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61
DB1302
唐 山 市 地 方 标 准
DB1302/T 447—2016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规范
2016-12-01 发布
2017-01-01 实施
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1302/T 447—2016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局、唐山园林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张铁民、商洪池、孙 馨、陈凤华、周艳娜、赵冉冉、孙亚南、赵 娜、吕立男、
石 磊、白 洁、葛雪娇、高会荣、郭文斗。
I
DB1302/T 447—2016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一般规定、建筑与小区绿地建设、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城市绿地
与广场绿地建设、城市景观水体绿地建设。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海绵城市绿地建设。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3 GB 50014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5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 50400 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GB 50420 城市绿地设计规范
CJJ/T 91 园林基本术语标准
术语与定义
GB50014、GB50015、GB50400、GB 50420 、CJJ/T 91中确定的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海绵城市 sponge city
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下垫面能
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又可适当的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3.2 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t
指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通过生态化措施,尽可能维持城市开发建设前后水文特征不变,有效缓
解不透水面积增加造成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与径流污染的增加等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3.3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雨水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
场地内累计一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水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比例。
3.4 设计降雨量 design rainfall depth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
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3.5 下沉绿地 depressed green
低于周边地面标高,可积蓄、下渗自身和周边雨水径流的绿地。下沉式绿地分为狭义下沉式绿地和
广义下沉式绿地,狭义的下沉式绿地指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在200 mm 以内的绿地;广义的下沉式
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在以径流总量控制为目标进行目标分解或设计计算时,不包括调节容
积),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包括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调节塘等。
1
DB1302/T 447—2016
3.6 绿色屋顶 green roof
在高出地面以上,与自然土层不相连接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的顶部以及天台、露台上由表层植物、
