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8-
浅谈和谐发展的生态林业产业化模式
秦学恒
(齐齐哈尔市梅里斯区卧牛镇林业站,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27)
农林科研
摘要:如何协调生态以达到持续发展,并谋求生态与经济的最佳混合效益,是霖林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生态林业生产则要求不仅不破坏环境,而且还要求环境随森林经营的发展逐步趋于良性循环,同时要求有较高的术材和林产品产量,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生态林业;产业化;模式
人类社会的生态建设是全面落实发展方向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化决策,使林业发展承担重要的建设职能,实施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推进林业的健康发展,为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和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
1农-林复合生态系统
按农、林、牧、渔、副各业的特点,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时空排序,将其全部或部分组合面为人工生态系统,进行综合经营管理,使之发挥巨大的生态和社会效益,称之为农一林复合生态系统。
1.1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主要特征
1.1.1复合性。这里的“农"包括种植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类、本本经济作物、药材等,裁培食用菌、饲养家畜家禽.基至包括渔业在内。所谱"林"就是造林、营林,包括用材林、果树和其他经济林本,农一林业就是将这此经营类型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种土地利用技术制度。1.1.2整体性。农一林复合生态系统大多数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经营目的明确,主要发挥系统的息体功能和综合效益。1.1.3集约性。农一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管理集约程度较高,投人系统的物资、能量较多,而系统输出也相应提高,从而具有很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系统生产力。
1.2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主要模式
1.2.1林一农复合型模式。可分为下列两种类型:a以农为主型。树木成宽行距种植,行间农作物。主要发挥林木的小气候效应,保证农业的高产稳产。这种类型广泛用于平原农区、“三北"农教区。b以林为主型。造林后头3一5年,林地空隐较大,林内间作农作物,可取得一定经济效益,并提高土壤、光能利用率。林分邮闭后一般停止间作,以经营林分为主。目前用于林一粮间作的树种比较多,主要有杉、柳杉、火炬松、湿地松、银查、杨树、楼树等。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模式:林一粮间作型。在林一农复合经营中,以林下间种粮食作物最为常见。主要的作物品种有:小麦、大麦、玉米、小米、早稻、红薯、土豆等。林一油料作物结合型。常见的有林一油菜、林一大豆、林一花生以及林一小葵子间作等。林下间种油料作物不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丘陵山区农民的经济收益,而且林下间作后有利于促进林本生长,尤其是间作油菜和大豆。林一蔬菜间作型。林下间种蔬菜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大白菜、青菜、萝卜、胡萝卜、生姜、花菜、大蒜、菠菜、金针菜、西红柿、菊子、辣椒等。林一蔬菜间作由于施人大量肥料,管理精细,对促进林木生长极为有利。蔬菜类的大多数品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利用林地间种蔬菜可以扩大蔬菜种植面积,提高蔬菜产量,繁荣市场,增加收益。林一瓜类结合型。林下间种的瓜类主要有;西瓜、南瓜、冬瓜、甜瓜和菜瓜等。林一绿肥作物间种型。林内间作绿肥是改良土壤,增加林地肥力的有效措施,一直广为提倡。林下种植的绿肥品种以豆科植物最为常见。1.2.2林一牧复合型模式。林下种植牧草,或在原有草地栽植树本,林本分布不均,有时呈树从或树群分布,主要利用林本与性畜之间的生长、互补关系,充分利用空间,达到林茂亩肥的经营目的。1.2.3林一副复合型模式。林间种植木本经济作物、药材、裁培食用菌等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大多数药材经济价值较高,获利较大,实行林药复合经营其有很大的潜力。林地里裁培食用菌投资少、见效快、技术简单、方便易行。同时对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加速林木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2立体林业
森林生态系统是森林生物群落与所在环境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功能系统。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它拥有丰富
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是最大的生物资源的“基因库”,结构复杂,不仅物种的种群结构复杂,而且各种生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大小结构和分配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在复杂的森林生态系统里,仅植物就至少可分为乔本层、灌本层、地被物层,还有根系层和层外植物,动物则在各层之中均有分布。天然状态下的森林,尤其是阴性树种形成的森林,年龄结构也常常是很复杂的,同一树种的不同年龄,不同大小的植株分布于不同层次里,形成混交异龄复层林,能充分利用营养空间,因面具有最高的生产力和巨大的生物量。人工林与天然林相比较,林分生态结构单一,稳定性差,群体自我调节能力低下,缺少复杂的食物链网来维持种群间的动态平衡;而天然林有自我生态补偿机制,其输人的物质与能量,可以在自然界的自我循环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所以天然林是最理想的森林,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立体林业,人们又称为农用林业、混农林业或农林业。是指为了一定的经营目的,在综合考患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在回土地经营单元上,遵循生态学原理,以生态经济学为指导,有目的地将林业与农业(包括牧业、业)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空间上按定的时序要排以多种方式配置在一起,并进行统一、其有序管理的土地利用系统的集合,是一种充分利用自然力的劳动密集型集约经营方式,有复合性、系统性、集约性、高效性、尺度的灵活性等特征。
探索和发展,我国农林复合系统现已形成了以农田林网为主体结合各类农林间作模式带网片点合理配置,多林种和多树种有机结合,时间上有序列空间上有层次,三大效益兼备的农林复合体系。立体林业不仅产生了显著的生态效益、可观的经济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更使生态景观得到了极大改善。研究表明,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建成后,对农业生态环境能够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对局部小气候因固子、水土保持、土壤肥力、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降尘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均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还有研究表明,发展立体林业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战略措施
这里的立体林业即指林业生产仿真天然森林,亦即近自然森林.追求多层次立体结构,充分利用协调各生物种群的关系,在生态平衡基础上,谋求最大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这也是生态林业的发展方向,
这种立体经营结构,可以在有限的林地面积内,做到乔、谨、草共生,长、中、短结合,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兼营。在收益的时间安排上,短期有生姜、仙人草、杉木苗、马铃薯等近10种经济作物收益,在经营结构上,把种(造林和经济作物)、养(养免、猪、鸡)、加(加工生产姜片、姜粉、姜油)以及利用技术培育段本香菇、木耳等有机结合起来。这样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立体经营模式,空间(阳光、土地等) 和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光合作用达到最大,从而提高光能的转化率和土地的利用率,获得较大的生物量。由于实行林工结合,其产品又可以进行多层次加工增值,从而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青松,陈洪.基于生态产业化的林业发展模式构想[]现代农业科技,2008(16)
[2]张明铁,盂究宇,高润宏.区城生态恢复空间的研究——以内蒙古章资县为例[]林业资源管理,2006(5)。
[3]齐海波.针对我国林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千建议[J]中国农业信息, 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