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3.220.20
CCS R 82 14
山
西 省 地 方 标 准
DB 14/T 3188—2024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规范
2024 - 12 - 31 发布
2025 - 03 - 31 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 布
DB 14/T 3188—2024
目
次
前言 ................................................................................. II
引言 ................................................................................ III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基本原则 ........................................................................... 1
5 工作流程 ........................................................................... 2
6 资料收集 ........................................................................... 2
7 风险分类 ........................................................................... 3
8 分类管理 ........................................................................... 4
参考文献 .............................................................................. 6
I
DB 14/T 3188—2024
前
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
本文件由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提出并监督实施。
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对标准的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本文件由山西省公安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XS/TC54)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褚万里、王文斌、张韬、李谦、张毅超、赵阳、邢海龙、薛磊、武小彪、李怀
玉、曹国刚、陈红喜、王秦峰、贾文奇。
II
DB 14/T 3188—2024
引
言
为完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机制,有效防范化解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重大风险,提升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能力,预防和减少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推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
防转型,山西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结合山西省农村道路交通实际,制定本规范。
III
DB 14/T 3188—2024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的基本原则、工作流程、资料收集、风险分级、
分类管理等内容。
本文件适用于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
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
件。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农村道路
本文件所称农村道路是指行政村辖区范围内除高速公路外供社会车辆通行且具有铺装路面的道路。
3.2 风险识别
发现、确定和描述风险的过程。
注1:风险识别包括对风险源、事件及其原因和潜在后果的识别。
注2:风险识别可能涉及历史数据、理论分析、专家意见以及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注3:也称风险辨识、危险源辨识。
[来源:GB/T 23694-2013,定义4.5.1]
3.3 风险评估
以实现系统安全为目的,运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已辨识的风险类别进行分
析,判断系统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及其严重程度,从而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来源:DB14/T 2406-2022,定义3.6]
3.4 风险指标
代表风险变化情况并可定期监控的统计指标。
3.5 风险分级分类
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梳理,根据风险产生的可能性与其后果的严重性,评估确定风险等级,明确相
应的分类管理措施,使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4 基本原则
1
DB 14/T 3188—2024
4.1 客观性原则
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应当客观、准确地反映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水平。
4.2 及时性原则
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应当根据风险变化情况,及时、动态进行调整。
4.3 系统性原则
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应当以推动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为目的,促进
有关方面相互协调联动,推动道路交通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4.4 合理性原则
实施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应当紧密结合本地农村道路交通特点,科学合理地完善相
关风险指标。
5 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主要包括:资料收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识别、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绘制道路交通安
全风险四色图、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清单、制定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类管理措施。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流程
6 资料收集
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识别前,应当以行政村辖区为单位,收集、采集以下主要资料和相关数据:
—— 常住人口数量;
—— 机动车保有量;
—— 机动车驾驶人数量;
—— 国省道公路条数和里程;
—— 日均交通流量;
—— 货车通行占比;
2
DB 14/T 3188—2024
—— 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局部易发多发情况;
—— 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情况;
—— 辖区内乡镇政府、物流集散、农贸市场、规模性厂矿企业、旅游景区、赶集庙会等人流车流
集中场所设置和交通活动特点情况;
—— 道路交通事故情况;
—— 道路交通事故多发和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路段情况;
