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科技
灵武市抗旱减灾需求分析
段永强
(宁夏灵武市水务局,宁夏灵式750400)
摘要:主要分析灵式市抗早减灾的必要性、紧迫性、抗罩减灾有利条件以及制约图素。关键词:抗革减灾;需求;分析
1灵武市降雨及气象分析
灵武市地居内陆,远离海洋,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具有冬赛长、夏热短、春暖快、秋凉早、干旱少雨、日照充足、蒸发强烈,风大沙多等特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mm,且时空分布不均,降水多集中在7-9三个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一70%,并多以暴雨、冰覆等灾害形式出现。年平均蒸发量1704.3mm,干旱指数为7.3。年平均气温9.7C,年极端量高气温34.7℃、最低气温18.1℃。无霜期 154天,年极大风速22.7m/s,年平均风速2.3m/%。年辐射热平均142 千卡/厘米2。全年日照时数为4434.7h,平均每天12.1h,其中川区平均每年为3012.5h,山区平均每年为2775.3h。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霜冻、青干、干热风和冰霖等。山区地处银川平原与鄂尔多斯台地结合带地形以低山丘陵、缓坡丘陵、沙丘为主。区域内风蚀严重,母质为基岩风化后的残积堆积物,土质较薄,含砾石较多,面积 472平方公里。缓坡丘陵区分布在市境南部,地面起伏,相对高度50 米左右,冲沟较多,大的冲沟有边沟、大河子沟、苦水河等,多由东南流向西北,通过西部弓黄灌区注入黄河。缓坡丘陵地是灵武市面积最大的地类.共计1961平方公里。东部有大片沙丘,面积656平方公里。
2灵武市抗早减灾必要性和紧迫性
干旱灾害是灵武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乡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我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
随着灵武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同时,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发生几率增加,干旱灾害的发生会越加频繁,早灾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更加严重。
多年以来灵武市重视抗旱工作,组织实施了大规模的抗旱基础设施建设,为灵武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竖实的基础。但是,面对严峻的干旱情势,当前灵武市抗旱减灾工作仍存在着基础薄弱.城乡供水体系抵御旱灾能力较弱,抗旱减灾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间题.抗旱工作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因此,加强抗呈管理,提高我国综合抗旱减灾能力,预防和减少于旱灾害损失,已成为当前一项十分追切的重要工作
灵武市地处西北内陆干区,位于银川平原与鄂尔多斯台地过渡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川并济,农牧交错的地区。山区大部分区域干旱少雨,依靠水库、洪漫坝、水窖、涝池等工程拦蓄水源,已发展农业灌溉面积1.04万亩,其中;自流灌溉面积0.48万亩,小型提水灌溉面积0.56万亩,建成中小型水库10座,水窖1108眼,人畜饮水井 93眼.机井8眼,人畜饮水工程8处。山区经济以农牧经济为主,草畜产业及劳务输出是主要支柱产业,人均纯收入1500元,人均纯收入不足700元的贫围人口占山区总人口的1/6,群众收人低、承受能力弱。多年来,山区通过挖筒井,建涝池、水窖,修水库、洪漫坝,兴建人畜饮水工程等措施,在正常年份解决了当地人畜饮水和农业谨溉缺水间题,同时为大旱之年确保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及农业、畜牧业经济发展用水提供了一定的水源保证
干早灾害是我市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每年都给城多居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制约我市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干旱灾害表现出频次增高、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延长和灾害损失加重等特点。据统计:1929一
·223-
9 1988年为"上半年旱或全年旱”。春旱出现的频率为65.5%,夏旱为 44.8%.秋早为51.7%,全年旱为17.2%,平均为6年一遇,1989 2003年,几乎是“十年九早”。近些年,受气候和水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影响,宁夏中南部持续干旱,自2004年9月以来,我区降水持续偏少,出现四季连旱,待别是2005年降水量仅74.6毫米,为正常年份降水量的40%,遭受宁夏有气象纪录以来的特大干旱。灵武市东部山区与全区一样,持续的旱情造成现有水库、塘坝、水窖等工程蓄水严重不足,10座中小型水库有4座干凋,2座被确定为报废水库, 4座被确定为病险水库,蓄水量比正常年份减少45%,35座洪漫坝无水可蓄,1108眼水窖中有80%水窖干粘.其余水窖平均蓄水不足 5立方米,6处人畜饮水工程供水能力严重不足,造成3个乡镇6个行政村、0.63万人、8.7万头(只)羊畜严重缺水,人畜饮水靠远距离拉水解决。严重的旱情致使山区群众人畜饮水和农牧业生产出现前所未有的围难,生产生活面临客境,农业灌溉矛盾笑出,山区农作物因干大面积减产,基至题粒无收。由于持续干早,农业灌操荒、弃耕现象严重,羊畜饲养困难,群众经济受到损失。面对早情,在自治区防汛抗旱指挥办公室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采取抗旱设备补助、拉水费补贴、人畜饮水工程建设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但由于山区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间题所面临的情况比较复杂,尤其是受气象变化异常、降雨时空分布极为不均、水资源缺乏、供水工程投人不足、居住分散和工程运行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约,山区干旱的形势依然存在,抗旱呈现长期性。
3灵武市抗旱减灾的可行性和有利条件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抗早工作,国务院办公厅于2007 年印发了《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区应结合经济发展和抗旱减灾工作实际,组织编写抗旱规划,并与其他相关规划做好衔接,以优化、整合各类抗旱资源,提升综合抗旱能力,避免重复建设。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地方抗旱规划缩制工作的组织指导”。编制抗旱规划,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精神,也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保护生态与环境,保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编制和实施抗旱规划,逐步提高我国抗旱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主动应对日益严重的于旱灾害,最大可能增减轻旱灾损失,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止目前,我县已制定了许多水利专业规划,如灵武市水资源利用综合规划》、《灵武市灌区节水改造规划》、《灵武市农村饮水安全"十一五"规划》等,这些规划的实施,对我县的抗旱减灾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次规划主要是针对当前抗旱工作的追切需要,结合防汛抗早指挥部门抗旱减灾职能,着重就旱情监测预警系统、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抗旱指挥调度系统、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等方面内容进行规划。
4灵武市抗旱减灾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4.1有利条件
多年来,灵武市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广大群众深受旱灾扰,抗旱救灾意识强烈;其次,虽然没有准确的旱情监测数据,但旱情的重灾区、相对轻灾区等灾情分布基本明确。
4.2制约因素
一是没有准确的旱情监测,所以只能救不能防,抗旱工作始终处于被动。二是水源条件极差,只能依靠有限的地表水和少量的地下水,旱灾一且发生,旱作区农业绝产,人畜饮水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