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与样品的保存

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与样品的保存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23.4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1-28 15:55:3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与样品的保存 科技论坛
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与样品的保存
郑艳秋
(黑龙江省务齐哈尔矿产勘查开发总院测试中心,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0)
· 47 ·
摘要:想要获取相应的地质资料,就需要合理的采取相应的化学分析方法和技术,来针对所选取的地质样品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这样才能够获取到准确有效的资料。同时,在获取相应的地质样品后,也需要做好对样品的保存工作,防止样品出观损失,以免影响到分析的结果。本文就主要从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与样品保存角度选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相应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质样品;化学分析;样品保存
地质材料所具备的化学构成数据是地球科学的重要资料之一。硫和硫化物硫;硫酸盐硫:硫化物硫,前面两个测定内容之差。目前这一资料的获取渠道就是分析,采取先进的仪器实施分析,合理的对于总硫量的测定,主要的分解方法:①碳酸钠和氧化锌半熔,待点将矿物学以及岩石学等技术作为化学分析的基础,只有合理的应用是大部分硅酸可除去,不足的是不能完全分解硫酸领,且当存在大
量锡部分时且进入溶液,测定则受到干扰;②在氧化剂,如高锰酸钾
化学分析方法,并注重样品的保存,才能够获取到可靠的地质材料。
或硝酸钾等的存在下,用碳酸钠熔爬。除了能分解硫化物外,也能完
下面本文就主要针对地质样品的化学分析与样品的保存实施深人重
的探究。
1地质分析技术研究
就地质分析技术来说,其所具有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能够针对地质样品中所含有的元索实施检测,能够检测的样品数量也相对增多,这样的特点表明这地质分析技术得到了极大的进步。在选人到1960年代之前,地质样品分析主要采用的就是化学分析技术,这种分析技术也被称作是岩矿分析技术,主要就是针对着矿中所含的元素以及次量元素的分量进行合理的分析。面进人到 1980年以后,则衍生出了多种不同的分析仪器,这些仪器渐渐的取代了化学分析的主流地位。面到了1990年代,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被人们所掌握,就衍生出了高字体发射光谱以及X 射线荧光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针对岩矿进行分析的格局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而原有的主元素以及次元素分析的主流地位则逐渐被多元素索仪器分析所代替。
现阶段,我国针对地质进行分析的主流趋势如下:地质以及环境分析已经成为了热点分析项目,这两者也可以被称作是同位素分析,在地质分析上,其主流的趋势就是进行微区原味分析,面在未来
全分析硫酸盐如硫酸铭、硫酸,且不会损失游离硫;不足的是二氧化硅和锡会进人溶摘。
(2)分离方法:常用硫酸钡重量法测定总硫量。在测定过程中,氯化钡沉淀硫酸根时,可能会产生两种误差。一是结果会因硫酸沉淀的溶解而偏低:其二为结果会因其他元素的共沉淀面偏高。有碱金属存在时,结果往往会因沉淀硫酸根而偏低。降低碱金属硫酸盐的吸附可采取增加溶液中的盐酸浓度,但又因此增加了酸式硫酸盐的共沉淀,而目前在这方面的分离技术还有待完善。需价铬的存在,会造成硫酸铬与钡共沉淀生成,所以应当使铬完全结合成铬乙酸盐络合物或用吡啶沉淀分离,从而使硫酸根沉淀。
2.3样品的贮存与保管
针对地质样品进行贮存以及保管的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注意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需要严格的依据土壤样品的需求,将样品合理的放置到玻璃器皿中进行保存,并且要确保该玻璃器血的干净,同时,要确保所分析的项目具有稳定性,以确保地质样品保存完好。其次,很多的确矿试样往往很容易出现丧失的情况,其粉末更加的容易失去,并且其还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因此,在对样品实施加工并粉
碎后,应该将其放置到广口瓶中进行密封保存。再次,针对有机磷农
的测试技术的衍生过程中,其发展的主流方向款就是顺着绿色无污染
药中的一些不稳定的成分需要实施合理的分析,确保所选取的土质
的方向发展:
2针对地质样品进行保存的化学分析方式 2.1针对霸及硼矿石的保存化学分析
在自然界中,硼的分布范围较为广,就目前所知的翻矿主要有硼钾镁石、水方镁石等。在对这硼矿进行样品的采集过程中,需要充分的做到综合利用这一点。之所以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因为在磁铁矿以及硼镁铁矿综合矿床中,含有相对较为稀有而且分散的元素。在对硼矿石实施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先针对各个组份来进行测定,测定温度设定为60℃,进行3h的干爆相粒,然后再开展试样分析工作,通常而言,硼矿在实施分析的时候,需要测定的主要元素就是B,O。具体做法如下:
