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大视野
传源卤环境 O1
浅析我国城市垃圾的产生、分类及收集处理
王婷婷秦立强
(德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山东德州253034)
摘要分析城市拉极的产生、特性及常用的垃援处理方法,介绍短报分类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越极处理的缺陷,提出解决我国城市生活垃极问题的途径。
关键词垃板产生垃圾分类
垃被处理
中图分类号:X799
文献标识码:A
1城市垃圾的产生及其特征
文章编号:1672-9064(2014)06059-02
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善。当前,城市把垃处理的重点放在减
城市垃圾可以具体分为3类:居民生活垃圾、街道保洁垃圾和集团垃圾。
第1类垃圾,主要是由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这种垃圾种类呈现多样化的特征。既包含使用过的废弃塑料袋,废纸,还包含泥沙,食物等。居民生活垃圾在城市垃圾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呈现出明显的季节特征。
第2类垃圾,主要来源于清洁工人打扫马路,街道等公共场产生的垃圾。这类垃圾在组成上也是相当复杂的,和居民生活垃圾组成大同小异。这类垃级一般较为干燥。
所谓集团垃圾,顾名思义表示由行政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学校工厂等人员聚集较多的场所产生的垃圾。集团垃圾的种类受到居住人群的影响。在通常情况下,集团垃圾种类相对简单,大多具有可燃性,
城市生活垃圾组成受到多重因索的共同作用,例如城市的占地面积,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习惯等。 2城市垃圾处理系统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增加。
垃圾资源化可减少资源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和耗费,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将直接污染环境的废物变为生产原料,从而减少大量污染源并保护环境;可以提高生产部门的经济效益,并可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
基于整个国家的垃圾处理方法分析,使用频率最高的处理手段有3种:①填埋:②楚烧;③堆肥。对于城市而言,对垃圾的处理大多依靠填埋的方式,对于部分垃圾还使用高温堆
肥的方式,几乎没有多少垃圾采用楚烧处理的方式。 3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缺陷
目前中国在垃圾资源化方面存在以下的缺陷:①垃圾混合回收的方式加大了垃圾资源化的难度。在目前分选技术差的情况下,从回收的垃圾中分选有用物质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利于城市垃圾资源化。②垃圾资源化技术较落后。大多城市垃圾中的无机成分比有机成分多,不可燃成分比可燃成分多,不可堆腐成分比可堆腐成分多,因面资源化难度大,经济效益较差。③垃圾资源化的资金不足。建大型卫生填埋厂或楚烧发电厂均需大量资金,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主要来自政府,数额有限,从而造成垃圾资源化基础设施差。④
量上,对垃圾资源化重视不够,无相应的资源回收法,管理差,且目前的管理体制不利于垃圾资源化。③资源化意识淡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随之改变,资源回
收观念淡薄,回收难度加大。 4垃圾分类收集的必要性
相比之下,从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缺陷中我们可以看出:垃圾混合回收不仅会造成垃圾处理难度加大、资金增加,而且还易在垃圾处理过程中造成二次污染。
关于垃圾分类,在中国人已经不自觉的延续了多年的习惯,这是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决定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多数的家庭都会将垃圾分类。牙育皮价格高需要单独卖,橘子皮可以用于制药,对于一些废弃的食物往往集中在一起堆肥,作为农作物的废料。通过这种垃圾分类一方面降低了垃圾回收的成本开支,另一方面还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现阶段,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传统的对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却被越来越多的国人遗弃甚至遗了,外国成功的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垃极分类好习惯,这种分类标准大大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很多国人不再看重垃圾回收变卖的几毛或者几元钱,为了方便很多人不惜将这些垃圾直接丢弃。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但是这一美德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遗弃。正是缺乏对垃圾的回收利用意识,所以中国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垃圾,不管是城市还是乡镇都出现了堆积如山的垃圾。为了最大程度上降低垃圾对域市发展的困扰,将垃圾变废为宝,我们必须重拾传统的垃圾回收利用美德。
迄今为止,国外对垃圾分类回收重复利用已经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中国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如果对回收的垃圾进行稍微的处理将可以大大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节省垃圾处理的成本开支。在垃圾回收之初,很多居民还缺少分类回收的意识,还是向以前一样将厨房垃圾,卧室垃圾和卫生间的垃圾一起丢弃在一个大的袋子中或者垃圾桶中。随着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力度不断增强,人们对垃圾认识不断深人,越来越多的养成了垃圾分类放置的习惯。但是,还是有部分人依然没有养成垃极分类放置的良好习惯。其实,要想实现垃圾分类回收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并实现制度化,规范
作者简介;王峰峰(1989~),女,山东德州人,本科学历,主要从事环境响评价工作。现就职于德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2014.NO.6.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