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啤酒生产中甲醛残留量控制

啤酒生产中甲醛残留量控制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373.08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25 10:45:54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啤酒生产中甲醛残留量控制 分析与检测
中国酿造
啤酒生产中甲醛残留量控制
刘金峰,钱家亮,武光明
(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山东临沂276034))
2010年第10期总第223期
-177·
酰丙酮比色法测定不同工艺生产出来的啤酒中甲醛的含量。通过比较得出:(1)甲醛添加量控制在麦芽用量的150mg/kg~300mg/kg:(2)
添加无毒麦汁澄清剂:(3)选用低甲醛产量酵母菌3种方法可以达到降低啤酒中甲醛含量的目的。关键词:甲醛:多酚:蛋白质:沉淀:澄清剂
中图分类号:065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45071(2010)10-0177-04
Control of the residus of formaldehyde in beer production
LIU Jinfeng, QIAN Jialiang, WU Guangming
(Linyi Entry-Exit Inspection and Quarantine Bureau, Linyi 276034, China)
Abstract: Beer processing technology is improved by approaches of adding different amounts of formaldehyde, replacing formaldehyde with clarifier, and using low formaldehyde production yeast, Contents of formaldehyde in beer produced with different conditions were analysed with colourimetry with acetylacetone. The results sbowed that (1) adding formaldchyde by 150mg/kg~300mg/kg malt;(2) adding non toxic ciarifier to wort; and (3)
using low formaldehyde production yeast, could achieve the purpose of lowering contents of formaldehyde in beer. Key words: formaldehyde; polyphenol; protein; precipitation; clarifier
甲醛是一种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在常温条件下是气态,通常以水溶液形式出现。易溶于水和乙醇,35%~40%的甲醛水溶液叫做福尔马林。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甲醛对人体健康有负面影响,国家已明令禁止在食品中使用甲醛。传统工艺生产的啤酒通常含有甲醛。研究对传统啤酒生产工艺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从而达到降低脾酒中甲醛含量的自的。
1甲醛的来源 1.1来源于原料
啤酒生产的主要原料是麦芽,甲醛是大麦浸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添加剂,可杀灭麦皮表面的微生物,具有良好的防腐作用,同时可抑制麦劳根芽的生长,降低制表损失。因此,在制麦过程中若使用甲醛,会残留一部分在麦芽中,带到啤酒中国。啤酒生产所使用的水若在处理过程中管道杀菌使用甲醛,也会残留一部分,从而带到啤酒中。世界卫生组织对饮用水规定甲醛含量不能超过0.9mg/L。
1.2来源于啤酒生产过程中麦汁的制备时添加甲醛的残留
啤酒生产过程中在糖化时添加甲醛可以去除麦芽谷皮、胚芽中所含的多酚物质,减少多酚物质与蛋白质聚合产生浑浊、沉淀,可增加啤酒的非生物稳定性,延长啤酒的保质期,并能降低啤酒的色度,改善啤酒的口感。若添加量不当会残留到啤酒中。
收稿日期:2010-06-19
1.3来源于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的代谢产物
申醛是生物的代谢产物。啤酒生产的发酵过程中,醇母产生一系列的生化代谢产物,其中也有微量的甲醛会存在于啤酒中。
1.4来源于啤酒发酵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若在发酵过程中卫生管理不好,发酵过程受微生物污染,污染微生物会产生一系列含有甲醛的副产物,从而使啤酒中的甲醛含量增加。
1.5来源于罐体,管道杀菌中使用的甲醛
甲醛能凝固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因此可作为杀菌剂用于罐体、管道的消毒、杀菌。消毒、杀菌后若没有彻底清洗
干净,甲醛会带到啤酒中。 2实验方法
2.1总多酚的测定 2.1.1仪器
分光光度计,离心机,比色管。 2.1.2试剂和溶液