覆土层和疏水设施构建的具有一定景观效应的绿化屋面。
3.7 生物滞留设施 bioretention
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 由植物层、蓄水层、
土壤层、过滤层构成。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是下沉绿地中的一种。
3.8 渗透弃流井 infiltration-removal well
具有一定储存容积和过滤截污功能,将初期径流暂存并渗透至地下的装置。
3.9 渗透池(塘) infiltration pont
指雨水通过侧壁和池底进行入渗的滞留水池(塘)。
3.10 渗透检查井
infiltration manhole
具有渗透功能和一定沉砂容积的管道检查维护装置。
3.11 渗透管渠
infiltration trench
具有渗透和转输功能的雨水管或渠。
3.12 蓄水模块
rainwater storage module
以聚丙烯为主要材料,采用注塑工艺加工成型,并能承受一定外力的矩形镂空箱体。
3.13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
subsided road green belts
指将城市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中间隔离的绿化带设计成低于道路表面50 mm~300mm,能最有效地
将道路上灰尘和雨水收集进道路两边的绿化带,具有一定的调蓄容积,可以利用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吸
收、渗透、净化和调蓄小流量的地面径流。
3.14 标准传输植草沟
standard conveyance swales
指浅植物型沟渠,它将集水区中的径流引导和传输到其他处理措施。
3.15 干式植草沟
dry swales
指覆盖着植被的水流输送渠道,包括由人工改造土壤所组成的过滤层,以及过滤层底部铺设的地下排
水系统。
3.16 湿式植草沟
wet swales
为沟渠型的湿地处理系统,该系统长期保持潮湿状态。
4 一般规定
4.1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应坚持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筹建设,持
续维护等基本原则,贯彻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理念,注重对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
渠等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创造良好的景观生态效果。
4.2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应以《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
4.3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包括“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
4.4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应综合考虑地区排水防涝需求、水污染防治和水环境改善需求、雨水综合利用
2
DB1302/T 447—2016
需求等相关因素,并以内涝防治与面源污染削减为主、雨水收集利用为辅。
4.5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各类工程设施应与雨水外排设施及市政排水系统合理衔接,应按照市政雨水
排放系统的设计标准执行。
4.6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项目应包括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建设的内容。
4.7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各类工程措施之间应有效协同,多预留城市绿地空间,增加可渗透地面。
4.8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的各类工程设施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注重其景观效果。
4.9
海绵城市绿地建设应对造成面源污染的特殊区域(如医院、化工厂等)进行专门控制,避免特殊
污染源对地下水、周边水体造成污染。
4.10 绿地率指标中应将 45%(含)以上的绿地作为滞留雨水的下沉式绿地。
4.11 设施规模计算按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执行。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第四章第八节
