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生混凝土耐久性探究
StudyonDurabilityofRecycledConcrete 李景民(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太原030001)
NewMaterals新材料
搞要:通过分析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融性、抗硫酸盐侵蚀、抗氨离子渗透、抗碳化性能、耐磨性、徐变、碱集料反应,指出其耐久性胶普通混凝土差。同时又指出通过采取降低水胶比、掺加粉煤灰,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减小再生集料的最大粒径,采用半饱和面干的再生集
科等措施,可使再生混凝士的耐久性得到显著改善。最后,就再生混就士的推广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关键词: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再生粗集料
中图分类号:TU50 1概述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14X(2015)01-0063-03
制定了JISTRAO06《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建筑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量既有建筑或因功能落后,或因城乡规划调整需要拆除,据估算每拆1m"的混凝土建筑,将产生1t的建筑垃圾。目前建筑垃圾数量已占到我国城市垃圾总量的 30%~40%)。我国每年施工建设产生的建筑垃圾已达4 000万吨,其中废弃混凝土约1640万吨2)。废弃混凝土除少部分用于各种建筑的基础垫层外,绝大部分作为垃圾填理。这样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架;另一方面更有大量的城市公用与民用建筑及市政设施需要新建。我国每年需生产大量混凝土以满足新建工程的需要,以 2010年为例,我国商品混凝土产量达到11.8亿m33,按照生产1m的混凝土需要1700~2000kg的砂石集料计算,需要砂石集科约20~24亿吨。若再考虑到采石,采砂所消耗的能源及对环境的破坏,混凝土生产对生态的影响将是巨大的。因此利用废弃混凝士加工再生集料生产再生混凝士以代替普通混凝土就成为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最迫切,最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
国外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比较早,大约起步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连年的战争使大量建筑物成为废墟,许多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面临重建家园和如何处理建筑废弃物的双重任务。20世纪50年代苏联和德国为了处理大量废弃混凝土,同时为城市重建提供新的原材料,相继开展了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工作。1977年和1991年日本政府先后
万方数据
《资源重新利用促进法》;并要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土、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必须送往“再生资源化设施”进行处理。美国政府也制定了《超基金法》,规定“任何生产有工业废弃物的企业,必须自行要善处理,不得擅自随意倾倒。”这个规定为再生混凝土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国对再生混凝土的研究工作目前还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在政府的支持下,科研部门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为再生集科的基本性能及强化,再生混凝士的配合比设计,物理力学性能等方面。但有关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还不够多,也缺乏系统性。本文通过对大量文献的分析,总结了有关再生混凝土耐久性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融触性、抗硫酸盐侵蚀、抗氨离子渗透、抗碳化性能、耐磨性、徐变、碱集料反应等,并就耐久性提出了改善措施,最后对再生混凝土的推广及应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2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 2.1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
再生混凝土由于再生集料的加入,其内部孔结构新增如下影响因素:再生集料在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表层水泥砂浆的孔隙、再生集料中的老界面,因此较普通混凝土增大了孔隙率,进而增大了渗透能力。为此提高混凝土密实度的方法就成为改善其抗渗性能的主要途径。肖开涛4利用快速氧离子渗透法测得随着再生集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士
绿色建筑63 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