羧甲基纤维素钠/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溶液(CMC/ED TA):在500mL水中慢慢加入纯羧甲基纤维素钠10.0g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2.0g,边加边搅拌,待全部溶解后,停止搅拌,静置1h~3h,全部移入1L容量瓶中并定容。必要时,可用离心机离心,使溶液澄清。该溶液每月需重新配制。
作者简介:刘金峰(1979-),男,山东临沂人,研究方向食品生物技术。
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51-53
[4]孙风霞.仪器分析[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肖璞,孙素孕,周群.不同厂家葡费酒红外光谢无损快速分析[]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24(11):1352-1354 ICS 11.020 CCS A 00 DB4401
广
州 市 地 方 标 准
DB4401/T 316—2025
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
Specification for quality control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2025 - 01 - 14 发布
2025 - 02 - 14 实施
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4401/T 316—2025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起草。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广州市干部和人才健康管理中心、广州市标准化研究院。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辉、陈琳、刘娜、周洁、马玉娇、吴文晖、杨硕、谭泳泉、赖挚君、熊德良、
周倩静、孙金孝、曾洪利、蒋雪清、牛勇、张伟铮、戴国奎、许研、赵春艳、黄鲁、阎秀梅。
I
DB4401/T 316—2025
健康体检质量控制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健康体检质量控制的术语和定义、组织架构、结构质量控制、过程质量控制、结果质
量控制、评价与持续改进、证实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广州地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的医疗机构。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 2894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
GB/T 10001.6 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6部分:医疗保健符号
GB/T 15566.6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 设置原则与要求 第6部分:医疗场所
GB 15630 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
GB 15979 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卫生要求
GB 15982 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 39725 信息安全技术 健康医疗数据安全指南
GB/T 40248 人员密集场所消防安全管理
GBZ 121 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
WS 308 医疗机构消防安全管理
WS 310.2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 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 312 医院感染监测标准
WS/T 313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67 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8 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WS/T 512 医疗机构环境表明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DB4401/T 252 医疗废物暂存间卫生管理规范
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卫生部2012年印发)
3 医管办函[2022]160号 健康体检应用尿素呼气试验技术质控规范(试行)
医管办函[2022]211号 健康体检应用肺功能检查等技术质控规范(试行)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健康体检
physical examination
1
DB4401/T 316—2025
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
的诊疗行为。
3.2
健康体检质量控制
quality control of physical examination
通过健康体检机构内部自查及外部监管,针对健康体检机构的日常运行与业务管理全过程开展的质
量管理活动。
3.3
健康体检机构
