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源卤环境 EN1672-2084
环保技术
电镀污泥热处理重金属的形态变化研究-Sposito法
殷春涛1,2陆文龙3陈天明1
(1盐城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盐城科易达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3江苏中鼎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盐城224000)
电键污泥中重金属的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是对环境的重要限制因素。采用改进的Sposito顺序浸提法考察了不同摘要
温度(200,400,600,800)℃楚烧电键污泥残渣中重金属Cu、Ni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楚烧处具有显著的减量化效应,残渣中的Cu、Ni重金属呈现出富集效益,重金属Cu的残渣态为73.39%,低于Ni(93.03%)。形态分析表明,随着楚烧温度的提高,生物可利用性形态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实现了不稳定态向稳定态的转化。
关键词电镀污泥重金属顺序浸提
中图分类号:X781.1
文献标识码:A
电镀污泥是一种来自重金属处理工业的危险废弃物。可选择的处理方法主要是填埋和资源化"]。由于电镀污泥含有大量重金属,因此直接填理埋有严重的重金属渗滤和产生二次污染的问题,电镀污泥的资源化是目前实现对其处置的主要方法(24)。但是为了节约运行成本,必须进行预处理,最佳的预处理方式是热处理,使之减容减重。牌昌华6等人研究了楚烧温度对电镀污泥的后续重金属回收的影响,认为樊烧能使污泥大幅度地减少体积及重量,污泥渣中的金属含量得到明显提高,有助于提高后续处理工艺的经济效益。本研究采用了改进的Spositol/7顺序浸提不同温度(200,400,600,800)℃ 下荧烧电镀污泥中重金属Cu、Ni的赋存形态分布特征,考察电镀污泥残渣中重金属铜镍的形态分布特征,考察电镀污泥热化学处理下重金属的赋存形态演变规律,为残渣综合毒性的评定及推动我国污滤费烧处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必
要的基础数据。 1实验部分 1.1材料和仪器
材料:盐城某厂的电镀污泥,样品自然风干后,研磨,过 100筛备用。硝酸钾、蒸馏水、氢氧化钠、EDTA、硝酸、盐酸、高氯酸、氢氟酸等。仪器:研钵、100目筛、干燥箱、马弗炉、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数显恒温振荡器、电子天平、电热板等。
1.2
实验方法
准备称取一定量的电镀污泥于瓷埚中,分别在
(200,400,600,800)℃的温度下在马弗炉中烧4h后,按表 1的步骤进行电镀污泥楚烧残渣中残留Cu和Ni的不同赋
表
方感
Sposiln顺库酸摄总
步鼻-2 3 4 5 6
重金属鼠存形否暖较化学漫取步录
腹显剂
0.5ma/L KNO
H,o
0.5 maVL NaOH 0.05mal/L EUTA 4mal/LHMO, HCI HYO, HCIO,HF
/e 16 2 16 6 I
对应患套史额套聚研套有机结合套碳数盐结合李资化物线童态残壶变
文章编号:1672-9064(2016)05-086-02
存形态的浸提,各指标含量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2结果与讨论
2.1电镀污泥高温楚烧减量情况
电镀污泥经楚烧预处理后,楚烧渣中重金属的质量分数提高,有利于回收利用。电镀污泥在马弗炉楚烧时,其内含的水分以及其他杂质都会随樊烧温度的提高而逐渐被去除,不难发现,减量化反应较显著,由表2可以看出:风干电镀污泥经200°C烧4h,减量率已达20.09%,温度越高,减量率越高,但减量化效益提高幅度明显变缓。其原因主要是高温条件下电镀污泥中除部分高沸点组分外的其他组分继续挥发;同时,空气气氛下,电镀污泥中部分成分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形成氧化物(9)。
表2
祥品释座/C 风干释 200 400 600 800
不同黄滤漏度下电镶污混的承分舍量
类端前质量/8 6.870 9.2323 9.5131 5.4527 5. 794#
美烯后质量/g 5.490 7.0332 7.0577 4.7186 4.8974
Cu、Ni形态Sposito法顺序漫提分析
2.2
减量多/% 60:08 23.75 25.80 26. 27.82
Sposito顺序浸提法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和污泥中重金属形态的研究(]。本文采用改进的Sposito顺序浸提法将电镀污泥中的重金属元素分为交换态、吸附态、有机结合态、碳酸盐结合态、硫化物结合态和残渣态等6种形态,不同温度葵烧后的电镀污泥Sposito顺序浸提Cu、Ni形态测定结果如图 1、图2所示。电镀污泥中重金属元素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主要源于前3种形态。交换态、吸附态和有机结合态的形态稳定性较差,易被生物所吸收而利用。硫化物和碳酸盐结合态的生物有效性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为具有潜在的生物可利用性;残渣态固存于硅酸盐矿物、原生和次生矿物中,迁移与转化的能力极弱,不能够被生物所吸收利用,属于生物无效部分,
随着楚烧温度的提高,交换态、吸附态和有机结合态的
基金项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则项目(2014-K4-043);江苏省环保厅项目(2012093)作者简介:段泰涛(1989~),女,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环境分析化学研究工作。
2016.NO.5.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