(1)试样的分解:在浓盐酸溶液中煮沸蒸发的条件下,硼酸易挥发,这使硼的含量会减少,不过可借助在微沸且维持一定体积的特定条件下解决这一缺陷。而那些不易溶于酸的试样,如釜石等,用碳酸钠(钾)熔融可分解,一般在铂增埚中进行,或用碳酸钾、钠在镍或铁增埚中熔融;而那些含大量铝的试样,添加少量的纯石英砂作助熔剂可有利于试样分解完全;(2)试样的分高:分离方法应用得比较广泛的是用甲醇使硼以硼甲基醚的形式蒸馏,从而使之与大部分元素分离。
样品的新鲜性,针对相关的项目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所选取的土质样品形式需要是风干的土质样品,针对新鲜的土质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先选取20g的样品,进行水量的额定。
最后,针对土壤中的有机磷样品以及有机氯样品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在采集完成有机磷样品后,就将其放置到温度为-18℃ 的冷冻冰箱中进行保存,保存时闻设定在一个星期范围内,以及3 天以上。而在对有机氧样品实施分析的时候,则需要在其分析前,就将其放置到温度为-18它的冷冻冰箱中进行保存。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地质学家在对地质实施分析的时候,相关的分析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相应的产生了更为先进的分析仪器,这就对应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用人才不仅需要能够对仪器的功能进行了解,同时也需要能够掌握基础的知识,面为方便使用,就衔生出了自动化仪器,而这并不表示传统的仪器以及技术遭到据弃,而是要结合应用。地质样品的分析技术本身就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其结合了多种技术,实现了组合优化配置的目的,使得理论创新更进一步的发展。
2.2硫及硫铁矿分析
参考文献
硫铁矿主要有:磁黄铁矿、白铁矿及黄铁矿。硫是地壳中分布广[1]李晓价,我国宝内氧污染现状及相关控制标准]四川环境,2008
泛的元素之一,其中大多以硫化物状态存在。在这些硫化矿物中,比较常见的包括:白铁矿FeS2.黄铁矿FeS2等。对可综合利用的元素
(06)
[2]张彦,陈文,雍,对新字.(U-Th)/He定年技术在矿床年代学研究中
要注意分析,如硫铁矿的分析过程中,除硫以外,还要对碑、氟等有
的应用前景[1]黄金科学技术,2008(04)
[3]赵栓芝,肖德涛.土壤氧浓度的测量方法现状[]核电于学与探测技
害杂质进行测定;此外,为了以减小样品的氧化,试样应在60°条[
件下进行烘干
(1)试样的分解。硫的测定内容一般主要有:总硫量,即硫酸盐万方数据
术,2007(03) ICS 45.020
CCS P 65 37

东 省 地 方 标 准
DB37/T 4871—2025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rial running performance of urban rail transit
2025 - 07 - 29 发布
2025 - 08 - 29 实施
山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37/T 4871—2025


前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 1
术语和定义 ..................................................................... 1
缩略语 ......................................................................... 1
4 试运行基本条件 ..................................................................... 2
通用要求 ....................................................................... 2
土建工程 ....................................................................... 2
设备系统 ....................................................................... 3
车辆基地 ....................................................................... 6
控制中心 ....................................................................... 6
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 ............................................................. 7
管理准备 ....................................................................... 8
5 试运行基本要求 ..................................................................... 9
通用要求 ....................................................................... 9
行车组织 ....................................................................... 9
施工组织 ...................................................................... 10
6 试运行考核指标与评估 .............................................................. 10
考核指标 ...................................................................... 11
