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浅谈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

浅谈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2.29 M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06 11:21:38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浅谈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 2017年7月
浅谈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
朱靖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江苏苏州215006)
设计
[摘要]随着近年来内涝灾害的频繁发生,城市排水防涝问题成为中国政府、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大问题。我国传统的城市排水防涝是粗放式的、割裂的,人为的将城市排水体系分为管道排水和河道排涝两部分,没有将城市内涝与景观绿化、环境保护、城市规划等统筹考虑。本文旨在构建“源头控制一小排水系统一大排水系统”城市排水防涝体系,提高城市应对不同重现期雨情的能力。
[关键词]排水;径流系数;重现期;内涝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本具有自然蓄水调洪错峰功能的洼地、山塘、湖泊、水库等被人为地填筑破坏或填为它用,降低了雨水的调蓄分流功能;地面不透水面积急剧增加,造成地表径流系数增加,径流系数由天然地区的0.2~0.4上升到0.6~0.8,地表径流量增加,超过了城市的正常排水能力。此外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城市更容易形成热岛效应、雨岛效应,改变了城市降雨中心的分布和强度,大城市及高度城市化地区更容易产生这种现象,从而成为区域的暴雨中心,发生高强度暴雨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加之目前我国排水设计标准偏低,大部分城市现状排水系统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年甚至更低,远低于发达国家排水设计标准。由于雨水管网大都铺设在城市路面以下,改建或扩建管网,需要控开道路,并妥善处理好其他地下管线,因而旧城区管网改造工作困难重重、停滞不前。因此,通过在源头广泛设置雨水下渗、滞蓄设施,同时加强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地表径流量,减轻下游的排水压力。控制新建地区综合径流系数不超过0.5;旧城改造后的综合径流系数不能超过改造前,不能增加既有排水防涝设施的额外负担。针对低重现期(5~10年)的带规雨情,即在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之内的降雨,除了对雨水进行源头控制外,还要完善以城市雨水管网为主体的小排水系统,提高雨水管网设计标准和泄能力,保证城市在遭遇常规雨情时地面不积水。小排水系统只能解决常规雨情的暴雨径流,遭遇高重现期(10~50年)暴雨时,为了解决超过排水管渠设计标准的雨水出路问题,需要构建城市大排水系统,减少暴雨内涝对城市的影响,保障经济社会良好的运行秩序。因此通过构建“源头控制一小排水系统一大排水系统”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可显著提
高城市应对不同雨情的能力。·44.万方数据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7-0044-03 加强雨水源头控制
(1)首先在城市规划阶段,要分散性地布置小型雨水下渗、滞蓄设施,如绿色屋顶、植被浅沟、雨水花园、下凹式停车场、下凹式公园等措施(如图1,图 2,图3),切断洪水运动路径,减缓其运动速度,增加径流时间,从而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值得注意的是,当采用公共设施如广场、绿地等作为雨水滞蓄设施时,应当合理设计雨水的进出口,设置警示牌并告知市民该设施作为雨水滞蓄设施的启动条件和可能没的范围。(2)采用透水性的铺设材料(如图4),增大透水性地面的比重,要求新开发区透水性绿地面积不得低于40%。(3)与城市景观和周边环境结合,建设观赏性的可调蓄水体,如景观湖,作为雨水滞蓄和市民休憩娱乐的场所。(4)疏浚城市内河,沟
图1绿色屋顶图2植被浅沟
上一章:塑料给水管中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检测用萃取溶剂及取样方法的研究 下一章:建筑给排水节能节水技术

相关文章

论城市排水防涝工程水文问题 宁波市中心城排水(雨水)防涝体系相关标准分析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试行) 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编制的常见问题探析--以常州为例 GB/T 51187-2016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普查数据采集与管理技术导则 [陈吉宁,张悦 主编] 2013年 GB/T 51187-2016 城市排水防涝设施数据采集与维护技术规范 清晰版 浅谈城市排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