—— 三轮机动车、摩托车数量和注册登记情况;
—— 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情况;
—— 婚丧嫁娶、摆摊设点、马路市场等活动非法占用道路情况;
—— 农村基层组织(单位)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情况;
—— 农村交通安全劝导员、农村网格员开展相关工作情况;
—— 农村道路养护情况。
7 风险分类
7.1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应当从环境类风险和管理类风险两个方面,分析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
性。
环境类风险包括行政村范围内“人、车、路”基本情况和通行特点,以及恶劣天气、地质灾害对道
路交通安全的影响。
管理类风险包括行政村范围内道路交通事故数量及伤亡情况、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数量及严重程度、
道路交通安全设施设置、道路养护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开展道路交通安全自治和相关管理人员开展源头
管理工作情况等。
7.2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对已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风险的严重程度。以行政村为单位,依据风险评估情况,原
则上,将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水平由高到低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个等级,分
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代表。原则上,每年对辖区各行政村进行一次风险评估。
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参考指标见表1:
表1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参考指标
指标类别 序号 指标内容
环 境 类 1 常住人口2000人以上。
2 机动车保有量500辆以上。
3 机动车驾驶人200人以上。
4 国省道干线公路2条以上。
5 日均交通流量2000辆以上。
6 货车通行占比50%以上。
7 乡镇政府、物流集散、农贸市场、赶集庙会、规模性厂矿企业、旅游景区所在地。
3
DB 14/T 3188—2024
指 标 8 雨雪雾等恶劣天气局部易发多发。
9 一年内团雾等小气候发生4次以上。
10 一年内山体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发生1次以上。
环境类风险分级:同时具有6项以上情形的为重大风险;同时具有4项以上情形的为较大风险;同时具有 2项以上情形的为一般风险;不足2项情形的为低风险。
管 理 类 指 标 1 ★ 一年内发生4起以上亡人道路交通事故,或者发生1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道路交通事故。
2 一年内发生3起以上与交通安全设施不完善、设置不合理、视距不良、地质灾害、恶劣天气有 关的亡人道路交通事故。
3 排查发现4处以上存在安全隐患的路口路段。
4 三轮机动车注册登记率低于20%。
5 摩托车注册登记率低于40%。
6 本村人员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一年内被查获2起以上酒驾醉驾、毒驾违法行为。
7 本村人员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一年内被查获20起以上驾驶货车、三轮车、拖拉机违法载人 行为。
8 本村人员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一年内被查获20起以上超员、超速、超载、疲劳驾驶、逆向 行驶、驾驶报废机动车上路行驶等违法行为。
9 本村人员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一年内被查获20起以上无证驾驶机动车违法行为。
10 本村人员在本县(市、区)范围内一年内被查获200起以上骑乘摩托车或电动自行车不戴安全 头盔违法行为。
11 一年内出现占用道路从事婚丧嫁娶、摆摊设点、晒粮、马路市场等非交通活动10次以上。
12 一年内农村委员会以及驻村企业、学校等单位对所辖(所属)车辆驾驶人开展交通安全教育少 于4次。
13 一年内农村委员会以及驻村企业、学校等单位对农村群众、企业员工、学生等开展交通安全宣 传教育少于4次。
14 一年内出现农村交通安全劝导员未按规定上岗开展工作10次以上。
15 一年内出现农村道路养护不及时、不到位情况10次以上。
管理类风险分级:单独或同时具有标注★情形的为重大风险;同时具有7项以上情形的为重大风险;同 时具有5项以上情形的为较大风险;同时具有3项以上情形的为一般风险;不足3项情形的为低风险。
注:1.指标内容以行政村辖区为单位;2.“以上”包含本数;3.管理类风险指标与环境类风险指标评估结果不一致 时,以风险等级较高的为准。
7.3 绘制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四色图
将各风险等级在辖区农村行政区划分布图中使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进行标注,形成农村
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四色分布图。
8 分类管理
8.1 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清单
4
DB 14/T 3188—2024
确定风险等级后,应当分类建立道路交通安全风险清单,清单应当至少包括风险存在的情形、位置
(场所、路段等)、主体单位、主要风险点或导致风险的主要原因、风险防范措施或隐患整治建议等。
8.2 制定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类管理措施
根据风险等级,明确日常巡逻、路面执法检查、辅警驻村、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安全劝导、交
通管理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等防范措施和力量、资源投入的优先级,针对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
险、低风险情形,分类制定管理措施,主要包括但不限于:
—— 整治易肇事肇祸等严重交通违法行为;
—— 排查道路安全隐患并推动治理;
—— 加强机动车和驾驶人源头管理,重点规范三轮机动车使用管理;
—— 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 加强和规范农村交通安全劝导工作;
—— 加强交通技术监控等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
—— 加强恶劣天气和地质灾害交通应急管理;
—— 加强道路交通死亡事故深度调查;
—— 推动村委会开展交通安全自治;
—— 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
—— 向有关部门、单位、企业等下达隐患整改通知书(函);
——根据风险等级,建立风险通报机制,其中:重大风险应当及时报告县级人民政府,通报县级有
关部门、通报行政村主要负责人;较大风险应当及时通报乡镇人民政府、乡镇有关部门和行政村主要负
责人;一般风险应当及时通报行政村主要负责人;通报内容应当载明风险等级、主要风险点、风险防范
和隐患整改意见建议等。
8.3 评估与改进
县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变化和风险治理进展动态评估风险情
况。经评估,风险等级发生变化的,应当相应配套调整工作措施;发现风险防范工作存在缺失和漏洞的,
应当及时完善工作措施,确保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的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
5
DB 14/T 3188—2024
参 考 文 献
[1] GB 2893 安全色
[2] GB/T 20002.4-2015 标准中特定内容的起草 第4部分:标准中涉及安全的内容
[3] GB/T 23694 风险管理 术语
[4] GB/T 27921 风险管理 风险评估技术
[5] DB14/T 2406 农村(社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规范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