physical examination institution
由相关政府部门批准执业许可,专门从事成人健康体检服务的独立或附设医疗机构。
3.4
结构质量
structural quality
满足健康体检工作需求的资源配置、规章制度、安全管理等各要素质量。
3.5
过程质量
process quality
健康体检中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环节质量,包括检前、检中及检后全过程。
3.6
结果质量
result quality
对各类体检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完成对体检质量的最终评价。
4 组织架构
4.1 健康体检机构应设立质量控制组织,负责质量控制工作的总体规划、工作分工、日常管理等。
4.2 应配备专、兼职质量控制人员,负责具体质量控制工作的开展,主要包括:
a) 制定和执行质量控制计划;
b) 监督和检查体检服务的质量控制工作;
c) 组织和提供质量控制培训及指导;
d) 定期评价及持续改进体检服务质量。
5 结构质量控制
5.1 资源配置
5.1.1 场地设置
5.1.1.1 场地设置应与体检功能的实现相符合,医检分离。
5.1.1.2 健康体检场所及候检场所的建筑总面积应不少于 400 ㎡,每个检查室面积应不少于 6 ㎡。
5.1.1.3 应至少包括如下区域,且各区域应有明显标识:
a) 服务与咨询区域:空间相对开放,独立设置;
b) 候检区域:紧邻各检查区域,与体检人数相适应;
c) 一般检查区域:分区开展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等检查,并配置相应体检项目所需的
设备和器械;
d)
物理检查区域:分区开展内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妇科等检查,并配置相应体
检项目所需的设备和器械;
e)
采血区域:应具备血液标本采集和存放功能;
2
DB4401/T 316—2025
f) 实验室检查区域:应具备血液和体液等标本存放和/或检验功能;
g) 辅助仪器检查区域:分区开展心电图、超声和 X 线摄影等检查。
5.1.1.4 各区域应独立设置,环境干净卫生、温馨舒适。
5.1.2 仪器设备及耗材
5.1.2.1 应具有符合开展健康体检要求的仪器设备、急救设备,不得使用无医疗器械注册证、无合格
证明、失效、淘汰的仪器设备。
5.1.2.2
所用仪器设备应有备案登记台账,并应定期检测或检查、确保性能完好,有设备年检合格记
录并定期校正。
5.1.2.3 所用仪器设备应有使用流程及说明,按规定进行消毒、维修维护、保养并有相应记录。
5.1.2.4 应规范使用和管理耗材,并有相应记录。
5.1.3 人员要求
5.1.3.1 人员资质要求:
a) 医师应具有医师资格证和执业证,且应按照执业证规定的执业地点、执业范围和执业类别执
业;
b)
医技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同时具备相应操作设备的上岗证,工作内容应与
执业范围相符;
c)
护士应具有护士执业证,且应按照执业证规定的执业地点执业。
5.1.3.2
人员配置要求:
a)
应至少有 2 名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担任主检医师;
b)
每个临床、医技检查科室至少有 1 名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或相应专
业技师;
c)
应至少配备 10 名注册护士,其中至少有 2 名具有主管护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每
个区域应配备相应的护士,满足体检工作的需要。
5.1.3.3 应定期对机构内的医技护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a)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
b) 医技护理论知识;
c) 体检检查方法;
d) 仪器设备操作等。
5.1.3.4 应按照《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规范健康体检从业人员行为。
5.2 制度建设
5.2.1 应建立包括健康体检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在内的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保障健康体检质量控制工
作的有序开展。
5.2.2
健康体检质量安全核心制度应包括但不限于:
a)
工作管理制度:健康体检操作查对制度、健康体检科室间会诊制度、健康体检报告管理制度、
健康体检高危异常检查结果登记追访制度、健康体检传染病报告制度等;
b)
人员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管理、岗位工作职责、工作流程等内容;
c)
设施设备管理制度:包括设施设备的操作、维修维护、检查、保养、校正等内容;
d)
感染控制管理制度:包括消毒管理、无菌物品管理、医疗废弃物管理、垃圾管理制度等内容;
e)
受检者隐私保护制度: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等内容;
f)
安全管理制度:
3
DB4401/T 316—2025
1)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医疗缺陷管理、医疗急救管理制度等;
2)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消防安全管理、安全检查、应急及突发事件管理等;
