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论文资料>新型城镇化下贵州山地城镇排水规划方法探讨

新型城镇化下贵州山地城镇排水规划方法探讨

资料类别:论文资料

文档格式:PDF电子版

文件大小:110.59 KB

资料语言:中文

更新时间:2024-12-06 13:50:46



推荐标签:

内容简介

新型城镇化下贵州山地城镇排水规划方法探讨 城市建筑丨研究·探讨|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RESEARCH-DISCUSSION
新型城镇化下贵州山地城镇排水规划方法探讨 ■罗应东
要】污水系统规划应兼顾考虑城慎内环境和城镇外环[
境的特点,合理地进行污水设施布局规划。水管网的设计可考虑到城市合理开发强度下的录大污水产生量,优化设计,遇免重复建设:对于南水系统规划,应借鉴海缩城市的规划理名来进行南水规划、即呆用“渗、净、蓄、净、用、排”等多种方式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与排放,并结合地形地限对用本设施进行合理的规划布局
[关键调】山结城慎污水系统规划雨水系统规划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已发布一周年,为今后的城镇规划提出了新的指引和要求,尤其是绿色城市、智慧城市和人文城市的提出,改变了从前的规划理念,新型城镇化要求在进行规划设计时,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
贵州的山地城镇由于其独有的特点,排水规域存在多方案可比性,本文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讨论如何更好地进行贵州山地城镇的排水规划。
贵州山地城镇的特点
1.人口规模小、部分城镇布局较分敏
贵州省大部分山地城镇的规模不大,除了省会城市和地级市,大部分县城的人口都处于5~15万人之间,镇区人口多在1万人以内,而由于地形地貌原因,许多城镇的布局较分散,有的城镇星带状布置,有的城镇被山地或河流分为了几个相对独立的组团,为管网的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布局的选择增加了难度。
2.部分城镇处于水环境敏感区域
部分城镇处于赤水河流域和乌江流域上游,水环境敏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率的逐步提高,和工业园区的建设,污水产生量逐年提高,水质越加复杂,对赤水河和乌江上游的水体质量构成了威勘。

