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2 ·
论地震带的划分及活动特点
张彦吉
(哈尔滨市地震局通河地宸台,黑龙江通河150900)
科技论坛
摘要:通过对地震常进行划分,可明显看出地震较集中区域,这对于防灾减灾等工作有很大帮助。我国在地震带的划分上经历了大致五个阶段,前两个阶段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确定性方法,而后三个则主要依据概率性方法。概率性方法自从1968年被国外科学家提出以来,逐渐得到世界范围内广泛的认可和接受,成为国内外地震区划编图的主导方法。本文对目前地震带的划分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其活动特点也做了一些探讨,希望对我国地研究事业的快违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地震带;划分;活动特点
1地震及地震带概述
的基本框架作为基础,还对该区域划图的其他划分方案的合理部分
地震属于地壳运动的表现之一,由于地质的构造、受力方式比运
进行了整合和吸收
较复杂,地壳介质不均匀,再加上同样复杂的环境因素,便使某些地区容易导致地震的发生。地震区指的是现代构造应力场、地震构造特征和地球动力学环境相致的区域,而由其进行细分则可得到一系列地震亚区。面地囊带指的是地震区的次级地震活动区域,其特点是,在某一个地震带中,地震活动具有一致的活动周期和孕震发展过程,在三维立体空间上形成带状分布,同时受到较大的活动构造带的控制。在对地震的危险程度进行概率性分析时,地震带可用于确定地震年平均发生概率,以及用于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确定地震空间分布函数:
2地震带的划分
2.2.3潜在震源区划分原则。第一点,要可以识别出在地震带内发震模型有差别的风圾,从而有助于对类比进行构造,更易于判别潜在的震源区;第二点,要可以识别出在地震带内的背景有差别的区域;第三点,当背景地震没有差别时,要可以判别其年发生频率是否有差别,若有的话则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地震构造区;第四点,要对构造活动性以及研究程度方面的差异也进行考虑,针对资料较少研究程度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可加大地囊构造的范围,,其背景地震的不确定等级也可以调高一些,这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实质性影响。
2.2.4潜在震源区划分存在的问题。在潜在震源区划分方式中,主要有以下间题:地震统计区范围过大,使得地震构造模型差别较
地震带的划分方式有很多种,不同的地震带划分将同时导致地
大;在构造类比时,不确定性较难控制;高囊级潜源的划分需要模型主支撑;中强潜源的划分需要具备地震构造样式。
震活动性参数方案的不同,敢终使地震区划分结果也有所不同。在
我国,地震活动具有较明显的分区性特点,地震资料样本之间有较大的差异,
2.1根据断层划分。根据断层来进行地震带的划分有较早的历史。将断层的几何形态和结构特点作为划分依据,可简单概括为断层形态的几何学分段、结构分段、破裂分段以及活动性分段四个类型。另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多级分段的概念,即以大地的构造单元和断裂特点作为第一、二级的划分依据,以全新世断裂和地震破裂作为第二,三级的划分依据,在长度范用上,一级分段长约数十万米,二级分段长数万米.而二级分段则只有数百米或数千米
2.2根据潜在震源区划分
2.2.1潜在囊源区概述,潜在震源区是由国外科学家在1968年提出的。属于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中比较关键的控制因索,它的确定已成为编制地震区划图的关键一环。在国内,相关部门基于断层不同的性质类型以及强震机制的时空过程等提出了不同类型潜在震源区的识别方法,对断层的分段性进行了较好的加强,同时还在其中应用了强震复发模型,对强,弱地震的差异也考虑其中,采用嵌套的方式,很好的反映了构造的层次
2.2.2潜在震源区划分特色,第一,考虑到对地震活动的不均匀性和深化构造的突出,潜在震源区细分了三种不同的划分思路:首先,将地震带划分出来,以达到对地震活动性参数进行统计的目的;其次,将地震构造区划分出来,以突出地震活动特征的背景;最后,将潜在震源区从上一步的地震构造区中划分出来。第二,通过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方式,可大大提高基础资料的全面性和可靠性。此种划分方式由于要用到地球物理场、地震以及地质等多种基础资料,同时还要对这些资料进行科学的修订和补充,必要时还会通过卫星影像来对发震构造进行破解。第三.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方式与之前的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所采用的编图基准相比,更加精确和可靠,从而有效提高了地震构造模型对高震级别的潜在震源区的识别率,将不确定的因素大幅度减少,保证了该种划分方式的有效性。第四,潜在震源区的划分方法全而的对各个地区的情况都进行了考虑,包括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之间的环境差异、强震区的构造划分以及依据的侧重点等。在西部的划分中,更加注重了不同级别的活动地质块对于划分的具体控制作用,并构造了不同的发震模型,同时以类比原则来对模块框架充分运用,尽可能的对潜在的新区以及高震级别震源区进行了划分,而在东部的划分中,主要加强了对中震构造带的判别,同时将划分的依据进行了补充,第五,潜在震源区的划分还对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进行了考虑,同时将其综合方案以划分
方方数据
2.3根据地震地貌学划分
地震地貌学属于地震沉积学的重要分支之一,而地震沉积学主要是通过利用以往的地震资料来对沉积岩进行科学的研究的学科该学科主要是通过将三维的资料向地质年代域进行转换,然后再进行沉积分析的方式来进行研究的。通过该种方式来划分,可使地震资料的各种尺度的信息得到展示:沉积构造和层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地层对比结构方面的信息;岩性、厚度方面的信息;区域沉积方面的信息。
3活动特点
地震的划分方式不同,则强、弱地震的空间分布也不相同,而其活动特点自然也有较大差别。活动特点的不向主要表现在地震的时间序列上,根据历史数据记载,不同的地区其地震活动的主体也不相同,但一般分布在第三活动期和第四活动期,面有些地区则自始至终未出现较明显活动区.还有的区域会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多次发生震级相差较小的主震,部分地区在主震的发生前后会伴随地震平静或震级升降的特点。另外,当出现主震复发周期长,震级强度较高,持续时间较短的表现时.为主震型特点:而当出现震级不是非常高,但间隔期较短,持续时间较长的表现时,为多震型特点。这两种特点主要是由于地震带在不同区段的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的活动相差较大而导致的
4结论
总而言之,随着科技的进步,对于地震带的划分越来越详细,划分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未来将逐渐从更加微观的角度对地震构造区等进行细致区别,从而清楚的对地震构造和其活动的差异有更好的了解。研究地震带的主要意义,是要让人们对于地震有更好的了解,为地震的预测建立一定的科学基础,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本文对地震带的划分进行了仔细分析,并客观详细地探讨了其活动特点,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了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聪霞.城市居住环境污染间题及治理对策探讨[]民营科技, 2013.
[2]姜爱林,陈海秋,成市环境治理的若干模式及其实践措施初探[] 掌习与实践,2014(18):20
[3]奖根辑我国环境治理制度创新的基本取向[3]求索,2013(17): 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