4.12 唐山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的对应关系应按表 1 执行。
表 1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与设计降雨量对应表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60 65 70 75 80 85 90
设计降雨量(mm) 14.3 16.8 19.8 23.5 28.0 33.7 41.5
5 建筑与小区绿地建设
5.1 绿地建设应保护并合理利用原有的湿地、坑塘、沟渠等,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
建筑、广场、道路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建筑、道路、绿地等竖向设计应有利于径流汇入海绵
设施。
5.2
新建建筑与小区中高度不超过 30 m 的平屋顶宜采用屋顶绿化,屋顶绿化面积宜不少于建筑屋顶
面积的 30%。改造建筑与小区可根据建筑条件考虑采用屋顶绿化。
5.3
屋顶绿化所选用的植物种类应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用耐旱、耐污等能
力较强的乡土植物。不宜选用根系穿刺性强的速生乔木和灌木,应根据建筑荷载选用,并栽植于建筑柱
体处,土壤深度不够可选用箱体栽植。
5.4
种植屋面宜设置雨水收集系统,水管、电缆线等设施应铺设于防水层上,屋面周边应有安全防护
设施,灌溉宜采用滴灌、喷灌和渗灌设施。
5.5
屋面及硬化地面雨水回用系统均应设置弃流设施。屋面弃流可采用 2 mm~7 mm 径流厚度,地面
弃流可采用 5 mm~10 mm 径流厚度。
5.6
建筑与小区内的硬化铺装应采用渗透材料,新建区透水铺装率不小于 50%,改建区透水铺装率不
小于 35%。
5.7
建筑与小区道路两侧及广场宜采用植被浅沟、渗透沟槽等地表排水形式。若必须设置雨水管道,
设施规模原则上应该按照 GB50014 中相应标准进行设计。对于下沉式绿地段道路,竖向高程应高出绿
地标高不小于 50 mm。
5.8
建筑与小区雨水口宜设在汇水面的最低处,顶面标高宜低于排水面 10mm~20 mm,并应高于周
边绿地种植面 20mm~50 mm;雨水口应采取截污挂篮、环保雨水口等措施。
5.9
建筑与小区内绿地宜采用下沉式绿地,低于周边铺砌地面或道路,下沉深度宜为 50mm~100 mm,
且不大于 200 mm,周边雨水集中进入时应在入口处设置缓冲,当采用绿地入渗时宜设置入渗设施。下
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其顶部与绿地的高差不宜超过 50 mm。对于径流污染严重,设施底部
渗透面距离季节性最高地下水位或岩石层小于 1 m 及距离建筑物基础小于 3 m(水平距离)的区域,应
采取必要的防渗等措施,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5.10 小区道路两侧、广场以及停车场周边的绿地宜设置植草沟。顶宽不宜大于 1.5 m,深度宜为 50mm~
250 mm,最大边坡宜为 3:1,纵向坡度不应大于 4 %,沟长不宜小于 30 m。
3
DB1302/T 447—2016
5.11 在小区内建筑、道路及停车场的周边绿地宜设置生物滞留设施,蓄水层深度一般为 200mm~300
mm,最高不超过 400 mm,并设 100 mm 的超高,局部区域超高可进行适当调整,但需满足相关设计规
范要求。对于径流污染严重地段可采用底部防渗的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
5.12 新建工程硬化屋面面积达 2000 m2 及以上的项目,应配建雨水调蓄设施。每千平方米硬化屋面面
积配建调蓄容积不小于 30 m3 的雨水调蓄设施,其中不包括低于周边地坪 50 mm 及以内的下沉式绿地。
5.13 对产生污染物及有毒害物的工业建筑绿地中不宜设置雨水入渗系统,应设置雨水截流设施,防止
污染水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6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
6.1 城市道路绿地建设应与相关设施相结合形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包括道路绿带和交通岛绿地。
6.2 城市道路绿地设计内容包括总图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海绵设施与常规排水系统衔接设计
等。
6.3
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车行道)应优先考虑径流雨水排入道路红线内、外绿地,并设置沉淀池
(井)、弃流井(管)等设施。
6.4
新建道路设计应优化竖向关系,不同路面结构交接带及道路外侧宜设置绿化带,便于海绵设施布
置及路面雨水收集排放。绿化带宜采用耐水湿、抗寒性较强的树种。
6.5
现状道路改造时,应对人行道、绿化带进行海绵体改造。
