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CS 01.140.30
CCS F01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T 2303.2—2021
电力生产统计技术导则
第2部分:供用电统计
Guidelines for electricity production statistics —
Part 2: Power supply and consumption statistics
2021-04-26发布
2021-10-26实施
国家能源局 发布
DL/T 2303.2—2021
电力生产统计技术导则
第2部分:供用电统计
1 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供用电统计范围、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数据来源、计算方法、校核依据和工作流程。本文件适用于电力行业供用电统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国统制(2020)155号 电力行业统计调查制度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统计工作statistics在统计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方法收集、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活动过程。
3.2
统计调查statistical survey
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收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统计调查项目分为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
3.3
统计指标statistical indicator
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数值。统计指标包括三个基本构成要素: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涉及数值时,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按作用和表现形式,可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和变异指标。
3.4
统计指标体系statistical indicator system
各种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的有机整体,说明研究现象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研究现象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性统计指标体系;根据研究现象范围,可分为宏观统计指标体系和微观统计指标体系。
3.5
电力行业统计statistics of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从事电力生产、供应的经济活动单位在统计理论指导下,采用科学方法收集、整理和分析电力生产、供应和使用过程的统计资料的活动。
3.6
供用电统计statistics of power supply and consumption以电力供应及使用的全过程为统计对象,利用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收集和整理统计资料及其他信息,采用一定方法加工整理,反映电力行业发展规律,是电力行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供用电统计包括供电统计、用电统计、负荷统计、设备统计等。
3.6.1
供电统计statistics of power supply
统计电能产品在供销范围内的电量消耗情况,反映地区或电力企业在报告期内的电力供应能力、供应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水平等。
3.6.2
用电统计statistics of power consumption
统计报告期内全社会对电力的消耗量,包括国民经济各行业的电力消耗和城乡居民生活的电力消耗。
3.6.3
负荷统计statistics of load
统计报告期内电力企业、供电地区或电网在某一瞬间实际承担的发电、供电、用电工作负荷。
3.6.4
设备统计statistics of electric power equipment
统计报告期内电力生产过程中供应或转换、传输电能的设备。
3.7
电力企业electric power enterprise依法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从事发、供(输、变)、配、售电业务的企业。
3.8
电力用户electric power user
使用电能的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和自然人。
3.9
企业口径power grid company caliber
以企业资产口径为统计范围。对县级以上电网企业,企业口径又可分为全资产口径和母公司口径,全资产口径以全资分公司(母公司)口径和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公司为统计范围。
3.10
地区口径regional caliber
以行政区域为统计范围,可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县(自治县)等。
3.11
农网口径rural power grid caliber
以农村电网(简称农网)供电区域为统计范围,即110kV及以下县级供电区域,包括县城和农村。
3.12
电能量关口 electric energy gateway
发电企业与电网经营企业之间、不同电网经营企业之间、电网企业与用电客户之间、电网经营企业与其所属供电企业之间和不同供电企业之间的电能交换点,以及供电企业内部用于经济技术指标分析、考核的电能计量点,简称“关口”。
4总则
4.1 基本原则
供用电统计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