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31.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6:01:40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科技论坛
· 49 ·
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的应用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为例
刘海平1吕宝平2王经2
(1、山东省烟台市地质环境监测站,山东烟台2640032、山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运用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结合某州市地质灾害现状调查资料,将调查区地质灾害防治区可划分为3个区,再根据主要灾害种类、位置的不同,叉将重点防治区分出2个防治亚区,7个地质灾害防治段;次重点防治区分出4个防治亚区,7个地质灾害防治段。最后根据分区结果提出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为相关部门制定防灾减灾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调:地质灾害现状;防治分区;防治措施
近年来,随着人类工程活动强度的加大,崩、滑坡、采空塌陷等次生地质灾害有所加剧。地质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严重威胁着社会
生但有隐患的38处地质灾害(滑坡1处、崩塌8处、泥(渣)石流7 处、采空塌陷22处)和潜在地质灾害30处(泥石流3处、不稳定斜坡
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查明域内地质环
27处)。68处地质灾害隐惠点中,期塌8处、滑坡1处、泥(渣)石流10
境条件和主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育状况,对进一步促进该区国土
处、采空陷22处、不稳定斜坡27处。
资源规划和开发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莱州市地质灾害现状概述
莱州市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总面积1878km,行政区划隶属烟台市。莱州市地形总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主要受地质构造控制,各种地貌类型及其特征表现了与地质构造的一致性。在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水文气象等综合因素作用下,全区地貌成因类型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危险指数法进行定量评价,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结果用定性分析方法进行修正。根据计算结果,将菜州市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非易发区四个大区;按灾种不同划分11个亚区,又按位置不同划分为18个地质灾害段。
2地质灾害防治分区方法应用
在地质灾害分区评价的基础上,依据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
育现状、灾害变化趋势、灾害危害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将地质灾害防
及形态自东南向西北依次划分为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准平原区、
冲洪积平原、海积平原区地貌。
据现状调查统计,莱州市共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8处,包括已发将IOC反应器内的厌氧污泥和某污水处理厂的反硝化污泥接种至
UASBB中,温度控制在35±2℃,进水流量042L/h,回流量21L/h,上升流速控制014mkm~h),水力停留时间为21.1h。有机容积负荷为073kg/m~ d),COD去除率稳定在85%以上,反应器启动成功。外回流和添加填料加速了厌氧反应器的启动。在成功启动的UASBB反应器进水中添加 NO;-N和NH-N,反应器内pH值、温度、进水流量、回流量、水力停留时间、上升流速等参数与启动阶段相同,经145d的稳定运行,逐步在UAS-BB内耦合厌氧氨氧化甲烷化反硝化三种反应。NH-N在UASBB内去除率达到35%。
治区划分为重点、次重点和一般防治区三级,根据每一级防治区内
灾害稳定现状、发展趋势、危险程度等因素进一步划
(转下页)
(UASB) reactorJ) Process Biochemistry, 2004, 39 (10:12491256.
[13]国家环保局编委会.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M]第三版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96-120
[14Konrad Egli Urs Fanger-Pedro J. J Alvarez,Hansruedi Siegrist-Jan R van der Meer,Alexander J. B. Zehnder, Enric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n anammox bacterium from a rotating biological contactor treating ammoniumrich leachateJjArch Microbiol, 2001(175)198207.[15游少鸿,李小霞,解庆林等厌氧氢氧化影响因素实验研究工业水处理,2009,29(10)2729
参考文献
[16]陈葡莉,左剑恶,楼俞等.同时产甲烷反确化在UASB反应器中的实现
[JGLettinga, et al Use of the up flow sludge blanket (UASB) reactor [
concept for biological waste water treatmentespecially for anaerobic treatment biotechnol 0/Bioengin,198022699734.
[2]胡启春温世顶.针板管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工艺研究刃环境工程,1999,17@16-18
[3管锡珺,国孟德,刘亚钦等.改良UASB反应器处理海藻酸钠废水的试验研究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283)1-331)
中国洛气,2006,24(2)3-7.
[17Ptrous M, van Gerven E, Kuenen JG, and Jetten MSM. Effects of Aerobic and Micro aerobic Conditions on An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Anammox) Sludge DJApplied and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1997,63(6): 24462448
[18]白五华,EGSB颗粒污泥甲统化动力学及N02的影响[D]重庆:重庆大学,200617
[19JEiroa M, Kennes C, Veiga M C. Formal dehyde and urea removal in
[李军,陈剧,全永祥,外循环式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P中国专利,
2007201497727.2008-5-28
[5]嘟晓附,潘永亮,方治华.改进型的UASB反应器的性能研究刀成都科技大学学报,1994,3
[6]王凯军,GLettinga生活污水厌氧后处理工艺研究一微氧升流式污泥床反应器中国给水排水,1998,14(3;20-23.
[7]Villaverde S. Recent developments on biological nutrient removal processes for wastewater treatment Review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4, 3: 171183
[8]祖波,张代钩,白五华等,EGSB反应器中耦合厌氧氢氧化与甲烷化反靖化的研究环境科学研究,2007,20251-57
[9] Jianlong W, Jing K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 dation (ANAMMOX) by granular sludge from an EGSB reactorJ) Pro cess Biochemistry, 2005, 40: 19731978
[1O王捷,张宏伟,置辉.UASB反应器启动过程中的动力学参数K'2*天津大学学报,2006,39(12;1405-1410
[1IJIay J HXu H LTeo K CMolecular mechanism of granulationEH+ translocation dehydration theoryJJEnvironEng2000,126403410
[12]Ye FX, Shen DS,Feng X.S. Anaerobic granule development for removal of pentachlorophenol in an 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
万方数据
a denitrifying granular sludge blanket reactor [) Wat Res,2004, 38(16) 34953502
[P20)祖波,张代钩,白玉华厌氧氮氧化菌特性及其在生物脱氮中的应用四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149-153
[21heng PingXu Xiang-yang Hu Bao-lan, New theories and technique on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MjBeijing Science publisher,2004,106 106
[22§trous MKuenen J GJetten M S MKey physiology of 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J)Appl Environ Mierobiol1999, 65(7); 32483250.
[23Kluber H D, Conrad R. Effects of nitrate, nitrite, NO and N2O on Methanogenesis and other red ox processes an anoxic rice field soil D) FEMS Microbiology Eeology,199825301318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2007BAB23C02;江西省教育厅科技落地计刘项目(废水处理新工艺在规模化养猪场的运用) 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21BBF60052)
作者简介邹义龙(1988-)男,颈士从事水污染控制及资源化技术的研究。
上一章:工程地质勘查技术措施与对策分析 下一章:关于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探究

相关文章

新农村背景下乡村建筑装饰的研究--以山东省莱州市驿道镇初家村为例 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模型研究:以福州市为例 晚清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研究:以山东为例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方法研究--以安徽省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为例 浅析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环评中的生态影响评价——以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为例 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管理研究 以泉州市为例 复杂性科学范式下的生态省发展战略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城市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以池州市梅林花园(东区)规划设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