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技术
浅谈DDN网络缩网优化改造
郑娜杨咏王明瑞
(中国联通目照分公司山东目照276826)
数事我术与流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联通目照分公司对DDN网存在的主要间题,探讨了DDN网优化改造策略。并针对目照联通DDN网的实际情况,提出网络优化改造方案。
优化改造
关键调:DDN缩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金融大客户历来是各运营商争夺的重中之重,伴随着网络技术
的发展,网点建设的主流带宽已经由原来64/128K(DDN线路)发展到N*2M(SDH线路),随之也对网络改造提出了更高的建设需求。本文通过对日照联通DDN现状分析,论述了改造优化方案,以期对
维护单位有所借鉴。 1、研究背景
1.1DDN技术简介
DDN是为用户提供数据专线服务的网络,是一种基于TDM(时分复用)的传输技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在2000年前后,DDN专线是运营商提供数据服务的最主要形式。
1.2日照联通DDN网路商介
日照联通自1994年兴建DDN网络,分为汇接层和接人层两部分。DDN核心网络采用美国NET公司产品组网共有14个节点,外围接入网点采用四川迈普MP9400共有95个节点。DDN网由于建网较早,网上承载了大量64k的低速率线路,网间中继全部采用2Mbits/ s速率互连,网络整体容量较低。建网初期,用户量迅猛发展,后期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在网用户逐渐转网,改造前主要有农信、邮政储需等200余个网点。
2、DDN网络维护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传输速率慢
随着业务量的增加,用户的数据流量明显增大,DDN技术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数据传输的需要。
2.2设备老化现象严重
DDN网的设备已运行了十多年,网络设备故障频繁出现。由于 DDN网的汇接层节点的网管信息转发的性能下降,出现边缘接人节点网管通道暂时阻赛的情况,导致脱管,尤其是单点上联的节点,影响更加明显,
2.3网间电路和网络延伸段的设备故障大大增加
网间电路中断故障是DDN网最频紧的故障之一,其主要原因是电路自动迁回功能出现问题,必须手动剧除电路后再重新生成新的电路,增加了用户的故障申告数量,有些电路还必须依次重新设置所经过每个节点的静态路由,延长了故障修复时间。
2.4缺乏对故障具其体定位手段
DDN网要求线路质量比较高,经常出现一些疑难故障,只能通过更换新的设备或路由解决
2.5板卡备件及技术支持缺乏
生产厂家已停止生产DDN网所使用的网络设备,不能为DDN 网提供相关技术支持与设备升级服务。
2.6设备能耗高、技术落伍
DDN设备属于高能耗设备,不符合当前节能顾排大环境下的低碳模式。
3、缩网优化改造方案
3.1编网方案一
16 方方数据
文章编号:1007-9416(2011)08-0016-01
实现DDN缩网用数字电路+协议转换器方式实现乡镇以下接人网点的平滑接人,对客户透明。接入股用光缆代替钢缆提高电路质量的同时能够做到乡镇一级的DDN设备退网,全市只保留5台核心节点。
目前日照分公司共有乡镇一级接入网点80多个,通过采用数字电路+协议转换器+光路的方式替换目前MP9400+用户路由器的接人方式。让用户电路直接在核心区域的MP9710上实现汇聚,如下图:
2M
MP9710
G.703 光猫
光好
光器
一线编一
方案特点:(1)采用数字电路+协议转换器方式实现乡镇以下接人网点的平滑接人。(2)核心目标是乡镇级接人节点退网。只保留5 台核心节点,大大减少末梢接人设备数量。(3巧妙的利用原有的乡镇至市一级2M中继电路,不需要再新开数字电路。(4)对降低维护成本,节能降耗,提高网络稳定性,推进“光进钢退“具有积极意义。*3.2编网方案二
实现DDN退网,将用户电路直接在传输环网上实现汇聚,投资较大且用户网络需要进行配置修改。采用数字电路+协议转换器+ 光路的方式替换目前MP9400+电缆+用户路由器的接人方式,让用户电路直接在传输环网上实现汇聚。如下图:
光路
施产中心机育范由器
器
用产需内
方案特点:(1)采用数字电路+协议转换器方式可实现乡镇以下接人网点的平滑接人。(2)核心目标是DDN全部退网,所有用户都实现光路接人。中心端使用SDH环网与用户的CPOS模块,使用3个 155M汇聚到用户中心机房路由器。(3)用户中心机房采用环网接入,实现了物理路由的热备份,可防止因裸光路中断导致用户所有的网点脱网。
3.3方案比较
方案一对用户透明,且投资相对较少,客户易于接受。 4、结语
通过与用户进一步沟通,日照联通采用了方案一对DDN网络进行缩网。优化实施后客户网络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客户满意度得到大幅提升。通过缩网,减轻了维护压力,降低了能耗支出,实现了
企业降本增效,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陈炽文张建红.数字通信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陈伟民,数字数据网DON[J].计算机周刊,2001,
[3]李斯伟,雷新生.数据通信技术[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