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8卷第3期 2011年6月
中国地质 GEOLOGY IN CHINA
青藏高原中段渐新世逆冲推覆构造吴珍汉1赵立国2叶培盛3胡道功3周春景3
Vol.38,No.3 Jun.,2011
(1.中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2.黑龙江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齐务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5;
3.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完所,北京100081)
提要:青微高原中段渐新世发育大规模逆冲推覆构造,在地块边界与汇案部位形成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体系,典型实例如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塘地块北侧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伦坡拉一安多一索县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冈底斯冲推覆构造系统、喜马拉雅山脉主中央逆冲系。大部分逆冲断层呈现叠瓦状排列,指示自北向南逆冲推覆构造运动方向,与印度大陆北向筛冲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高精度同位素测年资料显示,喜马拉雅山脉主中央逆冲系与羌塘地块北侧风火山逆冲推覆构造韧始发育时代均早于35Ma,东昆仑南部逆冲推覆构造运动与风火山相关岩浆侵位年龄为28.8~26.5Ma。青藏高原股地强烈逆冲推覆构造运动结束于早中新世五道群湖相沉积之前。青藏高原渐新世逆冲推覆构造运动对地壳缩短增厚与均衡隆升具有重要贡献。
关键词:逆冲推覆构造;地壳增厚;古构造;渐新世;青藏高原
中图分类号:P5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3657(2011)03-0522-14
青藏高原隆升-地壳缩短增厚-区域构造变形存在密切关系!,挤压缩短导致地壳增厚,增厚地壳发生重力均衡导致青减高原快速降升P-),因此观测地壳运动与构造变形成为研究青藏高原降升过程和机理的重要途径-9。但青数高原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不同时期发育不同构造变形,多期构造变形叠加产生复杂的区域构造格局-。慈选择青藏高原中段地区(东经88~96°、北纬27~37°),在区域地质调查和典型构造观测基础上,进行古构造鉴别与筛分,编制渐新世古构造图,分析渐新世古构造格局和逆冲推覆构造运动规律,为认识青藏高原形成演化过程和隆升机理提供古构造证据。
区域地质背景与新生代沉积建造 1
白垩纪晚期,新特提斯古大洋快速向北俯冲网形成古沟一弧一盆构造体系因:喜马拉雅地块位于新特提斯古大洋南侧,处于印度大陆板块北缘浅海陆棚沉积环境;拉萨地块位于新特提斯古大洋北侧,属
收稿日期:2010-11-08;改回日期:2011-0428
欧亚大陆板块南缘;冈底斯处于新特提斯古大洋板块俯冲消减带北侧的古岛弧环境3周。由于构造环境的差异性,导致古沉积环境的空间分异性,不同构造单元发育不同的地层系统(图1)。晚白垩世,喜马拉雅地块北部沉积了宗卓组浅海相灰岩与砂岩,其呈角度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覆盖于甲不拉组砂页岩之上;拉萨地块处于岩浆岛弧与弧后陆相沉积环境,在拉萨地块南部林周盆地沉积了设兴组砂岩、泥岩与砾岩;在拉萨地块北部盆地沉积了拉江山组紫红色陆相砂砾岩;伦坡拉盆地、羌塘地区、东昆仑南部与柴北缘均沉积了厚达数百至数千米的暗红色与紫红色陆相砾岩与含砾砂岩(图1)。
古新世一始新世早期,喜马拉雅地块总体处于剥蚀环境,普遍缺失沉积,仅在江孜一萨嘎一桑麦地区局部发育残留古洋盆,形成深海一半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和混杂岩建造,面拉萨地块尤其南部冈底斯地区处于残留古岩浆岛弧环境,形成了林子宗群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包括典中组(Ed)、年波组
基金项目:深部探测专项Sinoprobe-02地质课题与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2006DFB211330)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吴珍汉,男,1965年生,博士,研究员,长期从事青蒙高原区域地质调查与大陆动力学研究;Email:wuzhenhan@yahoo.com.cn。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