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辽河三角洲翅碱蓬湿地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对碳的扣留

辽河三角洲翅碱蓬湿地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对碳的扣留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61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6:47:39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辽河三角洲翅碱蓬湿地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土壤对碳的扣留 第41卷第2期 2014年4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 CHINA
Vol.41, No.2 Apr.,2014
辽河三角洲翅碱蓬湿地不同植被覆盖度下的
土壤对碳的扣留
余雪洋1.2叶思源2.3NicholasLawrenceYuknis2.3.4
EdwardA.Laws2.3,4赵广明2.3袁红明2,3丁喜桂2.3王锦2,3
(1.青岛大学,山东青岛266071;2.国土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3.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山东青岛266071;4.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美国BartonRouge,LA70803)
提要:为研究辽河三角洲湿地的固碳能力,2010年5月在辽河三角洲双台子河口东侧的两个翅碱蓬湿地区域采取7个柱状样,通过对样品的化学分析测试,并利用"Pb测年法确定的沉积速率研究了土壤对碳的扣留速率,其结果表明:有机碳浓度分别与各营养元素浓度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指示沉积物中的有机物质对营养元索有很强的富集能力,同时营养元素促进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土壤碳的加积速率。研究区总碳浓度范围为10.5~14.6g/kg,其中约83%为有机碳,其相应的土壤对总碳和有机碳扣留速率分别为98.02~260.37g/m/a(均值171.84g/m/a)和81.17 229.98g/m/a(均值141.29g/m/a)。本研究区,土壤对碳的扣留速率主要受土壤的沉积速率控制,并与高程有显著
的相关关系(p<0.01)。土壤对碳扣留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全球碳循的理解。关键调:辽河三角洲;湿地;碳扣留;营养成分;"Pb测年
中图分类号:P632".1;P93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3657(2014)02-0648-10
沉积物对碳的扣留和理藏川是全球碳收支平衡以及湿地生态系统在地质历史时期内碳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引起了全球科学家的广泛兴趣-汀,在中国的部分地区也有相关的土壤有机碳浓度以及储量的研究-"。在小的时间尺度内,沉积物对碳的扣留(Carbonsequestration)影响着湿地生态系统的营养状态和河口的生产力310。
沉积物中被埋藏的碳形态与碳的总量受控于早期成岩作用"。在湿地沉积物表面,大部分新沉积的有机物质被分解,而其他的营养成分会快速地重新矿化,并向沉积物中的孔隙水中释放,最终释放到上覆地表水中12.。因此,只有部分与沉积物颗粒结合的有机碳及营养成分到达水-沉积物界面
收稿日期:2013-08-16:改回日期:2013-11-20
时会与聚集的沉积物一起被埋藏。埋藏于深层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营养成分多以较稳定的矿物形态存在,不易迁移和转化。河口作为早期成岩作用最为显著的地区,聚集了大量来自陆地的有机物质与营养成分,因此研究河口湿地有机碳和其他营养成分的扣留与埋藏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些沼泽湿地只有30%~50%或甚至更少的有机碳和营养成分被埋藏下来[4]。
本研究利用21°Pb放射性测年法[13,16],利用恒定沉积通量(ConstantInitialConcentRation,CIC)模型,确定各柱状样的沉积速率,结合分析测试结果中的有机碳(C)、总碳(TC)含量以及柱状样的体积密度等参数,计算柱状样所在区域的有机碳加积
基金项目: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基金(20111102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40022)、海洋地质保障工程项目(GZH201200503)及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大调查项目(1212010611402)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余雪洋,男,1989年生,硕土生,从事环境地球化学与碳循环研究;E-mail:yuxueyang89@hotmail.com。通讯作者:叶思源,女,1963年生,研究员,从事环境地球化学与碳循环研究;Email:ye_siyuan@sina.com。
http:/geochina.cgs.gov.cn中国地质,2014,41(2)
上一章:新疆伊犁果子沟晚前寒武纪地层沉积特征及对比研究 下一章:皖南地区震旦系古介形类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相关文章

环渤海湿地盐地碱蓬对碳、氮、磷吸收通量的研究 滨海湿地公园生态化规划探索——以辽河三角洲湿地公园概念性规划为例 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规律与调控管理:以辽河三角洲为例 不同施肥制度下我国东部典型土壤易分解与耐分解碳的组分特征 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下土壤可溶性有机物的荧光特征研究 不同覆盖材料及旱作方式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黄土塬区长期不同耕作、覆盖措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DB3209/T 1229-2023 沿海滩涂碱蓬湿地飞播修复技术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