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1-—357,2010
doi :10. 3969/j. issn, 1674-3636.2010.04, 35)
地质学刊
皖赣相邻区新元古代构造演化探讨张彦杰”,孙磊“,周效华”,廖圣兵”,主存智”,朱意萍
第34卷第4期
(1.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6;2.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
摘要:皖赣相邻区广布的浅变质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大量高精度同位素测年数据显示,该浅变质地层应形成于821Ma~840Ma间的新元古代早期。综合沉积事件、君浆事件和构造事件等提出皖赣相邻区新元古代经历了古扬子板块东南缘裂开一陆缘小洋盆有限俯冲一弧陆碰撞造山一造山期后陆壳裂陷沉积的构造演化过程。
关键词:江南造山带北缘;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岛弧火山岩:江西:安徽
中图分类号:P542P534
1区域地质基本特征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0)04035107
带(另文论述),其由新元古代基性岩碎块或碎片及溪口岩群火山-陆缘细碎屑复理石基质组成,该构造带北东向延伸被休宁中生代陆相红盆掩盖后可与
皖赣相邻区主体是围绕扬子板块东南缘发展起来的元古代大陆边缘小洋盆地带,区内以广布一套浅变质的陆缘细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火山物质的复理石建造体为特征。长期以来,众多学者根据早期的同位素年代数据和时限分布较广的微古植物,将其形成时代置于中元古代。然而,近些年包括笔者在内的不少地学同行在研究区一带应用SHRIMP及LA-ICP-MS 等测年方法在原定位于“中元古代”的地层中无一例外地获得了一大批(已知晓的年龄数据22组)集中在 821Ma~840Ma间的锆石U-Pb年龄数据。由此表明,皖赣相邻区广为发育的该套浅变质岩系形成时代应属新元古代阜期,其以景德镇一源一伏川区域断裂带为界,南部称溪口岩群,以北属双桥山群(图1)。通过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溪口岩群属拉张构造背景下的活动大陆边缘构造沉积环境,而双桥山群主体显示火山弧构造沉积环境下的建造组合,上覆南华纪早古生代滨浅海相为主的地层组合,认为属板内伸展机制下形成的稳定型盖层沉积,二者之间除局部保留有角度不整合痕迹外,大部分均被断裂构造所分割,区域上,主要分布于休宁一祁门县毗邻的北部一带。
根据野外调查,发现并建立了郭源构造混杂岩收稿日期:201001=12;编辑:詹庚申
伏川蛇绿岩带相接,南西向经赣东北瑶里镇可与景德镇一宜丰深断裂带相连,是一条多期活动的中深层为主、中浅层构造掺杂的区域性超壳构造变形带,构造变形主要显示自北而南多层次多期叠瓦状复合逆冲运动学特征。构造混杂带中基性岩残块包括蚀变枕状一块状基性熔岩、辉长-辉绿岩等,它们在空间上紧密相伴,以前者分布最具规模,岩块大小悬殊,多呈透镜状、团块状、带状、模状及不规则状产出,岩块间多被规模不等的断层及逆冲剪切片理分割。郭源一带基性岩带出露最宽,约500余m,带内基性岩被自北而南的高角度逆冲断层所切割(图 2),另有出露宽度不大的强韧性变形的钙硅泥沉积体呈构造透镜体混杂于基性岩中。研究认为,郭源基性岩块与伏川蛇绿岩基性岩类具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及相近的产出地质特征、空间分布位态等,认为属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另文阐述),形成于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边缘区的弧后盆地构造环境或陆壳上的小洋盆地内,属大陆边缘区弧后盆地扩张演化过程中的地岩浆活动的产物。值得一提的是皖南伏川蛇绿岩与赣东北樟树墩蛇绿岩在产状、岩石类型组合、ena(T)值及微量元素特征等方面存有不
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安徽1:5万平里、江潭、瑶里、虹关幅区调"项目(1212010610609)
作者简介:张彦杰(1971—),男,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