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思考

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思考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7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18 16:42:53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思考 ·水生态·
DOI: 10.3969/j.issn.10047328.2018.01.003
京津冀区域重要水源地保护的思考
戴乙,王佰梅
(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监督管理处,天津300170)
海河水利2018.No.1
摘要:饮水安全是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保障,是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基石,确保饮水安全必须优先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近年来,京津地区受水量少,水污染、水生态环境破坏等因素影响,水源地安全面临着巨大的成胁。针对京津冀地区国家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现状,分析目前区城内水源地保护面临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水污染安全隐惠、管理责权交叉等共性间题以及相互依赖性及区域协同管理等内在联系,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对三省市如何更好地排异求同、协作共高保护水源地造行了分新和展望:一是强化区城内保护与治理,强化地方致府主体责任、建立多重资金投入保障机视制、加强宣传引导;二是建主区城协同保护机制,建主健全水源地水资源统一调配
制度、水源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区城间信息共享与监控预警平台等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水源地保护
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
京津冀地区位于海河流域申心位置,三省市行
政区划级横交错、毗邻相接,以不到全国2.3%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8%的人口和11%的经济量。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需要水源作为保障,但区域各地本身受水资源总量不足、水生态恶化、水污染严重等因素影响,水源地存在供水安全隐患。此外,区域各行政区之间水系河流相通,上下游互为影响,上游地区水资源无序开发、水环境得不到治理,必将使下游水源地安全受到威胁,而下游地区若不对上游水资源保护进行必要的支持,区域水安全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共同承受。为此,从协同发展的视角看待和解决区域水源地保护有着重要意义。
1京津冀地区水源地保护现状及形势 1.1区城水源地保护现状
京津冀地区列入《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水源地有33个,包含地下水水源地17个、水库型水源地15个、河道型水源地1个。据调查,2016年总供水量约27亿m,总供水人口约3500万人,大部分水源地水质达到Ⅲ类。近年来,三地按照水利部开展全国重要伙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的工作要求,综合施策,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保护,有效保障了区域供水安全。但随着三地对水收稿日期:2017—10—15
作者简介:鼓乙(1979一),男,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资源保护工作。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10047328(2018)01000703
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水源地全保障工作应常抑不。
京津冀三地政府对于开展水源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是一致的,但是鉴于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水源地保护的投入力度不平衡。北京市涉及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建设项目资金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密云水库是国内最早实行全封团管理的水源地之一,还将利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进行回补保证水量。天津市近年来累计投入30多亿元用于保护引滦水源,于桥水库也基本实现全封闭管理,海水利用走在全国前列。河北省投资力度稍小,但积极探索水源地管理机制,在多个水源地实行以公安、水政、渔政、环政等多位一体的联合执法体制。此外,京津冀三省市在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潘家口水库初步探讨建立了地区间水生态补偿机制,以促进上游水源涵养和保护,
2014年水利部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利专项规划》明确提出,将围绕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水源涵养、保护区划分、污染源综合整治、地下水水源地污染控制等措施,以实现京津冀地区水源地全面达标目标。计划到2020 年,区域内将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76方km.治理
程度达到60%以上,水源涵养能力明显提高, 1.2区城水源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废
三地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与“水量保障、水
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总体自标均有一定差
上一章:纳子峡电站泄洪冲沙洞工作弧门自动弹起原因分析 下一章:基于地统计学和小波理论的水文时空差异性研究

相关文章

京津冀区域地面沉降灾害防治思考 区域环境保护思考与探索 基于地区与产业双重维度的京津冀区域水资源优化研究 封山育林的重要意义及措施的思考 T/CAQI 178-2021 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防治技术导则 T/CAQI 179-2021 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河流型水源地生态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导则 小型构造的区域构造意义及其对野外地质人员的重要性 T/CWEC 25-2021 T/CAQI 178-2021 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湖库型水源地富营养化防治技术导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