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卷第1期 2012年2月
热处理技术与装备
RECHULI JISHU YU ZHUANCBEI 马氏体转变(三)
陈德华1,2,许雯12,李响妹12,朱祖昌1,2(1.上海市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上海200070: 2.上海金属材料改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200070)
中图分类号:TG111.5文献标识码:A
Vol.33,No.1 Feb,2012
·讲
文章编号:16734971(2012)01005805
MartensiticTransformation(3)
CHEN De-hua'-2, XU Wen"2, LI Xiang-mei'-2, ZHU Zu-chang.
(1. Shanghai Machine Building Technology Institute Co., Ltd., Shanghai 200070, China:
2. 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Metal Materials Modification, Shanghai 200070, China)
2.4影响钢中马氏体形态和亚结构的因素
马氏体的组织形态与合金系组成和马氏体形成温度有密切关系。可以这样讲,合金系中合金元素对马氏体相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马氏体相变点 M。的影响和对马氏体形态的影响两个方面。
对Fe-C合金,图19表示含C量与Ms、残留奥氏体Ar和马氏体形态的关系。由图可见,随着钢中含碳量增加,Ms点温度降低,马氏体形态由板条状逐渐变化为片状。含C量<0.2%C钢的马氏体基本上全部为板条状(位错亚结构),>1.0%C钢的马氏体全部为片状(李晶亚结构).0.2%~1.0%C 的为板条状+片状(如0.57%碳钢的火组织见图 14(c));<0.4%C钢率火组织中基本不含有残留奥氏体Ar,>0.4%C钢随M。点降低Ar量增加;对含碳0.4~1.0%的中碳钢和一些合金钢往往在M。以下较高温度先形成板条马氏体,在较低温度下形成片状马氏体。
对二元合金,加人含缩小奥氏体区元素的Fe-Cr(<10%),Fe-Mo(<1.94%)合金形成板条马氏体;含扩大奥氏体区元素的Fe-C,Fe-N(<0.7%), Fe-Ni(<29%),Fe-Pt(<20.5%)等合金的马氏体为
收稿日期:2011=08=01
座·
板条马氏体;再随含量增加,M。点降低,马氏体形态由板条向片状变化。注意,扩大区的Fe-Mn(< 14.5%),Fe-Co(约≤24%)合金获得板条马氏体,但随Mn量增加由于具有低的层错能将发生e马氏体的转变,而Co却促使形成李晶亚结构马氏体[5,14]。
对Fe-Ni-C合金可形成板条状、片状、蝶状和薄板状马氏体,马氏体形态与碳含量和M。点关系见图 20。该图表示M。和C%关系,未标出Ni%方向上的关系。实际上,图的上半部分与图19相等价:随钢中含碳量增加,片状马氏体的形成温度升高,率至室温的组织中片状马氏体比例增加。如对含1%C 钢,在Ms为180℃时可获得片状马氏体(见表2中, 1.07%C钢的M。为180℃),按近似动力学方程计算的残余奥氏体量约17.2%,与图19表示的情况相符。同时.随含Ni量增加则另出现媒状马氏体和薄板状马氏体。已有发现,Fe-31%Ni和Fe-29%Ni-0.26%C合金在0~60℃形成蝶状马氏体。Das等发现9%Ni-0.24%C及9%Ni-0.24%C-7%Co钢的板条马氏体内具有11121李晶。33%Ni-0.01% C钢的组织为李晶马氏体。0.76%C-14%Ni经 13200℃/s萍火后(Ms约60℃)得到板条+片状马
作者简介:陈德华(1959-),男,主要从事金相检测、失效分析和热处理原理研究。
联系电话:021=56304953:E=mail:adrteat@sohu.com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