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4.6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9 09:36:37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 第41卷第1期 2014年2月
中国地质 GEOLOGYINCHINA
昆仑山深部结构与造山机制赵文津!吴珍汉1史大年2薛光琪2宿和平2
KarplusMS3MechieJ4宋洋1杨宏伟1刘志伟(1.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2.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所,北京100037;
Vol.41, No.1 Feb.,2014
3.Department of Geophys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Califormia,USA;4.Deutsches Geo Forschungs Zentrum
—GFZ,Sections“Geophysical Deep Sounding”and“Seismology",Potsdam,Germany)
提要:本文根据INDEPTH-IV面所做的地质、地球物理探测所取得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昆仑山造山模式,论述了:(1)在旱二叠世松潘一甘孜洋向昆仑一柴达木地块下俯冲使地块南缘形成陆缘弧和弧后拉张区,使昆仑一柴达木地块在持续碰撞挤压过程中,分别形成了造山带与古近一新近纪盆地的不同构造演化特征;(2)昆仑地段老结晶基底在地块对挤中不断向上抬升成山,同时又受到强烈剥蚀,使老结晶基底及深成岩呈现在地表;南昆仑地块则沿昆仑地块中央断裂向北逆冲到北昆仑地块之上,断裂深10km;昆仑地块没有发生向北逆冲推覆到柴达木地块上:(3)昆仑地块地壳增厚主要发生在中地壳(6.2~6.6km/s),是中基性岩石层的增厚;(4)柴达木盆地作为昆仑弧弧后拉张地带,随昆仑造山隆升而下沉,新生界陆相沉积达12~14km厚,由“沉积"与“挤人”两个作用造成了地壳增厚;结晶基底发生断陷形成新裂谷,裂谷宽度约12km,深度约4km,导电带显示裂谷通过断裂与深部发生热流体联系;(5)再次确定了,柴达木盆地莫霍界面深52km,昆仑山的莫霍界面深65~70km,莫霍界面台阶位于格尔木附近(185km距离处);(6)松潘一甘孜地体复理石层厚度为10~14km,其下面的6.2~6.3km/s均匀速度层(同时有高导电性显示)是本地块所特有,推测为残留洋壳的堆积,约15km厚;浅层通过古近一新近系风火山推覆系增厚,另在中地壳部位挤人了15km厚岩层;(7)否定了亚洲岩石圈地慢向柴达木地块地慢岩石圈之下俯冲的模式,提出印度大陆地慢岩石圈从高喜马拉雅下拆离成两层,并沿高原地壳底部向北伸展,直到中祁连山之下,成为高原南北对挤过程中岩石圈地慢长度调节的新方式。
关键词:昆仑山;柴达木;松潘一甘孜;洋壳堆积;地慢岩石圈;复理石层
中图分类号:P5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4)01-0001-18
同题的提出与工作部署 1
昆仑山位于青藏高原的北部成东西走向,并展布在柴达木盆地的南缘。柴达木盆地面积为10方 km左右,平均海拨在2700m;昆仑山海拨在5000~ 6000m,从柴达木盆地到昆仑山地形陡升约3000 m,构成了西藏高原北部的第一个边界。昆仑山形成过程与造山机理,先后已有多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多个造山模式,但是这些模式深部结构的主要
收稿日期:2013-11-19;改回日期:2013-12-20
内容还是以推测为主,缺乏实际数据的佐证。为此,中美德合作开展了“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的深面(所称INDEPTH)"项目第4阶段的研究,拟通过完成穿过柴达木盆地与昆仑山接合带的一条地质地球物理深剖面,查明地下深部与浅层的结构,探究两者的构造关系。INDEPTH-V工作成果已由M.S.Marplus,J.Mechiel,吴珍汉,赵文津等人撰文,先后发表在2011年JGR、2011年《自然一地学》、2012年GJI等刊物上"-4)。M.S.Marplus"提出了
(60
作者商介:赵文津,男,1931年生,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勤探地球物理和深部操测研究:E-mail:xzwzwj@sina.com
http://geochina.cgs.gov.cn 中国地质, 2014, 41(1)
上一章:土壤硒的赋存状态与迁移转化 下一章:苏北盆地高邮凹陷隐蔽性断层构造特征分析与预测

相关文章

祁连山造山作用与岩石圈地幔的特型结构构造 T/QGCML 2343-2023 深部地层电性结构探测规范 晶体光学与造岩矿物 台湾的造园与造园植物 大型钢铁企业组织结构及控制机制研究 青藏高原东部晚新生代重大构造事件与挤出造山构造体系 钢筋混凝土空间框架结构抗连续倒塌机制研究 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机制、特征、格局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