评估 .......................................................................... 11
附录 A(规范性) 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项目 .............................................. 13
A.1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供电专业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表 .................................. 13
A.3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信号专业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表 .................................. 15
A.4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综合监控专业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表 .............................. 22
A.5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车辆专业系统功能测试表 ........................................ 24
A.6 非全自动线路站台门专业系统功能测试表 .......................................... 25
A.7 全自动线路信号专业系统测试表 .................................................. 27
A.8 全自动线路专业系统功能测试表 .................................................. 37
附录 B(规范性) 试运行考核指标计算方法 .............................................. 39
B.1 列车运行图兑现率 .............................................................. 39
B.2 列车正点率 .................................................................... 39
B.3 列车服务可靠度 ................................................................ 39
B.4 列车退出正线运营故障率 ........................................................ 39
B.5 车辆系统故障率 ................................................................ 40
B.6 信号系统系统故障率 ............................................................ 40
B.7 供电系统故障率 ................................................................ 40
B.8 站台门故障率 .................................................................. 40
I
DB37/T 4871—2025
B.9 列车退出全自动运行模式故障率 .................................................. 40
B.10 列车唤醒成功率和休眠成功率 ................................................... 41
参考文献 ............................................................................. 42
II
DB37/T 4871—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厅提出并组织实施。
本文件由山东省交通运输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III
DB37/T 4871—2025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基本条件、基本要求、考核指标与评估的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地铁、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新建线路、延伸线试运行工作,甩项、缓建工程参照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32852.3 城市客运术语 第3部分:城市轨道交通
GB/T 50299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GB 50720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消防安全技术规范
GB 50911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监测技术规范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术语和定义
GB/T 32852.3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
试运行 trial running
通过不载客列车按列车运行图运行,对运营组织管理和设施设备系统的可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
