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地区
模型层析技术的应用
张燕(胜利油田公司西部新区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00)
摘要:准噶尔盆地南缘荣寓堡区块位于北天山和博格达山之间,受强烈造山运动影响,地质构造多样,地层倾角大、地下介质速度纵横向变化并常复杂,常规的构造成图方法不能满足该地区的构造成图精度需要。本文利用模型层析变速成图技术对工区内的目的层系进行了成图,落实了地下的地质构造,实现了构造准确的空间归位。
关键调:准莺尔盆地南缘;荣高堡地区;模型层新技术;速
度场;空间偏移 1工区概况
准噶尔盆地南缘柴窝堡区块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夹持于伊林哈比尔山和博格达山之间,紧邻山前,东西长约115km,南北宽约35km,区块面积3121km。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目前区内三维地震:115.06km,二维:3258.18km,测网密度4×4-1×2km,完钻井位7口,其中位于柴窝堡构造的达1和柴参1(地)2口井获低产油气流,在二叠系红罹池和芦草沟组上报凝析油预测储量556.30x10°m,天然气预测储量356.1×10m,揭示出该地区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研究区内构造运动强烈,经历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多旋回构造运动,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地层倾角大、逆冲断裂发育、地下介质的速度纵横向变化异常复杂,增加了构造建模和成图的难度。经过近年来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山前带综合构造建模技术,在综合构造建模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南缘地区的构造地质模型,明确了南缘地区的地质结构及构造特征,如何实现构造准确的空间归位,成为落实地下构造的关键。常规的变速成图方法在这种高陡构造的山前带地区成图精度较低,无法满足勘探需求,因此,本文利用模型层析法变速成图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山前带的构造成图问题,落实了地下的构造形态,实现了地下构造准确偏移归位,在柴宽堡地区其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2构造成图技术研究 2.1构造成图技术现状
构造成图是落实地下地质构造的关键,随着勘操难度的加大,构造成图的精度需求也越来越高,构造成图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勘探早期以及构造比较简单的地区,构造成图主要是用时一深关系直接将t图转换为深度图,或是是基于水平层状均匀介质和射线重直入射的假设,利用Dix公式将叠加速度转换成平均速度或层速度,建立速度场,再将时间域的解释层位转换到深度域。而当构造运动复杂,地层倾角较大以及速度横向变化大时,主要采用的是技术。目前,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速度场建模和叠前偏移成像领域。的常规方法主要有:量
万方数据
技术管理
版法、叠偏剖面法、人工图空校法、分区空校法等。随着勘探区域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在实践中,技术得到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些改进型的,主要有层叠法、等效直射线法、曲
射线法、射线迫踪法和倾斜地表空校法、模型层析法等。 2.2模型层析变速原理
模型层析法是基于射线传播理论,以地震波自激自收为切人点,在建立tO及速度场空间地质模型的基础上,对曲面X,Y 方向求导,得出折射点的出射角和反射点偏离入射点的空间偏移量。即在已知第n-1层层速度和反射界面时,利用射线传播理论(入射角=反射角)及折射原理,通过选代求取第n层层速度和确定第n个反射界面,最终建立工区的各反射层位控制的平均速度场,在空间作偏移归位。
3模型层析变速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
通过近几年南缘山前带的勘探实践,形成了一套特色的模型层析技术思路。总结出构造复杂区构造成图的三个关键因素:精确速度谱资料、精确的层速度和平均速度、构造的空间偏移归位。
3.1精确速度谱资料的获得
将处理方提供的不同格式叠加速度资料进行速度谱格式转换、测量成果与速度谱匹配,然后对原始的速度谱资料进行特点分析、速度谱闭合差校正,并结合地震削面,进行单谱点速度编辑、单剖面速度和速度平面分析,结合地震剖面,对比速度剖面图上层速度与地质结构的关系,上分析地层速度与地层埋深和构造的关系,确保速度在纵横向的变化趋势符合地下地质规律,剔除速度异常值的影响,并根据工区内已有的声波或VSP 资料,对叠加速度谱进行速度谱校正,同时,利用沿层速度反演叠加速度提高其横向分辨率等,综合以上多个手段提高叠加速度谱资料的精度,以获得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速度谱资料,真实反映地下地质结构的速度特征,为速度场的建立提供翔实依据。
3.2精确层速度,平均速度的计算
在获得了高精度的速度谱资料之后,结合构造建模获得的 TO和断层数据,建立地下地质模型,应用模型层析技术,由浅至深进行射线追踪,逐层逆推,建立研究区的空间速度场,结合已钻井的声波资料,对速度场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其合理性。并求取目的层的层速度和平均速度,明确目的层平均速度的平面分布特征;同时,对空间速度场进行等时或沿层切片分析,分析速度变化趋势与地下地质结构变化规律是否一致。
(下转第69页)
2015年10月化置线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