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源施环境 72O
研究与探讨
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
李颖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以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构建起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的水平进行测定和分析,同时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5可持续发展主成分分析
关键调对外贸易
中图分类号:F125.1
引言 0
文献标识码:A
外贸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多个子系统构成的综合性系统,并且各子系统间的评价指标并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相互有一定的相关性叫。因此,本文选择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研究和分析。主成分分析是分析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将多个变量转换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而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使原来多个变量的信息得到反映,而且
文章编号:1672-9064(2017)05-020-02
与En的相关系数为-0.294,与E的相关系数为0.174,与 Eg的相关系数为-0.386,与En的相关系数为=0.357,与E 的相关系数为0.256,均较小,因而将E变量予以别除,变量 Eg与E的相关系数为-0.338,与E%的相关系数为0.256,均较小,因面将E变量予以别除,其他各个变量建的相关系数都较大,因而不需剔除,
在生态效益系统中,变量B与B的相关系数为-0.17,
这几个变量之间要求相互独立,互不相关2)。其目的可以被简单归纳为;数据的压缩和数据的解释3。本文采用的变量有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利用SPSS20.0和 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经济效益反映的是纺织品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取值越高,说明外贸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大。本文选择了贸易规模、贸易结构、贸易竞争指数三个指标来进行分析。贸易规模的数值越大,说明外贸可持续发展能力越强;贸易结构的变化说明了我国外贸竞争力的变化;贸易竞争优势指数越接近1,说明竞争力越强。
生态效益是指外贸出口的各环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本文选用了贸易环境效益指标、贸易资源效益指标作为评价指标。工业“三度"的排放量较为稳定,说明出口企业的环保意识在增强。
社会效益也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由于单纯做外贸业务的企业不多,固而本文用全部产业工人平均工资和就业贡
献率进行评价。 1实证分析
1.1中国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
根据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本文选取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子系统的指标作为评价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各子系统原始数据运用SPSS20.0软件中的z-score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到Eu、En、Es、Ea、E2
E31、Eg、Bu、Bz、Bp、BaBz、Su、Su、S等相关数据。 1.2相关性检验
各子系统指标标准化后,经过相关性检验,结果如下:在经济效益系统中,变量E与E的相关系数为-0.276,
与Bs的相关系数为0.0989,与Bz的相关系数为=0.107,与 Bz的相关系数为-0.027,均较小,应予以别除;变量Bu与B 的相关系数为-0.17,与Brs的相关系数为-0.099,与Bz的相关系数为-0.024,与B的相关系数-0.157,均较小,应予以别除;B与B的相关系数为-0.098,与B的相关系数为-0.099,与B的相关系数为-0.310,与B的相关系数与 Bn的相关系数为0.403均较小,应予以别除。
在社会效益系统中,变量S与S的相关系数为0.261,
与Ss的相关系数为0.027,均较小,应予以别除。 1.3提取主成分
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的计算,我们提取特征值大于1,且方差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0%以上的几个主成分。从计算中可以看出:
在经济效益方面,只有一个主成分,并且主成分特征值为4.240(>1),方差贡献率大于80%,因此,该主成分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可以代表经济效益子系烧的整体情况并且,发现第一个指标(进出口总额)的载荷值最大,说明进出口总额这个指标在此系统中起到主要作用,因此,在未来发展中,要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这样有利于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
在生态效益方面,也只有-个主成分,并且主成分特征值为1.842(>1),方差贡献率大于70%,因此,该主成分可以解释绝大部分的原始信息,可以代表生态效益子系统的整体情况。并且,发现第四个指标(能源消耗总量批数)的载荷值最大,能源消耗总量指数反映了出口所耗能源的利用效率。这个指标在生态效益子系统中起到重要作用,这说明要实现外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出口所耗能源的利用效率。
在社会效益方面,只有一个主成分,并且主成分特征值
作者简介:事积(1971~),女,山东济南人,安微大学经济学院制教投,项士,研究方向;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
2017.NO.5.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