3)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信息系统安全管理、信息数据安全管理制度等。
5.3 院感管理
5.3.1 组织人员
5.3.1.1 应设立院感管理组织和专(兼)职院感管理人员,负责院感工作的管理。
5.3.1.2 专(兼)职人员应持证上岗,每年参加区级以上医院感染专题培训,其他人员应每年至少参
加一次健康体检机构内部组织的院感培训,并有培训考核记录。
5.3.1.3
定期对院感工作进行评估,必要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院感控制措施。
5.3.2
环境卫生
5.3.2.1
体检机构内卫生及环境应符合 GB 15982、WS/T 367、 WS/T 512 的规定。
5.3.2.2
医疗器具和用品的清洗、消毒、灭菌应符合 WS 310.2 和 WS 310.3 的要求,并应建立相关制
度及执行记录。
5.3.2.3 医务人员手卫生应符合 WS/T 313 的规定。
5.3.2.4 体检区域应保持良好通风,空气净化措施应符合 WS/T 368 的要求。
5.3.2.5 应设置独立的医疗废物暂存间,医疗废物暂存管理应符合 DB4401/T 252 的要求。
5.3.3 日常管理与监测
5.3.3.1 应做到一人一消毒或一人一更换,一次性使用卫生用品应符合 GB 15979 的要求。
5.3.3.2 应建立院感监测机制,院感监测管理应符合 WS/T 312 的规定。
5.4 安全管理
5.4.1 医疗安全
5.4.1.1 医药用品标识规范,帐物相符,无过期用品。
5.4.1.2 应配备医疗抢救设备,并保证各类设备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
5.4.1.3 制定不良事件上报制度,定期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讨论并制定防范措施。
5.4.2 消防安全
5.4.2.1 消防安全管理应符合 WS 308、GB/T 40248 的要求。
5.4.2.2 定期开展消防、水电安全等应急知识学习培训,相关人员应熟悉应急流程。
5.4.2.3 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做好记录。
5.4.3 信息安全
应对纸质和数字化健康体检信息加强安全管理,做好受检者隐私保护,防止体检信息未经授权的查
阅、访问、泄露和篡改。数据安全应符合 GB/T 39725 的要求。
5.5 标志标识
5.5.1 健康体检机构内的标志标识应符合 GB 2894、GB 15630、GB/T 10001.6、GB/T 15566.6 等的要
求。
5.5.2
检验科应张贴限制进入、生物安全标识,医疗废物暂存间应有标识,其他院感标识应符合卫生
4
DB4401/T 316—2025
行业要求。
5.5.3 健康体检机构应对标志、标识实施有效管理,主要包括:
a) 定期检查;
b) 及时更换;
c) 更新调整。
5.6 信息化管理
5.6.1 应建立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对体检的全过程、结果进行信息化管理,并做到全过程日志记
录,实现数据可追溯与审计。
5.6.2
应有专人负责健康体检信息系统的管理与维护,建立信息系统故障应急处置预案,保证信息系
统的良好运行。
5.6.3
健康体检机构应进行健康体检数据统计、分析,建立受检者电子健康管理档案,历次体检信息
能溯源查询。
6 过程质量控制
6.1 基本要求
6.1.1 应在醒目位置公示体检机构布局,合理规划体检流程,尽量减少受检者等待时间。
6.1.2 体检前应确保各类体检仪器设备正常运作。
6.1.3 体检医技护人员应熟悉体检流程、体检内容,能熟练使用仪器设备。
6.1.4 应真实记录检查过程的各类数据。
6.2 检前
6.2.1 体检套餐设置
应设置合理的健康体检套餐,套餐中的健康体检项目宜采用“1+X”模式设置并有效执行。“1+X”
模式具体含义及要求如下:
a)
“1”为基本体检项目,是健康体检必查项目,非特殊情况,应建议受检者逐一进行检查,主
要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等内容;
b)
“X”为专项体检项目,医生根据受检者的性别、生活及饮食习惯、家族史等疾病相关危险因
素,针对不同慢病风险个体进行筛查的项目,由受检者自主选择并与基本体检项目形成组合。
6.2.2 咨询与预约
6.2.2.1 应配置医学专业人员提供线上、线下咨询服务。
6.2.2.2 应提供健康自测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受检者基本信息、健康史、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吸烟、
饮酒、运动锻炼)等。根据受检者提供的问卷信息和需求,为受检者推荐合适的体检套餐或个性化体检
项目。
6.2.2.3
宜为受检者提供多种预约方式,包括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网站预约、微信预约、APP 预约
等。
6.2.2.4 指导受检者进行检前预约,并根据不同受检者情况进行检前告知。
6.2.3 检前登记
检前应进行登记,并对受检者身份进行实名确认。
5
DB4401/T 316—2025
6.2.4
信息存档
将收集到的受检者信息进行登记并形成受检者档案。
6.3 检中
6.3.1 受检者信息确认
每个科室检查时,应对受检者的基本信息进行确认,必要时询问并记录受检者的健康状况、既往病
史等信息。
6.3.2
体格检查
检查内容主要包括:
a)
一般检查项目: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
b)
内科:肺部、心脏、肝、脾等;
c)
