和二叠纪白云质灰岩组成的大型逆冲岩席自北向南逆冲推覆于三叠纪一侏罗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及晚白垩世一古近纪红层之上(图2):下伏三叠纪一侏罗纪碎屑岩-碳酸盐岩也发生自北向南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形成双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青激高原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1212011221111、1212011120185)及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Sinoprobe-02)
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吴珍汉,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青截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与地质构造研究工作;E-mail:wuzhenhan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