6.6
新建、改扩建城市道路设计人行道(含人机混行道的铺装断面)应采用透水铺装,以上设计应满
足相关标准规范的要求。
6.7
道路路面雨水宜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化带,可排至下沉式绿地、植草沟、渗管(渠)等。
6.8
采用渗排管、渗管(渠)时应采用透水土工布外包处理,防止管渠堵塞。
6.9
大型立交绿地内宜采用下沉绿地、雨水湿地、雨水花园、湿塘、调节塘、植草沟等设施。立交路
段内的雨水应优先引导排到绿地内。
6.10 城市高架路中央分车绿带可做成雨水花园等生物滞留设施收集高架路面上雨水,一般下凹深度为
20 cm ~30cm,宽度不宜小于 4 m。
6.11 城市道路绿化带,当中央分车绿带大于 2 m 时,可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景观做微地形处理,三幅路
或四幅路时,路面较宽,侧分带仅收集机动车道路面雨水,绿化带下凹深度一般为 10 cm~20 cm,应
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道路路面及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
6.12 规划作为超标雨水径流行泄通道的城市道路,其断面及竖向设计应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并与区
域排水防涝系统相衔接。
6.13 城市道路经过或穿越水源保护区时,应在道路两侧或雨水管渠下游设计雨水应急处理及储存设
施,且应具有截污与防止事故情况下泄露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进入水源保护地的功能。
6.14 下沉式道路绿化带内应设置排放多余径流雨水的溢流口,为确保较大流量的地表径流顺利排放,
溢流口的顶部标高应低于路面 30 mm~100 mm。
6.15 当道路绿化带下沉深度在 200 mm~400 mm 时就能满足雨水渗蓄需求,设计少于 200 mm 的也能
吸收一定量的雨水,剩余的雨水可以通过溢流口进入存蓄装置,也可以排入雨水管道。
7
城市绿地与广场
城市绿地与广场海绵性设计,其对象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及广场,应在满足相关设计规范及自
身功能条件下,选择适宜于城市绿地的海绵措施及设施。
4
DB1302/T 447—2016
7.1
透水铺装
7.1.1
城市绿地内的硬化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入渗,根据土基透水性可选用半透水和全透水铺装结
构。
7.1.2
城市绿地中的轻型荷载园路、广场用地和停车场等可采用透水铺装,人行步道采用透水铺装。
7.1.3
透水铺装结构应满足小时降雨量 45 mm 表面不产生径流的标准。非透水铺装周边应设有收水
系统或渗井。
a)
新建公园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50%,改建公园不低于 35%。
b)
新建防护绿地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55%,改建防护绿地不低于 45%。
c)
新建城市广场透水铺装率应不低于 45%,改建城市广场不低于 35%。宜采用透水与非透水铺
装相结合的形式。
7.2
下沉式绿地
7.2.1
城市绿地内的硬化地面应采用透水铺装入渗,根据土基透水性可采用半透水和全透水铺装结
构。
7.2.2
绿地内应设置溢流口(渗井),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流排放,溢流口顶部标高一般应高于绿地
50 mm~100 mm。
7.2.3
与硬化地面衔接区域应设有缓坡处理,与非透水铺装之间应做防水处理。
7.2.4
防护绿地应根据港渠、道路、高压走廊等不同防护用地类别,确定是否采用下沉式绿地。改
造项目应根据防护类型、现有植物品种等因素确定具体下沉深度。
7.2.5
广场用地宜选用下沉式绿地,但需与硬化地面及溢流设施相结合。
7.3
生物滞留设施
7.3.1
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一般为200 mm~300mm,
并应设 100 mm 的超高。
7.3.2
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有溢流设施,可采用溢流竖管,盖篦、溢流井和渗井等。溢流设施顶部
一般应低于汇水面 100 mm。
7.3.3
公园绿地内生物滞留设施应根据地形、汇水面积确定规模和形式。生态树池的超高高度可做
适当调整,但需满足相关设计规范要求。
7.3.4
防护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应根据防护类型合理选用。港渠周边生物滞留设施宜紧邻港渠分
散布置,且单个规模不宜过大,可不设置溢流设施;高压走廊防护绿地内的生物滞留设施设置,应在符
合相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谨慎选用。