外科:皮肤、头颈、脊柱、四肢、关节、浅表淋巴结、甲状腺、肛诊、外生殖器(男性)、乳
腺(女性);
d)
耳鼻喉科:外耳道、鼓膜、听力、鼻腔、鼻窦、咽喉;
e)
眼科:视功能(视力、色觉等)、外眼、眼前节、内眼;
f)
口腔科:口腔黏膜、牙齿、牙龈、颞颌关节、腮腺;
g)
妇科:外阴、内诊(阴道、子宫颈和子宫附件)。
6.3.3
实验室检查
6.3.3.1
检验资质应符合如下规定:
a)
机构设有检验科的,应具有相应资质,如涉及生物安全的,按要求完成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
b)
依托机构内检验科进行标本检测的,应按要求进行室内质控并结果在控,参加室间质评并获得
合格证书;
c)
依托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标本检测的,应具有委托协议书、第三方检验机构的资质证明、室内
质控记录、室间质评合格证书,并有约定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及质量控制实施记录。
6.3.3.2
有标本流转环节的健康体检机构,标本采集、转运、交接和检验流程应符合如下规定:
a)
采集:标本的采集应遵守操作规程,符合生物安全的要求;
b)
转运:标本应密封,并在规定时限内及时转运;
c)
交接:标本交接时应核对,交接和签收记录清晰、时间明确;
d)
检验:标本检验应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检验试剂应妥善保存并确保在有效期内。
6.3.4
辅助仪器检查
6.3.4.1
超声检查应符合如下规定:
a)
超声检查应一人一诊室,并采取必要的隐私保护措施;
b)
超声检查应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对检查部位应进行必要的纵向、横向、斜向等多方位扫查。
6.3.4.2
放射检查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应有放射诊疗许可证,且放射设备有放射防护检测合格报告并公示;
b)
放射检查室应设有独立的机房、操作室、诊断室、更衣室;
c)
放射检查防护应符合 GBZ 121 的管理要求。
6.3.4.3
常规心电图检查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心电图检查室应独立设置,并采取必要的隐私保护措施;
6
DB4401/T 316—2025
b)
应按照心电图操作规范进行检查,必要时延长心电图描记时间或加做特殊导联。
6.3.4.4
内镜检查应符合如下规定:
a)
内镜检查应包括预检区、准备区、内镜操作室、清洗消毒区等;
b)
内镜操作室和相关区域应保持洁净,符合医疗环境洁净度要求;
c)
应按照内镜检查操作规范进行检查;
d)
如有开设胶囊内镜检查,需有独立的检查区域,其中磁控胶囊内镜检查需距离核磁共振室不
少于 5 m。
6.3.4.5 尿素呼气试验检查应符合《健康体检应用尿素呼气试验技术质控规范(试行)》。
6.3.4.6 肺功能检查应符合《健康体检应用肺功能检查技术质控规范(试行)》。
6.4 检后
6.4.1 应客观、规范记录检查结果并有操作者签名,放射诊断应双阅双签。
6.4.2 检查结果应经专业人员审核和确认,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6.4.3 对各科阳性体征、异常结果等应进行汇总分析,必要时提出合理的复查建议。
6.4.4 应提供现场、电话、网站、微信、APP 等多种检后服务方式供受检者咨询体检结果。
7 结果质量控制
7.1 体检报告
7.1.1 首页
体检报告首页应包含如下信息:
a) 健康体检机构的基本信息,如名称、地址、联系电话等;
b) 受检者的基本信息,如体检号、姓名、性别、年龄等。
7.1.2 内容
7.1.2.1 应包含各项检测结果,各项检查内容记录完整、客观、规范。
7.1.2.2 体检结论应按照疾病严重程度进行排列,应突出重点及个体化。
7.1.2.3 健康体检发现的阳性结果应包含医学解释或指导意见。
7.1.3 审核
7.1.3.1 体检报告应实行分级审核或具有内科或外科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
签发,体检结论处应有主检医师签章。
7.1.3.2 应定期进行体检报告质量抽查,抽检量不低于 3%。
7.1.4 时限
7.1.4.1 应在受检者所有体检项目[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基因检测)除外]全部检查完成后
5 个工作日内出具体检报告。
7.1.4.2
对于体检中发现的高危异常结果,应按照医疗质量安全核心制度要求及时通知和记录,并建
议进一步复查或转诊。
7.1.5
发放
7
DB4401/T 316—2025
7.1.5.1
体检报告交付受检者前,应由专职人员对每份体检报告进行信息核对,采取现场领取、邮寄、
线上查看等多种方式进行发放。
7.1.5.2
报告应完全密封,并在显著位置标明“本体检报告仅限受检者本人拆阅”等类似含义的标识。
乙肝项目检测报告应独立于常规体检报告制发。
7.2 检后健康管理服务
7.2.1 应有医师对体检结果进行解读并给出合理的医学建议或指导就诊。
7.2.2 应提供检后健康管理服务,采用线上、线下的咨询方式,为受检者提供体检相关咨询服务。
7.2.3 根据受检者需求开展健康风险评估或慢性病危险因素评估并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计划。
7.2.4 应开展健康宣教、健康随访、健康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
8 评价与持续改进
8.1 检查与评价