行检验。
[来源:GB/T 30013—2013,3.2,有修改]
3.1.2
承担单位 undertake enterprise
受建设单位委托,组织实施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具体负责试运行的行车组织、调度指挥、轨行区
管理等工作的单位。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文件。
ATO:列车自动运行(Automatic Train Operation)
ATP:列车自动防护(Automatic Train Protection)
ATS:列车自动监控(Automatic Train Supervision)
BAS:环境与设备监控系统(Building Automatic System)
CAM:蠕动模式(Creep Automatic Mode)
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 System)
1
DB37/T 4871—2025
CCTV:闭路电视系统(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FAO:全自动运行系统(Full Automatic Operation)
FAS:火灾自动报警系统(Fire Alarm System)
GoA:自动驾驶等级(Grade of Automation)
ISCS:综合监控系统(Integrated Supervisory and Control System )
OPS:大屏幕显示系统(Open Pluggable Specification)
PA:广播(Public Address)
PIS:乘客信息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
PSCADA:电力监控系统(Power Supervisory Control and Data Acquisition System)
PSD:站台门(Platform Edge Door)
SPKS:工作人员防护开关(Staff Protection Key Switch)
TACS:列车自主运行系统(Train Autonomous Circumambulation System)
UPS:不间断电源(Uninterruptible Power Supply)
4 试运行基本条件
通用要求
4.1.1 城市轨道交通试运行时间不应少于 90 d,其中按本线路初期运营开通时列车运行图连续组织行
车,时间不应少于 20 d。
4.1.2 试运行前应完成项目工程验收且合格,符合设计文件及 GB/T 50299 等验收标准、规范要求。影
响试运行行车安全的问题、隐患应整改完毕。不具备验收条件的工程不应影响试运行安全和主要使用功
能,并应在项目工程验收前按规定获得缓验认可,缓验项目应在试运行全功能考核阶段前全部完成验收。
4.1.3 轨行区范围内工程应全部完成,与试运行相关的系统设备、设施完成安装,牢靠且运行稳定,
满足试运行整体功能需求,拟开通线路范围内其它工程宜全部完成。
4.1.4 试运行前应完成正线轨行区封闭,投用区间与非投用区间、既有线路与新建线路之间应设置物
理隔断。
4.1.5 试运行前应完成车站、高架结构,以及供电、通信、信号等必要系统防雷装置检测,符合 GB 50299
等相关标准要求。
4.1.6 试运行前试运行承担单位应完成调度指挥权接管,试运行相关专业系统设备资料、投入试运行
必需备品备件到位。
土建工程
4.2.1 线路和轨道设施
线路和轨道设施应符合下列条件:
a) 线路及附属设施、轨道、疏散平台、接触轨接触网、回流轨系统等设备设施完成安装、调试,
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b) 线路具有冷滑、热滑试验报告,试验中发现的各类问题完成整改且复验合格;
c) 轨行区构筑物、设施、设备、管线及周边环境无侵界,具有限界检测合格报告;轨行区各类吊
挂构件、构筑物、设备箱门,及联络通道防火门、区间人防门、防淹门等安装牢固、锁定完好,
满足结构受力及隧道活塞风受力要求,并具有定期检查记录;基标、线路及信号标识等附属设
施配置齐全、标识清晰、埋设牢固;轨行区广告灯箱完成安装调试,具备使用条件;
2
DB37/T 4871—2025
d) 钢轨、道岔的焊头及连接在钢轨、道岔上焊接与栓接的线缆结合部位完成探伤,具有探伤检测
合格报告;无缝线路具有锁定轨温、单元轨节长度和位移观测桩位置等技术资料;正线、配线
和车场线尚未使用的道岔、预留延伸线终端等预留工程采取道岔定向锁闭、设置车挡等安全防
护措施;在高架线路末端设置防撞和防脱轨措施;
e) 道床排水沟畅通,道岔区转辙机及杆件基坑处无积水;
f) 其他设施上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时,上跨设施交叉范围两侧内完成防护网或者其他安全防护
措施设置;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与其他设施共建于同一平面且相邻可能影响运行时,线路两侧封
闭隔离、安全警示等安全防护设施完成安装并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g) 地面和高架线路声屏障、防抛网等施工完成并具备使用条件;
h) 对存在受到外界撞击风险的上跨道路高架区间及位于道路一侧或交叉口的墩柱,完成限高、防
撞等措施设置。
4.2.2 车站建筑
车站建筑应符合下列条件:
a) 车站具有满足消防疏散、人员安全通行条件的直通地面出入通道,符合 GB 50720 等标准要求,
其中具有不少于 1 个车站运营出入口具备通行条件;
b) 车站站台层主体装修完成,站厅层主体装修宜全部完成;
c) 车控室、站长室、设备区卫生间等试运行必要的生产、办公用房装修完成,具备使用条件;站
内与试运行相关必要的安全标识、辅助设施完成安装;
d) 风道、风亭等工程进度满足车站、隧道通风和排烟要求;
e) 车站出入口、疏散口、风亭、区间风井、对外连通区域、与既有运营线路连通口等部位,满足
防淹水倒灌、防侵入、防高坠等要求。
4.2.3 结构工程
结构工程应符合下列条件:
a) 车站主体结构、区间工程结构符合设计文件及 GB/T 50299 等验收标准要求;
b) 轨行区无明显结构渗漏、道床积水、结构空鼓、物体脱落等影响行车的情况,伸缩缝盖板等安