7.3.5
广场用地的生物滞留设施规模应根据汇水面积确定,对于含道路汇水区域的生物滞留设施应
选用植草沟、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污染严重区域应设置初雨弃流设施,弃流量根据下垫面
旱季污染物状况确定。
7.4
渗井、渗管、渗渠
城市绿地雨水井可采用渗井形式,雨水管采用渗管形式,通过地表、渗管和渗井多层次立体渗透,
达到加快地表水入渗和吸收的作用。
7.4.1
公园绿地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轻微,雨水井应全部采用渗井形式。
7.4.2
防护绿地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小,应通过植草沟、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后溢流入
渗井。
7.4.3
城市广场内的径流雨水污染较严重,不宜采用渗井。
7.5
水景
7.5.1
城市绿地中的水景应具有雨水调蓄和水质净化设施。
5
DB1302/T 447—2016
7.5.2
水景周边应根据水流方向、速度和冲刷强度,合理设置生态驳岸。缓坡入水的生态驳岸,坡
度不大于 1:8,自然水体生态驳岸比一般不少于 60 %。
7.5.3
水景周边植物应结合区域污染源种类,选择具有特定净化功能的植物。
7.5.4
水景间传输型旱溪和汇水型旱溪深度控制在 200 mm~500 mm,宽度不小于 1.5 m。
7.5.5
公园绿地内水景的补水水源,应设置植草沟、生物滞留措施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生态
驳岸比一般不少于 50 %。公园内的水景可根据需要适当收纳周边地块的地表雨水,但收纳车行道区域
的雨水需进行预处理,对于污染严重的区域应设有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7.5.6
广场用地内景观水景应设置初雨弃流设施,可不采用生态驳岸。
7.6
蓄水池
7.6.1
无地表调蓄水体且径流污染较小的城市绿地,应设置蓄水池。
7.6.2
根据区域降雨、地表径流系数、地形条件、周边雨水排放系统等因素,确定调蓄池的容积。
根据土壤渗透率和下垫面比例合理选用蓄水池形式。
7.6.3
土壤渗透率较高的区域宜选用塑料蓄水模块蓄水池。土壤渗透率较低或硬化地面区域宜选用
封闭式蓄水池,但应设有净化设施。
7.7
植草沟
7.7.1
植草沟根据地表径流在植草沟中的传输方式,植草沟分为 3 种类型:标准传输植草沟、干式植
草沟和湿式植草沟。
7.7.2
植草沟选用的草种应耐旱、耐淹。
7.7.3
植草沟内土壤不得裸露,植被高度一般控制在 100 mm~200 mm。
7.7.4
沿硬化地面布置的植草沟深度应控制在 200 mm~500 mm,宽度不大于 1 m。
7.7.5
湿植草沟深度控制在 200 mm~500 mm,宽度不小于 1.5 m。
7.8
植被缓冲带
7.8.1
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的临水区域宜设置植被缓冲带。
7.8.2
植被缓冲带坡度一般为 2 %~6 %,宽度不宜小于 2 m。
7.8.3
公园绿地内临水区域绿地与水面高差较小,植被缓冲带宜采用低坡绿地的形式,以减缓地表
径流。
7.8.4
防护绿地内临水区绿地与水面高差较大,植被缓冲带宜采用多坡绿地的形式,以减缓地表径
流。
7.9
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可根据整体景观风格和建筑构造建设。其建设应按照相关标准执行。
8 城市景观水体
8.1 城市景观水体设计应以当地的水域形态、河湖调蓄控制、生态岸线、排口设置、以及与上游城市
雨水管道系统和下游水系的衔接关系为依据。
8.2
滨水带绿地空间宜选择湿塘、雨水湿地、植被缓冲带等措施进行雨水调蓄、消减径流及控制污染
负荷。
8.3
滨水带步行道与慢行道应满足透水要求,滨水带内的管理建筑物应符合绿色建筑要求。
8.4
驳岸平面曲线应具有自然性与生态性。
8.5
沿水体外侧建设宽度不小于 20m 的绿地,植物随河道缓坡由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旱地植物逐步
交替;植物形态由低到高逐步演变。主要绿化方式为:应用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
8.6
河堤疏林草地,多选用野牛草作为地被草种,上面点缀柳树、槐树等耐水湿的乡土乔木。
6
DB1302/T 447—2016
8.7
对于流速较缓的河段选用自然驳岸。宜选用深根性、耐水湿、抗寒性强的植物品种。
8.8
景观水系高度小于 3 m 的岸坡,应采用生态型护岸形式或天然材料护岸形式。
8.9
城市水系排口应采用生态排口。
8.10 对于城市水体水质功能要求较高、排涝高风险区,可利用现有子湖等水域设计自然水体缓冲区等,
根据区域排水量、污染控制目标,确定缓冲区的面积、容积;根据上游排口标高、下游水体水位明确缓
冲区水域竖向标高。
8.11 自然水体缓冲区应设置截污净化措施,以防止发生上游污染事件后对主水域的水质破坏。