污水系统规划方法探讨
1.污水处理设施布局规划设计
污水处理设施将城镇的内环境与城镇外环境分高开来,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不仅仅需要从城镇内环境考虑,如城镇布局及功能分区、排水分区、人口密度、管网布置难度等因素,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城市外环境的因素。
城镇外环境主要指受纳水体,污水处理排放的底线原则是不突破收纳水体的环境承载力,然而,从国内许多大河流域来看,在沿河流域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初期,由于河演自身具备一定的白能力,水质不受械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水的影响,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产生的污水量增加,城镇污水处理厂也大量建设,但是仍然没能阻止河流水质的恶化。其原因有部分城镇的污水处理率不够或者排放标准低外,也有污水处理设施布局不合理导致局
万方数据
部水环境失衡,从而对整体流域造成破坏,因此,在对污水处理设进行布局规划时,应从整个流域的角度考虑,需分析整体流域的环境承载力、流域上的污水处理设施分布,处理水的排放量及排放标准,再结合城镇内环境进行分析,合理布置。
对于费州省山地城镇来说,有的城镇由于布局段为分散,因此污水处理广设施的布局的方案并不唯一,从城镇内环境来考虑,有的城镇由于被山脉或者河道分割为几个相对独立部分,可选择通过系提升形式将城镇污水全部收集后进行集中处理排放,也可以对每一个组团采取分敢处理排放,对于不同的排放方式,除了应对其进行经济比选外,对于水环境较为敏感脆弱地区,还应采用水质影响分析模型进行模报分析判断何种方式更能降低污染风
险。
2.污水管网布置方案(1)关于排放制度的选择
21世纪的排水定位应从以前的排洪减灾、防污减灾逐步转向污水的资源化,从面恢复健康的水循环和良好的水环境,维系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污水收集排放经过过多年的实践,发现城镇完全实现分流制不仅会带来施工的难度,而且对排放水体的污染影响并非最小,其原因是初期雨水污荣物浓度较高,有时的COD浓度基至过1000mg/L,对收缩水体的破坏是吸灭性和不可逆的,因此,在选择械镇污水排放制度时,应因地制宜,不强制性地要求用污分流,资州典型的山地城镇老城区宜选用裁留式合理制,新建城区则宣考虑完全分流制,但是对于南水系统应考虑截留措施和处理措施。
(2)关于管网的规划设计
污水管网的设计在传统的规划中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划年限进行设计,根据规划年限的人口和城镇布局计算污水管段的设计流量,从面确定管径。但是按照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合理划定城市“三区四线”,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因此,一定排水区域的最大排水量是可以确定的,污水管道的设计年限不应该仅仅考虑远期污水产生量,还应考虑延伸到域镇化充分发展后的最大污水产生量。
雨水系统规划设计
三、
1.用水排水系统规划设计理名
近年来,城镇的洪涝积水间题频紧发生,已经体现了原有的雨水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局限性。即仅仅依靠管道和累站将南水收集提升至受纳水体已经难以解决城市内涝问题,“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为雨水规划提高了新的思路,其理念就是城市像海绵一样,能把用水留住,让水循环
329
利用起来,把初期雨水径流的污荣消减掉。
贵州山地城镇虽然规模小,且地形坡度较大,但许多市政干道都可以作为暴雨天气时的准洪通道。城市内涝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即使发生城市内涝,其时间也相对较短,但是仍然需考虑采用“海绵城市”的理名来进行雨水排水规划设计,其原因如下:首先,如果沿用传统的南水排水规划方法,用水排水设计管径会大幅增加,除了小数率强季气时雨水管道达到满流或者压力流状态外,绝大部分时间里,雨水管道的充满度很小,会浪费大量投资。另外,相关研究已经表明,初期雨水对河道或湖泊的污染是不容忽视的,传统的雨水强排方式正是短暂式和冲击式地将初期用水送入受纳水体,其所造成的污染风险不能忽视,研究表明,北京城市年径流商水COD排放量占市政雨污水COD排放总量的比例超过1/3,所以,对于费州山地城镇,应借签海绵城市的雨水排水规划设计理念来进行雨水规划,即采用“渗、滞、客、净、用、排”等多种方式对雨水进行收集、处理与排放。
雨水排水规划理念的转变需要在开展总体规划时配合其他专业,如整向规划、绿地规划、用地布局规划等,因此,做好雷水排水规划需要从“前端” 介入,从城市总体规划的项层设计开始。
2.雨水设施规划布局
运用于“海绵城市”的雨水设施有绿色屋项、下沉式绿地、雨水湿地、调节池、初期雨水弃流设施等,这些两水设施除了可以缓解甬水的洪峰流量,降低雨水管道的管径设计,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生态海绵”的环境效益,即利用两水设施,大辐度地对雨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净化,减轻雨水对受纳水体的污染,对于费州山地城镇,除了传统的管道和提升泵站外,应因地制宣,结合总体规划中的整向规划、绿地规划考虑部分单项设施。
结语四、
贵州山地小城镇有自己的特色,在对山地城镇进行排水规划的时候,应结合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运用新的规划理念,对污水和雨水排水的设施布局进行合理规模。
在进行规划布局时,应采用多方案进行技术部比选,除了经济技术比选外,对于水环境较为敏感弱的地区,可建立水质影响分析模型,模拟不同污水和附水系统规划下,对水体水质的影响,优化
南水和排水工程的规划设计。参考文献
[1]张杰,李捷.城市排水系统新思维[刀].给水排水 2002, 28(11) : 2426.
[2]张晓秦,王昊,山地城市排水工程规划的探讨[J] 给水排水,2006,3(32):7-11.
(作者单位: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上一章:非开挖顶管工艺在市政排水工程中的应用实践 下一章:非开挖顶管工艺在市政排水管线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保障性安居工程规划探讨--以蒙城县阳光花园二期工程为例 小城镇给排水工程规划探讨 新型城镇化 规划与设计丛书 新型城镇住宅小区规划 新型城镇化-规划与设计丛书 新型城镇建设总体规划 新型城镇化 规划与设计丛书 新型城镇街道广场设计 山地城镇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徐思淑,徐坚 著] 2012年 新型城镇化-规划与设计丛书 新型城镇住宅建筑设计 基于自然灾害防护的山地城镇绿地系统规划策略--以通江县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