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与探讨
生态护弹类型研究
林卫烈
(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福建福州350003)
传源南环境 ORN1872-2R
摘要目前处予探索阶段的生态护库,其类型不断得到增加和补充,使生态环境建设水平有很大提高。通过研究生态护库,认为其前景十分广阔,是今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发展的新的方向,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使水土保持水平得到提高。
关键词水土保持生态护库
中图分类号:X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064(2016)03-015-C2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通过建造公园、公共绿地、整治河道水环境等来改善环境。生态护岸建设方法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河道环境综合整治的新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技术发展很快。生态护岸是指能防止河岸方,还具备使河水与土壤相互渗透,增强河道自净能力,有一定自然景观效果的河道护坡形式。是利用植物或将植物与土术工程相结合,对河道坡面进行防护,有助于河流水质的改善,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和水土保持。生态护岸有防洪、生态、景观、自净四大功能叫。农村主要是自然草木类、砌石类、生态混凝土类等3,城市主要是植物护岸、植物护岸与工程护岸相结合3)。
概述 1
传统的护岸工程以水泥、沥青、混凝土等硬性材料为主要建材,在结构型式上分为直立式,斜坡式或斜坡式与直立式组合的混合型式,断面规则架化,在结构型式和材料选择上力求安全经济、施工简便,在使用上偏重防洪功能,忽视了河流的生态效应,对河流的生态造成影响。
生态型护岸的出现顾应了人与自然共生的要求,是护岸工程建设的一大进步。生态型护岸分为自然原型护岸、人工自然型护岸及自然型护岸与工程护岸相结合3种类型。通过绿化护面层,坡面多孔化、粗稳化,近岸流态多样化3种主要途径,重视发挥天然材料的性能,能有效地改善传统型护岸对河流环境及生态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并由此对护岸的设计及施工带来一系列有益的启发。为保护岸坡,控制河势,人们在大大小小的河流上修建了各种类型的护岸和护坡,护岸工程在技术和实践上都日臻完备。
国内传统的河道护岸往往是首先在满足河道防洪、排涝、蓄水等功能的前提下,着重于河道的浆砌块石或混凝土材料方面的结构设计,很少去考虑河道与周边历史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及人文环境的统一,所以往往治理后的河道与周围的环境不相协调,而且河道的环境条件模式化,并使生物种类单一化,由此带来的环境间题也相当严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提出,必须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建设,保护陆地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人们在越来越注重城市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水利工程的环境问题,在有些堤防和护岸的结构设计中开始注入环境水利的设计理
念。上海市1998年开始对苏州河的生态整治,成功地重建了河流生态系统。包括直立式河岸、亲水型河岸等类型。
在国外,德国Seifert在1933年首先提出“亲河川整治” 概念,当代河道整治工程注重河道景观与其周围环境的和谐性,如德国的"河流生态自然工法”,澳大利亚的"绿植被技术”,日本的"近自然工事”,美国的“自然河道设计技术"等。根据国外的实践,河道生态护岸建设的基本思想和设计原则及其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设置:主要通过扩大水面和绿地、设置生物的生长区域和水质保护等实现;②水边景观的设计;通过设置建筑物来保证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以及保证水边景观的连续性、自然性;③亲水空间的设计:通过水边的台阶、缆绳、绿地、亭台等设施来实现;④循环型空间的设计:用木材、石头、砂子等天然材料的多孔性构造,控制废料的产生,尽量避免未来发
生的处理问题及二次性环境污染问题 2生态护岸形式探讨
(1)自然原型护岸。自然原型护岸的做法通常采用发达根系固土植物来保护河堤及生态。发达根系固土植物在水土保持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国内外对此研究也较多。采用发达根系植物进行护岸固土,既可以达到固土保沙,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还可进行最观造景,在城市河道护岸方面可以借鉴。固土植物可以选择的主要有沙薪林、刺穗林、黄檀、池杉、龙须草、金银花、油松、黄花、常青藤、蔓草等等。
(2)人工自然型护岸。人工自然型护岸做法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如在坡脚设置各种种植包、采用石笼或木桩等护岸,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结合,固堤护岸。在此基础上,再采用钢筋混能土等材料,确保大的抗洪能力。包括铁丝网与碎石复合种植基?及土工材料固土种植基等。
(3)自然型护岸与工程类护岸结合。治河工程采用传统护岸工程翻石、抛石、混凝土浇注等,一般采用天然石块、植物木材、混凝土等土工材料,生态护岸需要结合自然型护岸才能满足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要求。生态护岸是对传统护岸的改进,有其优点,但也有不足,在河势变化剧烈的河段如膏道顶冲段及水下岸坡的防护等,生态型护岸受一定的限制
作者简介:林卫照(1964-),男,辐州市人,高氢农艺师,争士,从事水土保持技术研究。
2016.NO.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