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Streptomyces sp. HJC-D1溶藻过程产物光谱学特征及机理

Streptomyces sp. HJC-D1溶藻过程产物光谱学特征及机理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58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1 15:38:43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Streptomyces sp. HJC-D1溶藻过程产物光谱学特征及机理 第33卷,第1期 2013年1月
谱学与光谱分光

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
Vol.33,No.1,pp167-171 January,2013
Streptomycessp.HJC-D1溶藻过程产物光谱学特征及机理
天亮!
孔赞,陈剑,徐向阳,朱 1.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浙江杭州310058 2.浙江省开化县环境保护局,浙江禹州
324300
摘要运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透射电镜等技术,研究了溶藻菌株Streptomycessp.HJC D1抑制铜绿微囊藻过程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组成与特性,初步揭示了微生物溶藻机理。结果表明,溶藻菌株发酵液添加量5%(g)时铜绿微囊藻去除率可达72.6%土5.5%;溶藻产物DOM以类腐殖酸物质为主,平均分子量在1000Da左右;溶藻过程藻细胞结构遭到明显破坏,推测可能的微生物溶藻机理为:溶藻菌破坏铜绿微囊藻细胞壁,导致藻细胞失活、死亡。
关键词落菌;铜绿微囊肇,落产物;光谱学特征;机理
中图分类号:X524
引言
文献标识码:A
DOI: 10. 3964/j. issn. 1000-0593(2013)01-0167-05
年来有研究者应用三维荧光光谱(3-Dfluorescencespectros copy,EEMs)等技术分析环境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dis solovedorganic matter,DOM)[,12]。课题组前期分离获得
根据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我国26个国控重点潮(库)中,属IV~V类和劣V类水质的潮(库)比例分别占 50.0%和7.7%,部分潮(库)为我国重要的饮用水水源,水体富营养化形势严峻1.2)。富营养化不仅影响水体水质、危害水生生态系统,其中有毒类代谢产生的澡毒素还直接影响饮水安全和人类健康。据调查,导致潮库富营养化的有害微要藻属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大量的藻类有机物(aigo genicorganicmatter,AOM),包括通过细胞外新陈代谢作用形成的胞外有机物(extracellularorganicmatter,EOM)和通过细胞内自身分解作用形成的胞内有机物(intracellular organicmatter,IOM)[34。Her等($)发现,超滤膜具有显著的可溶性有机碳去除性能,但AOM易造成超滤膜污染。李甜等[认为AOM造成超滤膜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为大分子中性亲水性组分对膜孔的堵塞由于AOM在水环境中滞留时间长、难生物降解,更为产重的是AOM在加氯消过程易生成一系列卤代有机副产物,其中大部分为“三致”物质,对人类饮用水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门。
以微生物为主的生物控藻方法(如溶微生物、噬菌体等)具有高效、低成本及无二次污染等特点,受到广泛关注(*),由于藻类在生长代谢及衰亡过程会向水体释放各类衍生物,对饮用水处理过程尤其是膜滤工艺产生影响("10),近
收稿日期:2012-06-11,修订日期:2012-09-18
一株链霉菌属溶藻菌Streptomycessp.HJC-D1,发现该菌株发酵减对钥绿微竞藻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揭示溶藻产物特性及过程机理,运用EEMs、傅里叶红外光谱(infraredspectroscopy,FTIR)、透射扫描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microscope,TEM)、凝胶渗透色谱(gel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等技术,分析Streptomycessp.HJC D1溶藻过程的产物DOM荧光物质特性与分子量分布,初步揭示微生物溶藻机理,以期为微生物控及饮用水源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实验部分
1.1
菌种及培养条件
(1)菌种:溶藻菌Streptomycessp.HJC-D1由本实验室
分离并保藏;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aeruginosa)-905,购自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种保藏中心。
(2)培养基:放线菌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3),铜绿微囊藻采用BG11培养基[14];藻种经活化后于光照强度为2000
lux,光暗比14:10h,25C光照培养箱中培养。 1.2方法
1.2.1
溶藻菌培养及其无菌滤液制备方法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J08B01,2012BAJ25B07)和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Y200909172)资助
作者简介:孔资,1983年生,浙江大学环境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通讯联系人e-mail;felix79cnzjueducn
万方数据
e-mail; ky020241@hotmail. com
上一章:铁蛋白脱铁机制的建立及脱铁前后光谱变化的研究 下一章:反式油酸的太赫兹光谱研究

相关文章

制备生物炭的结构特征及炭化机理的XRD光谱分析 CO2-CH4-N2瓦斯混合气水合分离产物Raman光谱特征 煤层吸附特征及储气机理 水砂突涌灾害机理、特征及防治 水母代谢过程中释放的溶解有机质的光谱特征 大坝混凝土早期热、力学特征及开裂机理 大型丝状绿藻生长过程中有色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的变化 异种钢及异种金属焊接-显微结构特征及其转变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