装牢固;
c) 完成风道、井道、扶梯基坑、电缆沟、集水池及泵坑等重点部位的垃圾清理,完成试运行涉及
的区间隧道、土建风道、通风管路清洗,以及施工残料及垃圾清理;
d) 完成工后监测点布设,对线路中的隧道、高架桥梁、路基和轨道结构等的变形完成首次监测,
具有监测报告,符合 GB 50911 等相关监测要求,试运行期间宜每 1 个月~2 个月监测 1 次。
4.2.4 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应完成轨行区人防门、防淹门安装、调试,相关孔洞封堵完毕,具备使用条件。
设备系统
4.3.1 车辆
车辆应符合下列条件:
a) 完成初期拟投入试运行车辆的例行试验,对影响行车安全的车辆故障完成整改;
b) 投入试运行车组数满足按图试运行间隔需求,备用车数量满足试运行行车要求,具备上线条件;
c) 试运行车辆的信号车载 ATP 设备、列车车载台、列车手持台等投入使用,具备信号车载 ATP 功
能和无线调度通信功能;
3
DB37/T 4871—2025
d) 全自动线路具备列车远程运行状态监控的相关功能;
e) 全自动线路车辆具有空载试运行车辆安全认证报告,对于限制项,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4.3.2 供电系统
供电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a) 供电系统完成安装、调试与送电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b) 供电系统完成行车相关电气元件、开关的整定值调整,实现供电设备状态、保护投入、电源走
向、联锁关系等功能,具备对设备遥控、遥信、遥测、遥调的功能;
c) 变电所内、外部设备间整洁,电缆沟、电缆夹层及隐蔽工程内清洁、无杂物,接地、安全标识
齐全、清晰,配备安全工具,并放置到位;变电所外部满足防火要求,具备巡视和检修条件;
d) 电缆孔洞完成封堵,电缆井完成安装,电缆完成走向标示牌悬挂;
e) 供电系统具备杂散电流防护功能;
f) 供电系统完成设备调试及与相关系统的联调(含电力监控系统)、正线供电系统短路试验;
g) 电力监控系统通过 144 h 稳定性测试,具有测试报告;
h) 外电源全部投入使用,无法全部投入使用时,应对供电能力进行测算,确保满足试运行行车要
求;
i) 区间照明系统、应急疏散指示等具备正常使用功能,区间及车站照度满足试运行需求;
j) 低压配电系统具备正常供电功能;
k) 可视化接地系统完成设备调试,中央级、站级、就地级实现正常操控。
4.3.3 通信系统
通信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a) 完成无线系统、公务电话系统、专用电话系统、传输系统等安装和调试,具备使用功能。应急
情况下,通信系统保持正常通信功能;
b) 时钟系统为关联系统提供时间校对;
c) 电源系统具备不间断供电功能,通信电源的后备供电时间不少于 2 h;
d) 通信系统完成 144 h 稳定性测试,具有测试报告;
e) 无线通信系统实现控制中心与车站、列车、车辆基地等无线通信功能;
f) 集中告警具备与其它通信子系统的告警信息的收集功能;
g) 公务电话系统实现网内、外通信;
h) 专用电话系统实现控制中心与车站、车辆基地、变电所的通话功能;
i) 通信设备机房运行温度、湿度满足设计要求;
j) 全自动线路通信系统具有空载试运行通信安全认证报告,对于限制项,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k) 全自动线路具备区间水位视频监视功能。
4.3.4 信号系统
信号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a) 完成正线、控制中心、车辆基地及信号车载 ATP 设备的安装及调试,具备使用功能,道岔工电
联合检查符合标准,道岔转换正常,具备使用条件;
b) 信号系统实现控制中心与车站间、轨旁设备与车载设备间的安全控制信息有效准确传递,联动
准确;车辆基地信号系统实现联锁功能,完成车辆基地与正线信号系统的相关接口调试;信号
系统与大屏专业系统接口调试基本完成,具备使用功能;
c) 信号系统实现投入试运行列车的车载 ATP 功能,宜实现 ATO 全部功能;
4
DB37/T 4871—2025
d) ATS 具备与行车相关的基本功能,宜实现全部功能;
e) 站台门、车门完成单体调试,接口试验正确,联动功能正常;
f) 信号系统具有空载试运行信号安全认证报告,对于限制项,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g) 信号设备机房运行温度、湿度满足设计要求;
h) 运行图编制软件满足试运行编图要求;
i) 全自动线路正线自动化区域,信号系统具备区间自动运行、站台自动发车、自动折返等功能;
j) 全自动线路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信号系统具备休眠、唤醒、自动出入库、自动运行等功能;
k) 全自动线路具备正线、车辆基地自动化区域与非自动化区域隔离、SPKS 防护等功能;
l) 全自动线路控制中心具备对全自动运行列车远程控制的基本功能。
4.3.5 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
通风空调与采暖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a) 完成轨行区相关通风设备安装、调试,具备使用功能;
b) 隧道通风系统满足通风、应急排烟等要求;
c) 完成试运行投用风管、水管结构预留孔洞防烟防火封堵;设备、电缆、接地、管线等的标识齐
全、清晰、规范,朝向便于观察;
d) 消防风机、风阀实现就地操作、远程单控功能,宜具备模式控制功能;
e) 投用的冷水机房、空调机房等有水房间完成防水处理,无积水,排水沟渠畅通;
f) 试运行相关的通信、信号、供电等专业设备房及车控室温湿度、通风满足使用功能;
g) 完成试运行投用通风管路及风道内的杂物清理及卫生清扫。
4.3.6 消防及给排水系统
消防及给排水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a) 完成轨行区相关设备安装及调试,设备实现就地及远程操作功能;