健康体检机构应定期对机构内体检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质量检查与评价。主要有以下形式:
a)
定期医疗质量检查: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收集意见和建议,分析体检质量存在的问题;
b)
日常质量检查:通过现场巡查和抽查等多种形式对健康体检的每个环节进行质量检查;
c)
自查:各体检科室定期对各项质量控制制度落实和体检服务执行情况进行自查;
d)
服务质量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客户反馈等多种方式收集数据,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估。
8.2
投诉处理
建立和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投诉和意见,并分析原因,改进体检服务质量。
8.3 满意度调查
8.3.1 应定期进行受检者满意度调查,宜 1~2 次/年,有条件的宜请第三方进行调查。
8.3.2 可采用随机抽样调查方法,通过访谈、发放满意度调查表等方式获得调查结果,受检者满意度
应≥95%。
8.4 持续改进
8.4.1 应建立持续改进管理机制,促进体检服务的持续优化和提升。
8.4.2 定期收集内外部的反馈信息并加以分析和持续改进,信息收集渠道包括但不限于:
a) 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
b) 检查与评价工作的执行情况及存在问题;
c) 员工反馈意见;
d) 通过受检者回访、满意度调查等途径收集的反馈意见;
e) 通过意见簿(箱)、投诉电话、网络等途径收集的投诉与建议。
8.4.3 针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存在的问题及不足采取纠正措施或预防措施,持续进行
改进。
8.4.4 应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学习,持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8.4.5 应关注国内外健康体检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标准,及时更新和改进体检流程和服务内容。
9 证实方法
8
DB4401/T 316—2025
证实方法见表1。
表1
证实方法
章 节 证实方法
5 结构质量 控制 5.1 资源配置 查看现场、查阅资料(设施设备记录、培训记录、资质证明等)等
5.2 制度建设 查阅制度文件及制度实施情况记录等
5.3 院感管理 查阅文件、培训记录、对照GB 15982、WS/T 367、 WS/T 512等标准进 行检查等
5.4 安全管理 现场检查、查阅记录等
5.5 标志标识 现场检查、查阅记录等
5.6 信息化管理 检查系统、受检者档案记录等
6 过程质量 控制 6.1 基本要求 查看现场、检查现场操作、查阅记录等
6.2 检前 查看体检套餐、健康自测问卷、登记记录等
6.3 检中 查看现场、检查现场操作、查阅资质证明等
6.4 检后 检查体检记录、分析记录等
7 结果质量 控制 7.1 体检报告 电话回访、抽查体检报告等
7.2 检后健康管理服务 现场查看、服务记录查看等
8 评价与持 续改进 8.1 检查与评价 查阅检查记录、自查记录、评估记录等
8.2 投诉处理 查阅制度、意见处理记录等
8.3 满意度调查 查阅调查文件、调查报告等
8.4 持续改进 查阅信息收集记录、改进记录、培训记录等
9
DB4401/T 316—2025
参 考 文 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424号令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件
[1]
[2]
国卫办医函[2018]913号
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3]
卫医政发[2009]77号
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
[4]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健康体检质量控制指南[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6,10(04):258-264.
[5]
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
识(2022)[J]. 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17(09):649-660.
10
上一章:木瓜蛋白酶无载体固定化研究 下一章:纤维素酶-微波辅助法提取金樱子总皂苷的工艺研究

相关文章

GB/T 18932.14-2003 蜂蜜中苯甲醛残留量的测定方法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 GB 31040-2014 混凝土外加剂中残留甲醛的限量 DB12/T 530-2014 猪肉、禽肉生产 兽药残留控制技术规范 DB4106/T 8-2019 猪肉生产环节兽药残留控制技术规范 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方案 石油炼制行业 啤酒行业 三聚甲醛轻沸物去除塔塔底甲醛、甲醇的控制 T/CBJ 3201-2019 工坊啤酒及其生产规范 NY/T 2604-2014 啤酒花生产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