7
DB1302/T 447—2016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海绵城市设施功能比较
海绵城市设施功能比较见表 A.1。
表 A.1
海绵城市设施功能比较
单项设施 功能 控制目标 处置方式 经济性 污染物去除率 (以SS 计,%) 景观 效果
集 蓄 利 用 雨 水 补充 地下 水 削 减 峰 值 流 量 净 化 雨 水 转 输 径 流 总 量 径 流 峰 值 径 流 污 染 分 散 相 对 集 中 建 造 费 用 维 护 费 用
透水砖铺装 ○ ● ◎ ◎ ○ ● ◎ ◎ √ — 低 低 80-90 —
透水水泥混凝 土 ○ ○ ◎ ◎ ○ ◎ ◎ ◎ √ — 高 中 80-90 —
透水沥青混凝 土 ○ ○ ◎ ◎ ○ ◎ ◎ ◎ √ — 高 中 80-90 —
绿色屋顶 ○ ○ ◎ ◎ ○ ● ◎ ◎ √ — 高 中 70-80 好
下沉式绿地 ○ ● ◎ ◎ ○ ● ◎ ◎ √ — 低 低 — 一般
简易型生物滞 留设施 ○ ● ◎ ◎ ○ ● ◎ ◎ √ — 低 低 — 好
复杂型生物滞 留设施 ○ ● ◎ ● ○ ● ◎ ● √ — 中 低 70-95 好
渗透塘 ○ ● ◎ ◎ ○ ● ◎ ◎ — √ 中 中 70-80 一般
渗井 ○ ● ◎ ◎ ○ ● ◎ ◎ √ √ 低 低 — —
湿塘 ● ○ ● ◎ ○ ● ● ◎ — √ 高 中 50-80 好
雨水湿地 ● ○ ● ● ○ ● ● ● √ √ 高 中 50-80 好
蓄水池 ● ○ ◎ ◎ ○ ● ◎ ◎ — √ 高 中 80-90 —
雨水罐 ● ○ ◎ ◎ ○ ● ◎ ◎ √ — 低 低 80-90 —
调节塘 ○ ○ ● ◎ ○ ○ ● ◎ — √ 高 中 — 一般
调节池 ○ ○ ● ○ ○ ○ ● ○ — √ 高 中 — —
转输型植草沟 ◎ ○ ○ ◎ ● ◎ ○ ◎ √ — 低 低 35-90 一般
干式植草沟 ○ ● ○ ◎ ● ● ○ ◎ √ — 低 低 35-90 好
湿式植草沟 ○ ○ ○ ● ● ○ ○ ● √ — 中 低 — 好
渗管/渠 ○ ◎ ○ ○ ● ◎ ○ ◎ √ — 中 中 35-70 —
植被缓冲带 ○ ○ ○ ● — ○ ○ ● √ — 低 低 50-75 一般
初期雨水弃流 设施 ◎ ○ ○ ● — ○ ○ ● √ — 低 中 40-60 —
人工土壤渗滤 ● ○ ○ ● — ○ ○ ◎ — √ 高 中 75-95 好
注:●——强 ◎——较强 ○——弱或很小; 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
8
DB1302/T 447—2016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常规维护频次及时间要求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常规维护频次及时间要求见表 B.1。
表 B.1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常规维护频次及时间要求
低影响开发设施 维护频次 备注
透水铺装 检修、疏通透水能力2次/年(雨季之前和 期中) —
绿色屋顶 检修、植物养护2-3次/年 初春浇灌(浇透)1次,雨季期间除杂 草1次,北方气温降至0℃前浇灌(浇透) 1次;视天气情况不定期浇灌植物
下沉式绿地 检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 长季节修剪1次/月 指狭义的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 检修、植物养护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 植物栽种初期适当增加浇灌次数;不定 期的清理植物残体和其他垃圾
渗透塘 检修、清淤2次/年(雨季之前 、之后), 植物修剪4次/年(雨季) 不定期的清理植物残体和其他垃圾
渗井 检修、清淤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 —
湿塘 检修、植物残体清理2次/年(雨季),植 物收割1次/年(冬季之前),前置塘清淤 (雨季之前) —
雨水湿地 检修、植物残体清理3次/年(雨季之前、 期中、之后)、前置塘清淤(雨季之前) —
蓄水池 检修、淤泥清理2次/年(雨季之前和期中) 每次暴雨之前预留调蓄空间
雨水罐 检修、淤泥清理2次/年(雨季之前和期中) 每次暴雨之前预留调蓄空间
调节塘 检修、植物残体清理3次/年(雨季之前、 期中、之后),植物收割1次/年(雨季之 后),前置塘清淤(雨季之前) —
调节池 检修、淤泥清理1次/年(雨季之前) —
植草沟 检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 长季节修剪1次/月 —
渗管/渠 检修1年/次(雨季之前) —
植被缓冲带 检修2次/年(雨季之前、期中),植物生 长季节修剪1次/月 —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检修1次/月(雨季之前) —
