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
工程科技
环境行为学视野下的城市公园边缘空间设计探析
向丽珊
(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陇,海南倍州571737)
摘要:以环境行为学为基础,人在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的行为活动为切入点,阐述了边缘空间中人的行为特性,从而引出对边缘空间设计的启示,以期为成市公国边缘空间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环境行为;公图;边缘;人性化
1概述
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作为异质空间物质流、信息流交汇的场所,相对于公园核心空间具有更为特殊的属性。尤其从城市公园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以后,边缘空间对公园本身和城市建设更具有双重意义。然而从目前众多城市公园设计来看,其边缘空间设计虽引起了重视但还存在一些间题。如“以人为本过于表面形式化,城市公园边缘空间人性化缺失,丧失了源于空间之间相互关联的边缘效应从而导致边缘负效应影响下的“失落空间大量滋生。如何便城市公园边缘空间成为真正发挥边缘正效应的人性场所已成为城市公园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间题。引人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从本质上探索“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的户外交往空间对于公园边缘空间的塑造其有现实的意义。
2对环境行为学理论的提取
环境行为学源于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与周围各种尺度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因其核心是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行为学角度来看,人们的活动常常是边缘向中心扩展,边缘空间是人们活动的聚集地,具有强烈的边缘效应。因此,在户外空间设计的层面,合理地用环境行为学理论为边缘空间设计提供依据,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更好地为人性化设计提供指导。
2.1概念的界定
边缘空间是相对于公园母体空间面言的,本文所指的城市公园边缘空间是指以开放性的城市公园为研究对象,从属于公园范围内的,母体空间与外界的分界面以及相互联结的空间或过渡区域。相对于核心空间拥有更复杂的属性,如异质性、中介性、实效性等。边缘空间受母体空间和毗邻公园周边环境的双重影响,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类型、性质、功能及边缘效应的强弱围
2.2边缘空间中人的活动类型
人在户外的活动掘要概括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
主整活动分类体想约会精环透动双行老
表1边缘空间中的主要行为活动及特点
活动内容
思考、闲坐、聊天、遂等等候、避头、小聚、情侣购会等打牌、下积、混冰、带小强等
跌舞,打太极,打争,借助运动设施的浪练等双建街景、游人,告示牌、花本,睡塑等
不停留的适过和穿题
主要行为特点时间段短积发性多样性时间较知%智性随智性
人对空间的需求上,相对应就是领域性、公共性和私密性。安全性指的是在“安全点”观看他人活动的同时,通过保持一定的距离,使自已的“安全气泡"不受侵犯。芦原义信认为,边缘空间受欢迎的原因是边缘帮个体或群体与他人保持距离。城市公园边缘空间受公园内外的双重影响这些特性在设计中通过空间以及景观元素的体现显得尤为重要。如设计时不仅要考患观察者的朝向与视野,还需保证能隐蔽自己,有一种置身事外的距离感。
2.3.4支持或依靠的需求
“在逗留区域中,人们很细心地选择在凹处、转角、人口或者靠近柱子、树木、街灯之类可依靠物体的地方驻足”,并不仅仅是为了身体上的支持,更多的是心理对空间依附的需求。更多的实例表明,公园边缘空间常常是大量偶然、短暂行为活动发生的聚集地,只有在这些位置设以如花台、栏杆、树木、廊架、座椅等可以进行直接的身体接触的实体使人们在身体或心理上获得其体支持,空间才会吸引更多的人
3环境行为学对城市公园边缘空间设计的启示
自前,很多城市公园边缘空间现状不佳,很大原因是从甲方和设
」计者的角度来考患,而没真正全面考虑到公园内外两个空间的使用
动和社会性活动。通过对综合公园边缘空间的调查发现,边缘空间相对核心空间面言,承载的活动、使用人群类型更倾向于多样性和
短暂性,如短暂性的等候、停留、交谈、休憩、观察、穿越等自发性和社会性活动。固此,对各种活动类型进行适当的底护,是城市公园边缘空间成为更加充满生气的人性化场所的首要条件(表1)。
2.3边缘空间中人的行为特性 2.3.1边缴效应
边缘空间是一类异质性、不稳定性形成的具有丰富的能流和物流的特殊性空间,成为了人们行为发生及参与的活跃空间。在公园边缘空间中,边缘空间与行为空间其有高度的一致性具有强烈的边缘效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边缘空间通常聚集大量的活动,如:聊天、休憩、观赏、停留等,活动内容异常丰富;二、人流聚集处多为边缘空间。此外,边缘效应有正负之分,边缘空间是边缘正效应的直接受益区,也可能是边缘负效应的第一受害区。鉴于此,对于城市公园边缘空间而言,应充分考虑人们的行为特征,提供各种活动类型的支持,积极创造边缘正效应,对城市公园边缘空间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2.3.2“人看人”的需求
中介性决定了边缘空间具有丰富的信息流,是“人看人"最易发生的场所。在边缘空间中,应积极提供及创造观察他人的场所、环境和设施,如边界形式以回处和转角为主,提供良好坐的观察条件,满足人们"人看人"的行为特性
2.3.3安全性、领域性、公共性以及私密性的需要
人类具有生物性、社会性和主体性三大特性,这些特性反映在
者对于游憩,交流等各种活动类型及内容的需要及支持,这样直接导致边缘空间利用率低,人们自觉维护意识差,边缘空间环境严重破坏
公园边缘空间主要使用者是周边居民,应该体现绝大部分公众的利益,边缘空间景观设计应以环境行为学为基础,以人的行为、心理需要以及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要求为出发点,以真正达到服务于公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云文.行为科学对图林学发展的影响[J].中国园林,2008(3):21-24
[2]文晓枫.环境行为学视野下的开散空间环境分析[]山西建筑, 2010(10):12
[3]李连影.哈尔滨开放式成市公国绿地边界空间景观设计研究[D] 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4邸惠,王论边缘空间]新建筑论坛2005(5):8082
[5]苏国彦.广州历史文化街区界空间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 2012
[6]胡婧.成市公国边缘空问设计深新[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7]场·盖尔[丹麦]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8]向岚麟.园林中的边缘空间探析——以成市公共绿地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6
作者简介:向珊(1986-),女,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国林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