b) 试运行投用区域配置充足、齐全的消防灭火器材,消防用水满足使用需求;车辆基地、控制中
心、车站投用区域等消防系统实现基本使用功能或可靠的临时措施保障;
c) 完成试运行投用区域的水管预留孔洞防烟防火封堵,必要的设备、管路标识齐全,完成区间消
防水打压试验;
d) 给排水系统满足生产、生活用水要求或提供临时用水条件;完成车辆基地、控制中心、区间泵
房和各类集水池的杂物清理;
e) 区间泵房水泵及配套设施安装、调试完成,具备就地启停和远程监控功能,管路疏通无堵塞,
区间废水具备外排条件。
4.3.7 站台门
站台门应符合下列条件:
a) 站台门安装完成,滑动门、应急门以及端门锁闭正常,站台门端门结构到端墙装修完成面之间
缝隙满足封闭要求,各类门体无障碍物遮挡,并对轨行区形成封闭;完成单系统调试、现场开
关门稳定性测试;
b) 站台门系统实现就地级、站台级、系统级控制功能,且实现与电客车车门的联动;
c) 站台门系统具备两路电源供电,后备电源具备使用功能;
d) 应急门和端门正常开启、关闭,滑动门完成不小于 5 000 次不间断运行测试;
e) 全自动线路站台门间隙探测系统完成单系统调试,具备车门站台门间隙障碍物探测功能;
5
DB37/T 4871—2025
f) 全自动线路站台门系统具备车门故障自动对位隔离站台门功能、站台门故障自动对位隔离车
门功能;
g) 全自动线路站台门系统具有空载试运行信号安全认证报告,对于限制项,制定安全防护措施。
4.3.8 综合监控系统
综合监控系统应符合下列条件:
a) 完成轨行区 ISCS、FAS、BAS 系统设备安装与调试并具备使用功能;
b) 系统具备自动报警功能,消防专用电话系统具备正常通话功能。中央 FAS 系统功能接口完成调
试,具备使用功能;
c) 轨行区人防门、防淹门、联络通道防火门具有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的监视报警功能、视频系统
对其开闭状态的监视功能;
d) 在区间联络通道、泵房、自动防淹门、区间最低点、折返区段的最低点、出入段线 U 型槽等重
点区域,具有视频监控对其水位监视功能。
e) 全自动线路综合监控系统具有空载试运行综合监控安全认证报告,对于限制项,制定安全防护
措施。
车辆基地
车辆基地应符合下列条件:
a) 车辆基地相关设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生活设施(水、暖、气)具备使用条件,低压配电与照
明、生产和生活给排水设备完成安装调试,具备使用条件;
b) 车辆基地周界完成围蔽,周界报警系统具备使用功能,试车线封闭并满足列车调试的要求,车
辆基地有电区和无电区之间设有隔离设施;
c) 车辆基地内、外道路满足通行条件,并设有消防通道;
d) 车辆基地库内车顶作业平台两侧安全防护设施完成安装,车顶作业具有安全防护措施;
e) 车辆基地具备配属列车停放、调试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材料、抢修和救援器材以及存放设
施、列车事故救援设施等;
f) 车辆基地范围内线路、行车、安全标志基本安装完成,必备消防器材、应急设备等满足使用要
求,相关消防报警系统具备使用条件;
g) 车辆基地内作业平台、工程车和救援设备等必要的车辆维检修、救援、清洗等配属设备具备使
用条件;
h) 信号系统实现联锁功能,具有车辆基地信号联锁安全认证报告,对于限制项,制定安全防护措
施;
i) 通信系统完成安装及单系统调试,专用电话、公务电话、专用无线、广播系统具备使用功能;
j) 全自动运行车辆基地内自动化区域为封闭区域,自动化区域和非自动化区域间采取隔离措施,
自动化区域内分区设置隔离设施、SPKS 装置等,实现全自动运行区域内的人员防护功能。
控制中心
控制中心应符合下列条件:
a) 试运行必要的生产、办公及生活用房具备使用条件,相关消防、火灾报警系统完成调试,具备
使用功能;
b) 各类监控系统实现试运行调度工作需求;
c) 信号、通信等设备系统完成与投入试运行相关的调试工作,具有调试报告;
d) 时钟系统为关联系统提供时间校对;
6
DB37/T 4871—2025
e) 设置临时控制中心的,对照控制中心实现对试运行线路相应的调度指挥功能。全自动线路备用
控制中心宜具备使用功能。
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
综合联调及系统测试主要包括非全自动运行线路、全自动运行线路、延伸线线路项目,相关测试项
目、内容及方法、测试结果等,按照附录A执行。
4.6.1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
4.6.1.1 应完成电力监控(PSCADA)系统联调和主要系统测试项目,按照表 A.1 进行系统测试。主要
系统测试项目如下:
a) 1 500 V 程控卡片功能测试;
b) 变电所 0.4 kV 低压备自投测试。
4.6.1.2 应完成通信专用无线与信号、车辆联调,以及车地无线通话系统测试。宜完成通信传输系统
与关联系统联调,通信时钟系统与关联系统联调,通信 PIS 与信号、车辆联调项目,通信广播与信号系
统联调,按照表 A.2 进行系统测试。
4.6.1.3 应完成信号系统功能综合测试(联锁、后备、CBTC 控制模式)和信号、车辆与站台门联调,
以及主要系统测试项目,宜完成 OPS 与 ISCS、CCTV、信号系统联调,按照表 A.3 进行系统测试。主要
系统测试项目如下:
a) 列车超速安全防护测试;
b) 列车追踪安全防护测试;
c) 列车退行安全防护测试;
d) 车站扣车和跳停测试;
e) 列车车门安全防护测试;
f) 站台紧急关闭按钮安全防护测试;
g) 站台门安全防护测试;
h) 车门与站台门联动测试。
4.6.1.4 应完成综合监控系统与站台门系统联调;宜完成综合监控系统与 CCTV 系统联调、综合监控系
统与通信系统联调、综合监控系统与集中 UPS 系统联调,按照表 A.4 进行系统测试。
4.6.1.5 应完成车辆超速保护测试、列车紧急制动距离测试、车门安全联锁测试、车门故障隔离测试、
车门障碍物探测测试、列车联挂救援测试,按照表 A.5 进行系统测试。
4.6.1.6 应完成站台门后备电源测试、站台门乘客保护测试、站台门对地绝缘和接地绝缘测试、站台
门安全玻璃性能测试、站台门控制系统与信号系统接口测试,按照表 A.6 进行系统测试。
4.6.2 全自动运行线路