人工土壤渗滤 检修3次/年(雨季之前、期中、之后), 植物修剪2次/年(雨季) —
9
DB1302/T 447—2016
附录 C
(资料性附录)
植物品种分类
植物品种分类见表 C.3。
表 C.3
植物品种分类(按植物耐水湿程度不同分类)
植物名称 拉丁名称 种类 科名 生态习性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耐涝程度最强(3 个月以上)
垂柳 Salix babylonica L. 落叶乔木 杨柳科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较 耐寒,特耐水湿 枝条细长,生长迅速,最宜 配植在水边,也可作庭荫 树、行道树。
旱柳 Salix matsudana Koidz. 落叶乔木 杨柳科 喜光,耐寒,湿地、旱地皆 能生长 中国北方常用的庭荫树、行 道树。常栽培在河湖岸 边 或孤植于草坪。
馒头柳 Salix matsudana var. matsudana f. umbraculifera Rehd. 落叶乔木 杨柳科 阳性,喜温凉气候,耐污染, 速生,耐寒,耐湿,耐旱。 枝条柔软,树冠丰满,是中 国北方常用的庭荫树、行道 树。常栽培在河湖岸边或孤 植于草坪,对植于建筑两 旁。
桑树 Morus alba L. 落叶乔木 桑科 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耐 寒。耐干旱,耐水湿能力极 强。 桑树树冠宽阔,树叶茂密, 秋季叶色变黄。
柽柳 Tamarix chinensis Lour. 灌木 柽柳科 其耐高温和严寒;为喜光树 种,不耐遮荫。耐干又耐水 湿,抗风又耐碱土。 枝条细柔,姿态婆娑,花粉 红色,在庭院中可作绿篱 用,适于就水滨、池畔、桥 头、河岸、堤防植之。
绦柳 Salix matsudanaf.pendula Schneid 落叶乔木 杨柳科 适合于都市庭园中生长,尤 其于水池或溪流边。 枝条状若丝绦,小枝黄色, 为良好的绿化树种。
杜梨 Pyrus betulifolia Bunge 落叶乔木 蔷薇科 适生性强,喜光,耐寒,耐 旱,耐涝,耐瘠薄,在中性 土及盐碱土均能正常生长。 树形优美,花色洁白,可用 于街道庭院及公园的绿化 树。
水曲柳 Fraxinus mandshurica Rupr 落叶乔木 木犀科 多生长在河漫滩和山地河流 下游的河谷第一阶地,耐湿。 古老的残遗植物,哈尔滨、 长春、沈阳、北京等地已引 种栽培。
紫穗槐 Amorpha fruticosa Linn. 落叶灌木 豆科 耐寒、耐旱、耐湿、耐盐碱、 抗风沙、抗逆性极强。 枝叶繁密,可用作水土保 持、被覆地面和工业区绿化 月常作防护林带的林木用。
耐涝程度中等(1-2 个月以上)
悬铃木 Platanus acerifolia 落叶乔木 悬铃木 科 喜光。喜湿润温暖气候,较 耐寒。 优良庭荫树和行道树,,广 泛应用于城市绿化。
白蜡 Fraxinus chinensis Roxb. 落叶乔木 木犀科 喜深厚较肥沃湿润的土壤, 常见于平原或河谷地带,较 耐轻盐碱性土。 形体端正,树干通直,秋叶 橙黄,是优良的行道树、庭 院树、公园树和遮荫树;可 用于湖岸绿化和工矿区绿 化。
10
DB1302/T 447—2016
表 C.3(续)
植物名称 拉丁名称 种类 科名 生态习性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耐涝程度中等(1-2 个月以上)
洋白蜡 Fraxinus pennsylvanica 落叶乔木 木犀科 喜光、耐寒、耐水湿也耐干 旱。 常用作行道树及防护林,也 是工矿厂区绿化的良好树 种。
小叶白蜡 Fraxinus sogdiana bunge 落叶乔木 木犀科 主要生长在河边低地,林缘 湿地以及向阳的砂质土壤或 岩石缝隙中。 造林绿化
绒毛白蜡 Fraxinus velutina Torr 落叶乔木 木犀科 喜光,对气候、土壤要求不 严,耐寒,耐干旱,耐水湿, 耐盐碱。 枝繁叶茂,适应性强,特别 耐盐碱,抗污染,是优良的 造景树种,可做“四旁” 绿 化、农田防护林、行道树及 庭院绿化。
构树 Broussonetia papyrifera (L.) L. 落叶乔木 桑科 喜光,适应性强,耐干旱瘠 薄,也能生于水边,多生于 石灰岩山地。 枝叶茂密,尤其适合用作矿 区及荒山坡地绿化,亦可选 做庭荫树及防护林用。
香椿 Toona sinensis (A. Juss.) Roem. 落叶乔木 楝科 喜光,较耐湿,适宜生长于 河边、宅院周围肥沃湿润的 土壤中,一般以砂壤土为好。 园林中配置于疏林,作上层 骨干树种,其下栽以耐阴花 木。
水杉 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 落叶乔木 杉科 喜光,耐寒性强,耐水湿能 力强。 秋叶观赏树,最适于列植, 也可丛植、片植,可用于堤 岸、湖滨、池畔、庭院等绿 化。
火炬树 Rhus Typhina L. 落叶小乔 木 漆树科 喜光。耐寒,对土壤适应性 强,耐干旱瘠薄,耐水湿, 耐盐碱。 主要用于荒山绿化兼作盐碱 荒地风景林树种。
丝棉木 Euonymus bungeanus Maxim 落叶灌木 卫矛科 稍耐荫,耐寒,耐干旱,也 耐水湿。 枝叶娟秀细致,姿态幽丽, 秋季叶色变红,可配植于屋 旁、墙垣、庭石及水池边, 亦可作绿荫树栽植。
雪柳 Fontanesia fortunei Carr 落叶灌木 木犀科 喜光,稍耐荫;喜肥沃、排 水良好的土壤;喜温暖,亦 较耐寒。生水沟、溪边或林 中。 优良观花灌木,可丛植于池 畔、坡地、路旁、崖边或树 丛边缘,颇具雅趣。
忍冬 Lonicera japonica Thunb. 半常绿灌 木 忍冬科 喜阳、耐阴,耐寒性强,也 耐干旱和水湿。 匍匐生长能力比攀援生长能 力强,适合于在林下、林缘、 建筑物北侧等处做地被栽 培,还可做绿化矮墙。
木槿 Hibiscus syriacus L. 落叶灌木 锦葵科 稍耐阴、喜温暖、湿润气候, 耐修剪、耐热又耐寒,但在 北方地区栽培需保护越冬, 好水湿而又耐旱。 夏、秋季观花灌木,南方多 作花篱、绿篱;北方作庭园 点缀及室内盆栽。
11
DB1302/T 447—2016
表 C.3(续)
植物名称 拉丁名称 种类 科名 生态习性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耐涝程度较弱(2-3 周)
沙枣 Salix argyraceaE.L.Wolf 落叶乔木 胡颓子 科 沙枣喜潮湿、阳光,耐肥、 耐涝,在水边生长良好。 沙枣可用植苗或插干造林。
梓树 Catalpa ovata G. Don 落叶乔木 紫葳科 喜温暖,耐寒,不耐干旱瘠 薄,生于海拔 500-2500 米的 低山河谷,湿润土壤。 树体端正,冠幅开展,叶大 荫浓,春夏黄花满树,秋冬 荚果悬挂,可作行道树、绿 化树种。
三角枫 Acer buergerianum 落叶乔木 槭树科 弱阳性树种,稍耐荫。喜温 暖、湿润环境。耐寒,较耐 水湿。 枝叶浓密,入秋叶色变成暗 红。宜孤植、丛植作庭荫树, 也可作行道树及护岸树。
加拿大杨 Populus X Moench canadensis 落叶乔木 杨柳科 对水涝、盐碱各瘠薄土地均 有一定耐性,能适应暖热气 候。 适合作行道树、庭荫树及防 护林用。同时也是工矿区绿 化及"四旁"绿化的好树种。
钻天杨 Populus nigra var. italica (Moench) Koehne 落叶乔木 杨柳科 喜光,耐寒、耐干冷气候, 湿热气候多病虫害。稍耐盐 碱和水湿 树形圆柱状,丛植于草地或 列植堤岸、路边,有高耸挺 拔之感。
黄杨 Euonymus japonicas Thunb. 常绿灌木 黄杨科 多生山谷、溪边、林下,耐 阴喜光,喜湿润,可耐连续 一月左右的阴雨天气。 园林中常作绿篱、大型花坛 镶边,修剪成球形或其他整 形栽培,点缀山石或制作盆 景。
石榴 Punica granatum L. 灌木 石榴科 性喜光、有一定的耐寒能力。 喜湿润肥沃的石灰质土壤、 花期 5-7 月。 重瓣的花多难结实,以观花 为主;单瓣的花易结实,以 观果为主。种子肉质层供鲜 食或加工成清凉饮料,果皮 入药,性温,味酸涩,有涩 肠、止血、驱虫之功效。
金银木 Lonicera maackii (Rupr.) Maxim. 灌木 忍冬科 性喜强光,每天接受日光直 射不宜少于 4 小时,稍耐旱, 但在微潮偏干的环境中生长 良好。金银木喜温暖的环境, 亦较耐寒。 金银木花果并美,具有较高 的观赏价值。春天可赏花闻 香,秋天可观红果累累。春 末夏初层层开花,金银相映, 远望整个植株如同一个美丽 的大花球。花朵清雅芳香, 引来蜂飞蝶绕,因而金银木 又是优良的蜜源树种。
棣棠 Kerria japonica (L.) DC. 灌木 蔷薇科 喜温暖湿润和半阴环境,耐 寒性较差;在中国大部分地 区及日本都有分布。 棣棠花除供观赏外,入药有 消肿、止痛、止咳、助消化 等作用。
12
DB1302/T 447—2016
表 C.3(续)
植物名称 拉丁名称 种类 科名 生态习性 观赏特性及园林用途
耐涝程度较弱(2-3 周)
多花胡枝 子 Lespedeza floribunda Bunge 灌木 豆科 耐旱、耐瘠薄、耐酸性、耐 盐碱、耐刈割。对土壤适应 性强,在瘠薄的新开垦地上 可以生长,但最适于壤土和 腐殖土。耐寒性很强,再生 性强。 多花胡枝子枝条披垂,花期 较晚,根系发达,有根瘤菌, 宜做水土保持及防护林下层 树种。
注:详见植物品种参照由唐山市园林绿化管理局编制的《唐山地区常用园林树木图册》、《唐山地区常用露地花卉图册》。
13
DB1302/T 447—2016
附录 D
(资料性附录)
径流系数
径流系数见表 D.4。
表 D.4
径流系数
地面种类 Ψ 值 地面种类 Ψ 值
瓦屋面、混凝土和沥青路面 0.85~0.9 非铺砌土路 0.3
大块石铺砌路面和沥青表面处理的碎石路面 0.6 植被屋面 0.3
公园和绿地 0.15
级配碎石路面 0.45 居住区 0.5~0.7
干砌砖石和碎石路面 0.4 商业区 0.55~0.80
14
DB1302/T 447—2016
附录 E
(资料性附录)
未开发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
未开发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见表 E.5。
表 E.5
未开发汇水面积的径流系数
用地类型 土壤性质 坡度 径流系数
林地 — — 0.15~0.25
草地 砂性土 <2% 0.1
2%~7% 0.15
>7% 0.2
黏性土 <2% 0.17
2%~7% 0.22