4.6.2.1 应完成 4.6.2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相关联调及测试项目。
4.6.2.2 应完成 FAO 信号系统功能综合测试、FAO 信号系统与信号/列控相关关联系统测试(含全自动
运行系统场景测试)、FAO 信号系统与多专业动车关联系统测试(含全自动运行系统场景测试)及 FAO
信号系统、车辆与站台门系统测试等,以及信号系统相关系统测试。对于无法全部完成的测试项目,应
补充相关保障措施,并研究降级试运行。按照表 A.7 进行系统测试,主要系统测试项目如下:
a) 列车工况模式转换功能测试;
b) 列车站台自动发车功能测试;
c) 列车自动折返功能测试;
d) 列车休眠功能测试;
7
DB37/T 4871—2025
e) 列车自动对位调整功能测试;
f) 列车控制模式转换功能测试(适用 TACS 线路);
g) 自主进路功能测试(适用 TACS 线路);
h) 自主防护功能测试(适用 TACS 线路);
i) 自主调整功能测试(适用 TACS 线路);
j) 发车确认功能测试;
k) 工作人员防护开关功能测试;
l) 全自动运行授权功能测试;
m) 降级混合运行功能测试;
n) 人工联动开关车门和站台门功能测试;
o) 车门与站台门对位隔离功能测试等。
4.6.2.3 应完成列车远程在线监测功能测试,宜完成列车与控制中心联动功能测试,按照表 A.8 进行
系统测试。
4.6.2.4 应完成站台门间隙探测功能测试,按照表 A.8 进行系统测试。
4.6.2.5 应完成云平台(如有)与关联系统联调项目。
4.6.3 延伸线线路
延伸线应符合下列条件:
a) 按照延伸线线路特点,完成 4.6.2 或 4.6.3 所述联调及测试项目;
b) 运营列车在试运行区段完成空载试运行信号安全认证,新增列车在运营区段应完成载客信号
安全认证;
c) 完成通信、信号等系统接驳。
管理准备
4.7.1 规章制度和文件
4.7.1.1 试运行承担单位应具有满足试运行开展的规章制度,包括安全管理类、行车管理类、维护维
修类、施工管理类、操作办法类等。
4.7.1.2 应具有试运行工作方案,明确试运行行车、施工、设备维护、安全管理、应急保障工作要求。
4.7.1.3 全自动运行线路还应具有本线正常运行、故障、应急等场景文件。
4.7.2 组织机构及人员
4.7.2.1 试运行承担单位应具有与试运行管理模式和管理任务相适应的组织机构,合理设置岗位,试
运行所需调度、检修、列车驾驶、站务等专业人员应完成培训并满足试运行需求。
4.7.2.2 列车驾驶员、调度员、行车值班员等试运行相关人员应完成身体健康检查,列车驾驶员、调
度员、行车值班员、设备维修人员等重点岗位人员应通过安全背景审查,列车驾驶员还应通过心理测试,
有关人员宜完成职业病体检。
4.7.3 应急管理
4.7.3.1 应具有满足试运行开展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
a)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应对设施设备故障、火灾、列车脱轨、列车相撞、施工安全事故事件
等的应急预案;
b) 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包括应对台风、洪涝、冰雪等气象灾害和地震、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等的
应急预案;
8
DB37/T 4871—2025
c) 涉及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必要的应急预案。
4.7.3.2 应具有由建设单位和试运行承担单位联合建立的试运行保障机制,并成立涵盖施工、设备供
应商等参建单位的专、兼职应急抢险、抢修队伍。
4.7.3.3 试运行期间所需的备品备件、工器具以及应急抢险等必备物资应配备到位。
5 试运行基本要求
通用要求
5.1.1 试运行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逐步推进、平稳过渡”的原则,集中指挥、逐级负责,结合线
路实际,对各系统运转可用性、稳定性、安全性和可靠性进行测试、整改及考核。
5.1.2 因工程施工、遗留问题整改等因素造成当日无法开展试运行的,应延长补齐试运行时间。
5.1.3 试运行各阶段采用的驾驶模式、信号等级、运行时长等应考虑工程建设、设备系统功能实现和
人机磨合等情况,科学确定阶段划分和实施方案。
5.1.4 应制定试运行行车组织方案,明确运用车、检修车、备用车需求,各阶段试运行前应完成本阶
段列车运行图编制,明确列车运行图参数,通过各阶段列车运行图测试,不断优化各项参数与技术要求。
5.1.5 试运行承担单位应开展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试运行前完成首轮风
险辨识工作,并结合各业务及专业特性,组织制定管控措施。试运行期间持续开展现场辨识、排查和管
控工作。
5.1.6 涉及与运营线路贯通试运行的,贯通试运行不应影响既有线路运营。贯通试运行前应由试运行
承担单位与运营单位、建设单位联合制定贯通试运行行车组织方案和专项保障方案,明确与既有运营线
路管控措施。
行车组织
5.2.1 试运行宜分成下列阶段,按照要求开展工作:
a) 初期磨合阶段:低密度行车,信号级别根据信号系统调试进度采用降级模式/CBTC 模式,驾驶
模式主要采用人工驾驶,充分验证防护模式、降级模式等,对整个系统进行磨合;
b) 验证提升阶段:运行时长逐渐延长,上线列车逐步增加、行车间隔逐步缩短,验证各种信号级
别和驾驶模式,并按照列车运行图,开展高密度行车、多交路套跑、折返能力测试等多种模式
验证,并结合各类场景开展演练;
c) 全功能考核阶段:本阶段按照初期运营模式,以开通运营时列车运行图连续组织行车,时长不
应少于 20 d,并对关键指标进行考核。
5.2.2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试运行各阶段信号级别、驾驶模式、行车间隔等满足下列要求:
a) 信号级别:初期磨合阶段应充分验证点式 ATP 模式,并对 CBTC 模式进行磨合验证,后续各阶
段应充分验证 CBTC 模式;
b) 驾驶模式:试运行期间应充分验证自动驾驶、ATP 监控下的人工驾驶、限制人工驾驶以及非限
制人工驾驶等模式行车;
c) 行车间隔:初期磨合阶段最大行车间隔不宜高于开通运营时最大行车间隔 1 倍,宜采用单一交
路方式组织行车,验证提升阶段应充分验证远期该线路信号系统、折返线行车能力,最小行车
间隔不应低于初步设计远期设计参数;
d) 上线时长:试运行每日运行时长不宜少于 8 h,全功能考核阶段与开通运营时间保持一致;
e) 上线列车数量:满足各阶段行车间隔要求的前提下考虑备用车数量,其中初期磨合阶段最少上
线列车数不宜低于初期运营时最大行车间隔下在线列车数的 50%。
5.2.3 全自动运行线路试运行信号级别、列车自动化等级、驾驶模式等满足下列要求:
9
DB37/T 4871—2025
a) 信号级别:初期磨合阶段,应充分验证列车控制级别,逐步过渡至连续列车控制级别,后续阶
段应充分验证连续列车控制级别;
b) 列车自动化等级:初期磨合阶段,宜以 GoA0、GoA1、GoA2 级别为主,后续阶段宜以 GoA3、GoA4
为主并充分验证 GoA4 级别下各系统稳定性;
c) 各阶段驾驶模式、行车间隔、上线时长、上线列车数量要求满足 5.2.2。
5.2.4 延伸线试运行满足下列要求:
a) 应结合实际确定试运行初期磨合阶段和验证提升阶段试运行方案,按全线列车运行图的试运
行不少于 20 d;
b) 宜在贯通试运行前利用非运营时段全线试跑;
c) 试运行期间宜通过设置单一交路、大小交路等贯通试运行形式,分阶段验证行车组织模式;
d) 当试运行区段出现影响行车故障时,应通过调整试运行区段行车的方式,优先保障运营区段正
常行车。
5.2.5 未随线路试运行且未同步开通的中间车站投用前,车站宜开展不少于 20 d 按全线列车运行图组
织行车的试运行,并对相关指标进行考核。
5.2.6 试运行行车应按照试运行行车组织方案执行,遇恶劣天气时,行车相关人员应根据情况及时采
取加强瞭望、限速、暂停试运行等措施,并按照以下要求组织行车调整:
a) 对于地面及高架线路,风力波及区段风力达 7 级时列车运行速度不应超过 60 km/h,风力达 8
级时列车运行速度不应超过 25 km/h,风力达 9 级及以上时应暂停试运行。
b) 遇雾、霾、雨、雪、沙尘等恶劣天气瞭望困难时,地面及高架线路列车应开启前照灯,视情况
组织启用雨雪模式限速运行,适时鸣笛:
1) 当瞭望距离不足 100 m、50 m、30 m 时,列车运行速度分别不应超过 50 km/h、30 km/h、15
km/h;
2) 瞭望距离不足 5 m 时,应立即停车;
3) 列车驾驶员无法看清信号机显示、道岔位置时,应停车确认,不应臆测行车。
c) 因降雨、内涝等造成车站进水,行车调度人员按照以下要求执行:
1) 车站申请列车不停站通过时,组织列车越站;
2) 线路积水达到轨腰时,列车运行速度不应超过 15 km/h;
3) 线路积水超过轨面时,列车不应通过。
施工组织
5.3.1 试运行期间施工作业,应制定施工计划,完成相关施工协议签订及施工人员培训取证,经审批、
请点后方可开展。
5.3.2 施工作业期间,应严格按照施工管理相关制度执行,规范设置施工防护区域、做好人员防护及
施工监管。
5.3.3 施工结束后,应确保所有施工作业人员撤离,工具及物料出清,设备设施恢复正常,设备箱门、
防火门、人防门、防淹门等锁闭正常,防止因设施设备侵限,影响试运行行车安全。
5.3.4 试运行期间中断行车集中施工,应具有专项施工组织方案,施工结束后应开展专项安全检查,
确定满足行车条件后恢复行车。
5.3.5 试运行期间行车关键设施设备调试、系统升级,应充分论证,具有施工方案,并组织落实行车
保障措施。
5.3.6 与运营线路共用设备房或共用设备的施工作业,应按照运营线路运营单位施工要求组织施工。
6 试运行考核指标与评估
10
DB37/T 4871—2025
考核指标
6.1.1 试运行时间应满足 4.1.1,时间不少于 90 d,按开通运营时列车运行图连续组织行车 20 d 以上。
6.1.2 初期运营投用的各列车试运行期间在正线上运行里程均不应少于 2 000 km。
6.1.3 非全自动运行线路按开通运营时列车运行图连续组织行车 20 d 以上考核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
指标计算应按照附录 B 的规定执行:
a) 列车运行图兑现率不低于 99%;
b) 列车正点率不低于 98.5%;
c) 列车服务可靠度不低于 5 万列公里/次;
d) 列车退出正线运行故障率不高于 0.4 次/万列公里;
e) 车辆系统故障率不高于 5 次/万列公里;
f) 信号系统故障率不高于 1 次/万列公里;
g) 供电系统故障率不高于 0.2 次/万列公里;
h) 站台门故障率不高于 1 次/万次。
6.1.4 全自动运行线路按开通运营时列车运行图连续组织行车 20 d 以上考核指标应符合以下要求,指
标计算应按照附录 B 的规定执行:
a) 列车运行图兑现率不低于 99.5%;
b) 列车正点率不低于 99.4%;
c) 列车服务可靠度不低于 20 万列公里/次;
d) 列车退出正线运行故障率不高于 0.1 次/万列公里;
e) 车辆系统故障率不高于 1 次/万列公里;
f) 信号系统故障率不高于 1 次/万列公里;
g) 供电系统故障率不高于 0.2 次/万列公里;
h) 站台门故障率不高于 0.6 次/万次;
i) 列车故障退出全自动运行模式率不高于 1.5 次/万列公里;
j) 列车唤醒、休眠成功率均不低于 98%,唤醒完成时间不大于 20 min;
上一章:地质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分析 下一章:汉源县地质构造与地质灾害发育关系浅析

相关文章

化探样品的分析方法与样品的保存的探讨 NB/T 10716-2021 地热流体样品的采集与保存规范 低含量地质样品中氯的分析测试方法改进研究 高频红外碳硫分析仪测定地质样品中不同含量的硫 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地质样品中27种组分分析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基于PCA-BP神经网络的EDXRF分析测定地质样品中铁、钛元素含量的应用研究 地质样品铷锶钇锆元素偏振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SN/T 2788-2011 医学媒介生物样品保存与运送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